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旌塢村地處半山區。浦江縣中支山脈主峰之一的雞冠岩聳立在北部邊境,海拔725米,為中支山脈最高海拔,天晴白時,可俯瞰浦江、義烏、諸暨等地,蒼茫中見一線微白者為錢塘江。相連有三十六崗。源出於雞冠岩之東首的碧溪,蜿蜒於嵩山峻岭之間,自北南流,村在碧溪流境展開的谷地之中,溪水穿村而過,境內的溪上有5處石拱小橋。其中平橋傍依小亭,為村民閒時休息聊天之地。小橋流水,山青水秀,有碧溪釣雨、桃塢樵雲、雞冠望潮、獅子臥雪、獻嶺喔松、屏水擁翠、仙洞棲霞、平橋踏月等碧溪八景之譽。村中有賈、李、張、柳、戴、鄭等姓,賈姓多數,占95%。賈姓先祖世居洛陽,唐末遷真定,宋徙東陽。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因亂不仕,游浦江獻山(旌塢),慕風土居於此。另據代傳口碑資料,在賈姓居住之前,有周姓定居於此,現已無人。清末屬感德鄉廿二都,民國時屬白馬鄉,50年代初屬旌塢鄉。合作化運動時,建立旌塢高級社,1958年為旌塢管理區旌塢生產隊。1961年為白馬人民公社旌塢大隊。1983年為白馬鄉旌塢村。1985年屬白馬鎮。1992年,全村520戶,1714人。浦江縣城有公路直達,與至北鄉中余、寺前等地的公路相連,與縣城至杭州,縣城至浙贛鐵路浦江站的公路在後盧金銜接。
經濟發展
境內有儲量豐富的石灰石,氧化鈣含量為43~48%,氧化鎂含量為3~10%。系生產水泥、石灰的原料,開採歷史久遠。此外,還有磷礦、石煤等礦藏。石灰為旌塢的傳統產品,村民靠山吃山,以石生財。過去浦江以及東陽、義烏等縣農戶,均以旌塢、嵩溪一帶的石灰,供建築和農用,每逢春末夏初,挑石灰的農民更是絡繹不絕。1949年後,旌塢一帶的石灰石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原用木柴作燃料,改為開採石煤作燃料,產量不斷提高。1952年建立石灰生產合作社,繼而建立旌塢石灰廠,年產石灰7200噸,年產值98萬元。主要供建築用材,銷往本縣及義烏、東陽、磐安、永康等縣(市)。
1980年開始,利用當地石灰石資源,創建旌塢水泥廠,固定資產投資400萬元,年產500號水泥3萬噸,年產值960萬元。幾經鑑定:出廠水泥合格率100%;富裕強度合格率100%;袋重合格率100%。贏得了用戶的信賴。銷往本縣及東陽、義烏、嵊縣等地。
除集體辦的水泥廠、石灰廠以外,村內尚有開辦服裝廠、小五金廠、綢廠的專業戶20多家。1992年工業年總產值為15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526萬元,集體經濟收入100萬餘元,年人均收入1200元。
村內有商店10多家,供銷社設有分社、生產資料供應點,糧食部門設有糧站,買賣方便。
福利教育
在取得物質文明建設成就的同時,黨支部、村委會適時地組織民眾,創辦各項集體公益、福利和教育文化事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1987年投資8萬元,從3華里外的深山水庫引來了水,家家戶戶裝上了自來水。先後投資15萬元建起旌塢劇場和黨支部、村委會辦公大樓,劇場可容4000餘人,旌塢劇場四字由金才書。戲台兩邊有賈珍祥撰、何保華書的對聯雞岩冠三縣,碧水長流風光無限好;獅石生萬金,青山常在經濟永繁榮。"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旌塢村70%的戶有電視機,為使村民看好電視,投資3萬元,建立了地面衛星接收站。同時,還集資15萬元,將旌塢至後盧金的公路鋪成柏油、水泥路面。對無子女五保戶,除發給生活費外,糧食燃料全部供給,對部分困難戶,實行一年一次性補助。教育衛生事業有較大的發展,投資10萬元,辦起了旌塢學校,有中學生148人,小學生230人,兒童入學率達98%。還有幼兒班1個。浦東區醫院在此設有分院。村有醫療站。
此地歷史上有過很多著名人士。清乾隆、嘉慶年間,賈應鴻博覽群書,尤善吟詠,與其弟應淮,縱談經史,商榷古今人物,著有《錦香樓集》。應淮之子思,亦為清道光年間的文人。
村莊狀況
村有田380畝,地180畝,山9000多畝。此地雖處深山,又有溪流,但昔無蓄水條件,水利條件一直較差。1949年水稻單產只200多斤,旱地作物100多斤,年農業總產值僅28000多元。1949年後,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興建深山水庫,蓄水70多萬立方米。同時興修了潘仁塘、桃塢塘等水利,水稻基本達到旱澇保收,並改變了耕作制度,改一熟為三熟,1992年畝產達到1400斤。新辟茶園300畝,發展了多種水果,收入逐步增加。所產千瓣紅石榴,籽多粒大,鮮甜可口。此外新近又發展了被譽為水果珍稀的浦江桃形李。1992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6萬元,與1949年相比,增加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