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劉文兵的《日本電影在中國(第1部中日電影交流通史)》通過大量中、日文史料,回顧了日本電影在中國放映近百年的歷史,是該研究課題的第一部通史。它對“偽滿”、“孤島”及“淪陷”時期上海、新中國成立初期日本電影在中國的放映情況做了詳實的考證,無疑填補了此研究領域的空白。
在中國結束“文革”步入改革開放時期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日本的影視作品陸續在中國上映(播映),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電影《追捕》《望鄉》《生死戀》《遠山的呼喚》《砂器》《寅次郎的故事》《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日合拍),電視劇《血疑》《阿信》等等,成為一代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本書著重對1978年至20世紀80年代末的“日本電影電視劇熱”這一文化現象,從電影學和社會學的角度,進行多方位的審視和考察。
作者簡介
劉文兵,2004年於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影視媒體學)。
曾任日本學術振興會博士後研究員、日本電影專門大學院大學客座副教授。
現任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學術研究員、早稻田大學兼職講師等。日本映像學會、表象文化論學會、現代中國學會會員。並任中日友好電影節常任理事、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會員等職。
主要個人學術專著有:《電影中的上海》(日本慶應大學出版社,2004年)、《日本電影在中國》(日本集英社,2006)、《中日電影藝術家交流紀實》(日本集英社,2011)、《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日本岩波書店,2012)、《中國抗戰影視劇的世界》(日本祥雲社,2013)、《當代中國電影》(韓國Sanzini出版社,2014)《中日電影交流通史》(日本彩流社,2015)等。並與其他專家合著《表象的媒體話語》(東京大學出版會,2000)、《跨越時代的日本紀錄電影》(日本岩波書店、2010)、《東西文化的環流》(日本專修大學出版社,2014)等多部學術著作,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演過電影《今井正與山本薩夫》(池田瑞穗導演,2014)。
目錄
前言 高倉健為何出演張藝謀執導的中國電影?
第一章 戰爭與電影
(一)上海篇
戰前虹口地區的日本電影放映
“孤島”及淪陷時期的日本電影上映
上海租界放映的第一部日本劇情片《暖流》
日本電影挑戰好萊塢?
風雲變幻的上海電影界
軍事占領與現代性
《春江遺恨》
中國人眼中的日本電影
有關電影節奏的問題
熱情與冷淡──兩國電影人的溫差
(二)東北篇
東北地區電影放映簡史
“日系館”和“滿系館”
上海電影一枝獨秀
乏人問津的日本電影
“滿洲映畫”的困惑
第二章 日本左翼電影在中國
(一)日本獨立電影的艱難跋涉
共鳴與聲援
中日電影人情深誼長
(二)電影交流的挫折與延續
化為泡影的日本電影贈送計畫
日本電影人看中國
第三章 日本的光與影
(一)令人眼花繚亂的繁華日本──《追捕》
現代都市體驗的衝擊
中野良子和真由美
神秘的裸戲
(二)階級壓迫思想解放──《望鄉》
裸露鏡頭的處理
感傷的敘事口吻
“解放思想運動”中的日本電影
第四章 人情和人性的回歸
(一)人性主題的深化
難忘《人證》《阿西們的街》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復甦
(二)愛情啊,你姓什麼?──《生死戀》
兩國觀眾的不同反響
與《冬日戀歌》的異同
(三)宿命弒父情結歷史記憶──《砂器》
人性主題的深度挖掘
被喚起的歷史記憶
第五章 第四代、第五代導演與日本電影
(一)中國新浪潮電影的先驅者──第四代導演
(二)第五代導演和日本電影
(三)從銀幕到現場──合拍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一波三折的拍攝過程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和中日關係
有關電影化的思考
(四)改編自井上靖小說的中日合拍片
《天平之甍》的中國之旅
《敦煌》之夢
(五)電影交流的多樣化
東洋洗印所(IMAGICA)與中國電影
電影劇作家的交流
第六章 高倉健和山口百惠的神話
(一)尋找男子漢──高倉健在中國
陽剛之美的化身
中國的高倉健們
(二) 明星與偶像──山口百惠的啟示
山口百惠的兩副面孔
山口百惠的複製與傳播
明星制和偶像的概念
第七章 日本電影熱的背後
(一)由喧囂走向沉靜
(二)“日本電影周”的舉辦與德間康快
(三)日本電影熱的衰退
第八章 日本電影熱的延續
——80年代的日本電視劇
(一)《血疑》中的家庭形象
(二)《排球女將》與中國的體育振興運動
(三)《阿信》與“阿信精神”
(四)首部中日合拍電視劇《望鄉之星》拍攝紀實
長谷川照子其人
醞釀與策劃
創作陣容
從協拍到合拍
中日雙方不同的觀劇感受
結 語
(一)“日劇”的流行與中國白領的出現
(二)日本卡通片的人氣
附錄 影片一覽表
參考文獻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