內容簡介
《早期澳門史論》擬結合最新探掘的資料,從更加寬闊的歷史場景,再次探討澳門開埠的歷史背景以及澳門港的性質,繼而深入展開討論澳門的歷史意義和作用。澳門由於獨特的歷史發展,演變成為中西交流的橋梁和中葡文化的交匯點,並在中國近現代化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作者簡介
吳志良(l964—),生於廣東連平。1985年北京外國語學院葡萄牙語專業畢業;1986年赴葡,先後在里斯本大學文學院和葡萄牙天主教大學法律專業進修;1991年在東亞大學完成為期兩年的公共行政課程;1997年獲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88年加入澳門基金會,1992年起出任澳門基金會管理委員會委員至今,兼任澳門教科文中心主任,為澳門公共行政管理學會和澳門成人教育學會會長,廣西大學兼職教授,南京大學和暨南大學客座教授。 1993年底開始陸續主編《澳門論叢》、《新澳門論叢》、《濠海叢刊》和《澳門法律叢書》,也是《澳門總覽》和《澳門百科全書》的雙主編之一。 著有《澳門政制》、《青年與澳門未來》、《葡萄牙投資環境》和《葡萄牙印象》、《東西交匯看澳門》、《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
目錄
前言:澳門的歷史意義和作用
1511年滿刺加淪陷對中華帝國的衝擊——兼論中國近代史的起始
龍涎香與澳門、葡人人據澳門開埠歷史淵源新探
1535說的巨觀考察
澳門歷史的“香”“煙”論
“啞喏啊歸氏”葡名原型考
“地租銀一萬兩”與“丁糧一萬兩”
陳瑞召見澳門葡人的原委
王綽移鎮澳門年代考——兼論張居正與萬曆初年對澳政策
中國官員臨澳駐節地考
Hop0的詞源及其設立年代考
再論“番坊”與“雙重效忠”
“議事亭”歷史
澳門博卡羅鑄炮場之始終
青洲滄桑
一個以華人充任大使的葡萄牙使團——皮萊資和火者亞三新考
鄭芝龍與澳門——兼談鄭氏家族的澳門黑人
澳門媽閣廟早於明萬曆年
澳門與媽祖信仰早期在西方世界的傳播——澳門的葡語名稱再考
美洲白銀與澳門幣
澳門與禮儀之爭——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覺
“南澳”地望、中葡議和重點及年代新辯
努爾哈赤死因真相新證
從自鳴鐘探討利瑪窫居留北京的內幕
吳歷“入澳不果”隱因探究
後記
序言
前言:澳門的歷史意義和作用
澳門由於獨特的歷史發展,演變成為中西交流的橋樑和中葡文化的交匯點,並在中國近現代化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本文擬結合最新挖掘的資料,從更加寬闊的歷史場景,再次探討澳門開埠的歷史背景以及澳門港的性質,繼而深入展開討論澳門的歷史意義和作用。
一、西力東漸:西風壓倒東風
眾所周知,15世紀歐亞板塊的東西兩端出現了三項歷史上空前的偉大航海活動:1405-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1492年新世界的發現及1498年歐洲通往印度海路的開通。15世紀末貫通歐亞海上航線的開通,開始了東西方真正大規模、高頻率的交流,在某種程度上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未來500年發展的方向和改變了東西方關係的平衡,預示著世界中心的逐步轉移,成為西方中心興起、中國或東方中心衰落的重要分界線。如果說1510年葡萄牙人占領印度果阿創建其東方帝國的大本營代表著西方勢力正式侵入亞洲,那么,中華帝國的朝貢國滿刺加1511年為葡人所占,則是天朝中心解體的起點。
後記
2001年,我們在澳門出版了第一部論文集——《鏡海飄渺》。這本書所收錄的澳門歷史及相關問題的論文,有些是多年探討研究的心得,有些是參加研討會應題的即興之作,既無通盤考慮和整體規劃,亦缺乏系統性和關聯性,有感而發,草草不工,純為自娛,也甚得其樂。始料不及的是,第一部出版後,受到不少鼓勵,於是,接著出版了第二部《東西望洋》 (2002年)和第三部《過十字門》(2004年)。當時情緒頗為亢奮,人性使然,未經深思便預告還有第四部出版,作為結局。
雖然這些年來我們並未停止研究,也常有心得,且計算機上囤積了不少論文,但年歲增長,勇氣縮減,有些朋友也善意提議減少“產量”,所以許多文章一改再改亦未敢獻世。適有朋友建議,澳門出版之書籍流通受限,不如從已出版和未出版的論文中挑選若干,在內地發行,讓更多有興趣者可以容易找到,方便讀者。於是,有了這部《早期澳門史論》的誕生。
為此,作者要感謝朋友的善意,感謝廣東人民出版社的厚愛,感謝趙殿紅、韋羽諸君的費心,也感謝各位讀者的關懷。最後要特別感謝的是,德國知名漢學家及澳門史專家普塔克教授多年來對我們的關心、鼓勵與批評。時至今日,澳門研究和澳門史學仍有許多處女地帶,諸多領域尚待開拓。
文摘
1511年滿刺加淪陷對中華帝國的衝擊——兼論中國近代史的起始
一、文藝復興後華夏文明面臨挑戰
文藝復興為西方文明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場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誌著歐洲中世紀與近代的分界。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科學和技術衝破了中世紀的黑暗與桎梏,蓬勃發展。此前,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一直受到傳統物理學、醫學、天文學、基督教神學的支配,直至以哥白尼、哈維、伽利略、牛頓為代表的解釋自然現象的新理論出現後,這一情況才出現巨變。
地理大發現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間的革命”,溝通東、西半球,聯繫新、舊大陸。在這場革命中,古代有關大地球形的猜想得到了證實,中世紀狹小的世界觀有了擴展,人類進一步發現了其生存的地球,也更加認識了自己。“15世紀至17世紀之問,開始形成一個世界規模的生活方式的結構,產生了將影響其他經濟的世界貿易的初始元素及一種世界文化的輪廓。它使東西、南北之問的思想、書籍及其食物和風俗習慣得到了交流”技術領域內,文藝復興亦成就燦爛,15世紀中葉發明了古登堡活字印刷並迅速廣泛傳播到歐洲各地。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西兩國航海家在歐洲本身科技長足發展的基礎之上,吸收了各國、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商業知識及航海技術②,推進了一系列跨洋洲際航海活動,成為“新世界”的尋路人,將歐洲文藝復興的新智播揚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