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黃姑魚

日本黃姑魚

日本黃姑魚(spotted maigre ),屬硬骨魚綱、 鱸形目、 石首魚科、黃姑魚屬。又稱黃婆雞、黃姑子、 花䱛。是近海暖溫性中下層經濟魚類,分布於中國沿海、朝鮮、日本南部。 該魚具有發聲能力,特別是生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主要攝食底棲動物。黃姑魚的越冬場在黃海南部及東海北部外海。[外形與小黃魚相似,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300~700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體長一般為20~25厘米,呈長橢圓形,側扁。頭中大。吻短鈍。吻褶分為2葉,吻緣孔5個。口亞前位。下頜稍短於上頜。兩頜齒細小,上頜外行齒及下頜內側齒較大。眼中大,側上位;眼間隔寬凸,寬大於眼徑。頦孔為似五孔型:中央為一下陷肉墊狀淺孔,兩側頦孔各2個。體被櫛鱗。背鰭1個,始於胸鰭起點稍後背上,末基位於臀鰭末基與尾鰭基之間近中央,具11鰭棘,28~30鰭條。臀鰭具2鰭棘,7鰭條,第二鰭棘粗長。鰾圓筒形,鰾側具22對纓須狀側肢。耳石腹面蝌蚪狀印跡的頭區昂仰,伸達耳石前緣,尾區為丁形淺溝,尾柄較粗,長為高的2.4~3倍。

體灰橙色,體側有許多灰黑色波狀條紋,斜向前下方,在側線上下方不連續,腹面銀白色。背鰭灰橙色,每鰭條基部有1黑色小點。胸鰭、腹鰭及臀鰭淡橙色,基部均帶紅色。尾鰭橙色。

黃姑魚 黃姑魚
日本黃姑魚 日本黃姑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國南海和東海,以及日本南部。

主要種類

黃姑魚的近似種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有5種,常見的有:①箕作黃姑魚(N. mitsukurii)。體背側具許多斜向前下方的灰黑色波狀條紋,口閉時上頜和下頜等長,分布於日本南部沿海,為該地區經濟魚類。偶見於東海,中國曾記錄於旅順。②半花黃姑魚(N. semi-fasciata)。體側僅在頭後的側線上方有淺色波狀帶紋多條,體之後半部條紋不明顯。原產中國廣東沿海,近年在泰國、紐幾內亞沿海均有發現 。

生活習性

海洋洄游性中下層魚類,成魚主要地發現近岸到涌浪區, 偶然地向岸邊移動。 稚魚只在沿海地區發現。

黃姑魚為暖溫性近海中下層魚類。鰾具有發聲能力。在6~30.5℃的水溫範圍內,能正常生活,最佳的水溫為18~28℃。適宜鹽度範圍14~32‰。

黃姑魚有洄游習性,冬季在濟州島西側的黃海中部越冬,春季向鴨綠江口、黃河口、萊州灣、呂泗洋、海州灣一帶移動。5~8月在鴨綠江口、黃河口、遼東灣、連雲港、舟山群島一帶產卵洄游。秋季,水溫下降,魚群由渤海進入黃海中部,然後返回越冬場。

淺色黃姑魚屬於溫水性的魚類,適溫範圍8~33℃,最適生長水溫為24~29℃,產卵水溫24~28℃,性成熟年齡為Ⅱ齡,3齡全部性成熟。生長適鹽範圍10~40 。

魚苗種培育

育苗用水經沉澱沙濾,再用250目篩絹套過濾。適宜的育苗水溫22~28℃,鹽度25‰左右,不宜太低,pH值8.0~8.25,DO5mg/ml以上。充氣以小且均勻為佳,一般4平方米左右布1個氣石為宜。用布簾調節光照,柔和,避免陽光直射。仔稚魚的培育密度隨著各生長發育階段而改變。前期水質良好,採用較高密度培育,節約人力物力及餌料,減輕勞動強度;後期攝食強度增,新陳代謝產物增多,另一方面為避免相互殘食,應降低培育密度,及時分池疏苗,以促進生長,提高成活率。
育苗前期即往培育池中接入小球藻液,形成微綠水環境,改善水質,並保持輪蟲的營養。每天換水一次,換水量仔魚期1/5,稚魚期1/3,幼魚期1/2以上。隔天吸污一次,及時清除池底殘餌,死苗等雜物。

網箱養殖

魚苗運抵網箱區後,去除死魚及傷勢嚴重的魚苗,投入暫養箱內,用抗菌素進行消毒。暫養一星期後,提箱檢查,準確點數放入網箱正式養殖。培育魚種期,可適當密集培養,放養密度100~150尾/立方米。隨著魚體的不斷生長,必須更換大網目網箱,並及時進行篩選分級分箱養殖,降低放養密度。成魚一般以養成時尾重300~400克,產魚8~10kg/立方米的水平為標準,考慮成活率等因素,放養密度約為20~30尾/立方米為宜。放養密度主要還得依養殖海區的環境條件,飼條件及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而定。
每年12月份,當海區水溫下降到18℃以下時,根據魚體大小進行篩選,將個體相近的魚種並箱越冬,越冬前須加強管理,投足、投好餌料,使魚種在越冬時有強壯健康的體質,能夠順利越冬。同時並箱時操作要十分小心,防止魚苗受傷、發病。
餌料投餵:餌料是以新鮮的小雜魚為主,配合其他輔助原料的濕性軟顆粒飼料。具體製作方法是:將小雜魚用攪肉機攪碎、摻以魚粉,然後按比例加入多種維生素、抗菌素及魚肝油等添加劑,混合攪拌成肉糜狀濕性軟顆粒飼料;投餌一般每天2次,上下午各投一次魚種培育期間可酌情增投1~2次,越冬期可減為每天一次。投餌量依水溫的高低、水質狀況、氣候及魚的攝食情況而定。魚種培育期一般為魚體重的20%~25%,成魚養殖期一般為魚體重的10%~15%。越冬期略減。
日常管理:定時測定水溫、鹽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水環境理化因子和魚體大小,並做好記錄。實行“四定、三防、二勤”即定時、定質、定量的投餵餌料不投不新魚變質的餌料。“三防”即防病、防治、防盜。“二勤”即勤洗刷、更換網箱、調整魚體放養密度和大小等,勤檢查網箱有無漏洞和破損,以防魚體外逃。

親魚入池前,先用高錳酸鉀或搞菌素藥浴,進行體表消毒。選擇體質健壯、性腺成熟度好的親魚用於催產。日本黃姑魚雌雄副性徵外觀無明顯區別。成熟雄魚輕壓腹部可擠出乳白色精液,雌魚腹部有較明顯膨脹,輕壓柔軟且富有彈性。選擇地歐酮(DOM)+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3)作為催產劑,於胸鰭基部無鱗處進針,一次性混合注射。

注射後親魚放入產卵池中,對產卵池遮光,適當充氣,保持水質清新。日本黃姑魚生性膽小懼人,容易受驚,因此更應嚴格保證產卵池尤其是夜間安靜的環境。
親魚於催產後第二天凌晨二時左右產卵,激素誘導效應時間約為33小時。產卵水溫23.0℃,鹽度21.2‰,pH8.14。受精率90%,卵浮性,圓形,平均卵徑0.88mm,油球徑0.25mm,圍卵腔很窄,卵密度約為1.022。
採用流水法和120目篩絹拖網收集卵子,移入孵化池中進行止水式充氣孵化。孵化密度5萬粒/立方米。由於日本黃姑魚卵比重較大,所以孵化時,充氣量要較一般浮性卵魚類卵孵化時稍大,並注意孵化水比重與卵比重不宜相差過大,否則影響孵化效果,造成孵化率低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