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天池

於天池,男,1945 年4月,來自山東省煙臺市,漢族,中共黨員。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64年考入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69年本科畢 業。

1978年人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研究 生班,師從李長之、啟功、聶石樵等先 生。

1981年獲碩士學位。

1988年至1990 年赴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金門成綜 合大學任漢語專家。

歸國後繼續任教於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現為教授、博土生導師,兼 任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1989年--1990年在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金日成綜合大學任漢語專家

1991年--2000年任校圖書館副館長、館長。

1981年至今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典文學教研室工作

2005年至2009年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講授“古代文學史(元明清部分)”等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研究方向

古典文學明清方向

主要貢獻

於天池 於天池

有 《明清小說研究》、《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中國古代文言小說叢 論》、《中國古典小說與民間文學》、《館藏珍稀小說系列》、《北京 師範大學圖書館館慶論文集》等。對蒲松齡的研究,於天池較側 重於其思想及對《聊齋志異》創作的影響方面。他認為蒲松齡的 美學理想是真率,而直承明末浪漫主義血脈;認為蒲松齡的創作 思想中,孤憤雖為應注意者,但孤憤與遊戲、勸懲是共同影響了 他的創作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側重的;民俗的利用是《聊齋志 異》創作的一大特色,它使《聊齋志異》的作品始終是具體的、形 象的、充滿著世俗的活力;蒲氏受家族影響,頗具商人意識,並 直接影響了《聊齋志異》中儒商形象的塑造;《聊齋志異》中公案 小說的創作既是蒲松齡對現實的批判,又是他渴望建功立業受到 挫傷後的缺憾心理的補償;作為一個教育家,蒲松齡在《聊齋志 異》的創作中充滿一種教育的使命感,一種教育精神,《聊齋志 異》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寓教於樂”的典範;晚年蒲松齡聊齋俚 曲的創作,反映了他中年浪漫孤憤精神的終結和現實勸懲精神的 開始,等等。

於天池的蒲松齡研究,視野開闊,大處著眼,能夠 從文化史、思想史,多角度地進行研究,此亦是其所長;其所短 則是忽視或缺乏從藝術方面的研究。他準備今後揚長補短,加大 研究蒲松齡的力度。目前於天池除較為集中地研究中國古代文言 小說外,還承擔了教育部博士點項目“中國古代說唱文學史”的 研究工作。

代表作:《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館慶九十周年論文集》

論文:李長之的書評及其理論和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