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勝原

早勝原

早勝原古稱定平原,位於寧縣東南部,總面積335平方公里,土好地肥,多為黑壚土,耕作層富含腐殖質,底層土壤粘結細膩,可塑性能好,適宜挖掘窯洞居住。

溝壑與塬面

千萬年的西北風帶來了大量的黃土,在子午嶺、太行山的阻攔下,形成了橫跨甘、陝、晉的黃土高原。慶陽就在子午嶺以西,正是阻擊黃土的第一道戰場。沉積的黃土層最厚也就不奇怪。可是這裡還有更早的主人,那就是岩石、河流。長久的流水連堅硬的岩石都能切開,何況綿軟的黃土?於是黃土高原上就出現了千溝萬壑。可以說,有多少溪流,就有多少溝壑,他們如葉之脈、如根之毛,逐漸匯成筋絡、枝幹。
而在溪流反覆沖刷卻保持台面不垮的黃土就叫做“塬”。在黃土高原地區,塬面和河流猶如圍棋黑白子相互犬牙交錯,河流拉出來的溝壑包圍纏繞著塬面,而塬面台地則阻隔分割著河流。於是在陝西就有了千古流傳的樂遊原、舉世聞名的白鹿原,在甘肅則有黃土最厚的董志原、物產豐富的早勝原……

黃土第二原

早勝原,位於寧縣東南部,與董志原隔馬蓮河相望,面積僅次於董志原,稱“天下黃土第二原”。但就轄區而言,早勝原是寧縣境內最大的原面板塊。
早勝原,古稱定平原,舊稱“棗社”原。早勝鎮是上古名鎮,它與甘肅廣河縣的三甲集鎮,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龍山鎮,同為甘肅省最負盛名的三大商貿重鎮之一,而享譽陝甘寧青四省。早勝原以有早勝鎮而得名。
早勝原,東以米橋老廟與正寧縣山河鎮相連,南至無日天溝,北抵九龍川,西到馬蓮河。原面東窄西寬,從東向西猶如一個伸長的大姆指,東西長45餘公里,南北寬25餘公里,總面積335平方公里。原面東窄西寬,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1150米到1380米之間。從西南向東依次有政平、中村、早勝、良平、平子、米橋六個鄉鎮,87個行政村, 17萬人口。
早勝原土好地肥,黃土層厚達90—150米,多為黑壚土,耕作層富含腐殖質,土壤團粒鬆散,滲水保墒能力強,底層土壤粘結細膩,可塑性能好,適宜挖掘窯洞居住,因此窯洞是早勝原的一大景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過去90%的農戶居住窯洞,現在仍有10%左右。當地民眾修造的窯洞堅固安全,美觀漂亮,冬暖夏涼,有“冬天不用大炭(煤),夏天不用風扇”之說。
早勝原東依子午嶺,憑其“綠色屏障”的潤澤,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光照充足,雨水較豐,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水熱同期,降水多集中在7—9月間;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素稱“隴東糧倉”。農作物以小麥為主,輔之以玉米、高粱、豆類、糜谷、洋芋等糧食作物和冬油菜、胡麻、芝麻、蓖麻等油料作物;瓜果、蔬菜、花卉品種繁多,凡北方及中原地區有的品種這裡都宜於種植。早勝曹杏個大、色艷、味鮮,營養價值高,全省馳名,杏製品遠銷海內外。黃花菜、花卉、甘草也久負盛名。畜牧業一向興旺,早勝牛是國家工商部門註冊的名牌畜種。
早勝原寬闊平坦,交通便利,銀(川)西(安)公路、銅(川)眉(峴)公路、早(勝)長(武)公路縱橫其境,自古是“商賈輻輳”之地,早勝鎮古為隴東商品集散地,如今市場活躍,設施齊全,品種繁雜,有全縣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場、木材集結市場和商品批發零售市場,客商雲集,集日貿易額在80—100萬元之間,月1200萬元左右,年達1.4億元之多。緊鄰早勝的平子、良平、中村等集市亦日見繁榮。
早勝塬人氣很旺。名門望族傅家,自介子後,繼出嘏、祗、玄、鹹等10多名文武重臣,明按察使賈瓘、清道光皇帝嚴師劉奕煜和現代著名作家李秀峰均出生於此。1942年在早勝成立了甘肅省國立中山中學,解放後被命名為寧縣第一中學,早勝原得益於這所學校,耕讀傳家,人民文化素質相比較好,出門幹事和經商的人特別多,無論走到那裡,十個寧縣人中有一半以上就是早勝原人。
人說早勝好地方,早勝確實是個好地方,久違的人想念她,初來早勝的人都驚嘆隴東還有這么大這么平的原。當你春秋季節身臨其境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綠的海洋,花的世界,景色十分迷人;到冬季再去時,白雪皚皚,原馳蠟象,又是另一番田園風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