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撒豆節

日本撒豆節

2月3日是立春的前一天,在日語裡稱為“節分”,據說是“分開兩個季節”的意思。立春將至,確實覺得陽光暖煦起來。“節分”這天最盛大的活動是撒豆,東京各地的寺院和神社都舉辦撒豆活動,往往吸引大批市民參加。 “節分”撒豆被認為起源於中國的追儺習俗,據說追儺習俗約在1300年前從中國傳到日本。最晚在14世紀的室町時代,撒豆習俗就已出現在日本。

相關習俗與活動

在日本人家裡,撒豆一般由一家的主人或者本命年的男性負責,有的則是全家上陣。撒豆要朝向被認為是鬼門的東北方向。這時,要一邊撒豆一年念叨著“鬼出去,福進來”。

在自己家裡撒豆,如果姓氏中帶“鬼”字,比如“鬼冢”、“鬼澤”,或者當地的地名有“鬼”字,那么要念“鬼進來”。據說如果吃了相當於自己虛歲數粒數的豆子,就不會生病,有的地方還有比虛歲數多吃一粒、身體就更健康的習俗。

撒的黃豆必須是炒過的,如果使用生豆子,忘記撿拾,第二年發了芽,就被認為不吉利。“炒”的發音與“射”的發音在日語中相同,由於大豆非常堅硬,根據陰陽五行說,與鬼一樣都屬金,因此用火炒豆子,相當於火克金,也就有降服了鬼的含義。最後,人們把豆子吃掉,就相當於把鬼趕跑了。

聽說新華社東京分社附近目黑區的瀧泉寺當天有撒豆活動,記者趕過去湊熱鬧。路過與瀧泉寺比鄰的五百羅漢寺時,發現那裡也在舉行撒豆活動,不過由於來客太多,為了安全已經大門緊閉。

瀧泉寺是一座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寺,“瀧”在日語中是瀑布的意思,瀧泉寺就得名於寺院內的獨鈷瀑布。不過,比古寺更為著名的,是寺內被稱為“甘薯先生”的青木昆陽的墓,據傳青木昆陽因18世紀在日本關東地區普及了甘薯的種植而受到愛戴。

雖然3日不是節假日,但是人群還是絡繹不絕地到來,幼稚園的小朋友也不少。由於擔心人太多出意外,有警察到場維持秩序。

撒豆儀式開始前,僧侶們先在大殿內舉行“護摩法會”。在大鼓伴奏下,僧侶們搖動法鈴,高聲念誦,洪亮的梵唄使整個大殿充滿了威嚴感。僧侶在佛像前稱為“護摩壇”的火爐內點火,將供品投入火中,然後再投入稱為“護摩木”的細木條,熊熊火光升起好幾尺高,象徵著佛的智慧之火將心中的煩惱和惡業都燒光。

護摩法會結束後,僧侶們前往大殿前搭好的高台上,將裝在方木盒內的福豆撒到台下。大家爭先恐後撿拾掉在地上的福豆,有的人伸手在半空中接住福豆,占得先機。福豆裝在粽子狀的紙袋裡,紙袋上書“福壽開運,除災招福”,內裝20多粒豆子。一包福豆投下來,記者趕緊彎腰,但是被旁邊的大媽搶先一步,又一包投下來,又被大媽搶著了,似乎是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她把這一包讓給了記者。不過,最終記者也從半空中接到了兩包福豆,收穫頗豐。

不到10分鐘,福豆就撒完了。由於人數眾多,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搶到福豆。一位大叔掌握了訣竅,他將夾克衫後背朝前穿,拉起衣襟,就可以將“從天而降”的福豆兜個正著。他得意地向記者展示他的成果,並樂滋滋地讓記者拍照。

出了瀧泉寺,旁邊的五百羅漢寺撒豆也剛結束,市民們正蜂擁而出。這裡除了僧侶,一些社會名人也被邀請前來撒豆。部分裝豆子的袋子裡放有幸運號碼,中獎的市民可以領一些小獎品。記者也迫不及待地打開勝利果實,品嘗豆子——確實鬆脆可口,越吃越香,不過遺憾的是忘了數數。

除了東京市內,東京附近川崎市的平間寺和成田市的新勝寺每年也舉行盛大的撒豆儀式。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來臨,通過撒豆取吉利,讓人覺得一年都有好運氣,這也許正是撒豆節吸引人的原因吧。

相關由來

撒豆被認為起源於中國古已有之的追儺習俗,「追儺」原是中國的一項驅除病魔惡鬼的儀式,於節令變換之日舉行。 《論語》對此也有記載。到了唐朝,成了長安朝廷舉辦的新年活動:追儺大典。約在1300年前,日本飛鳥時代,廣泛吸收中國唐朝的制度,「追儺」也就被納入日本朝廷的儀式。

到了平安時代,大量吸收消化唐朝文化的日本每逢除夕,京都(原先的平安京的皇宮)中就會舉行這種儀式,祈求國家和百姓的安康。之所以安排在除夕,是因為在舊曆中,立春也恰好碰上正月,日本明治以前一直過中國的舊曆年,大致參照唐朝舉辦的時間與用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