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方月仿,武漢藝術研究中心漢劇藝術研究室主任、國家一級編劇。2006年8月19,方月仿做客武圖漫談漢劇,讓現場觀眾過足了戲癮。漢劇有著近400年歷史,是現在最為古老的湖北地方劇種。它創自民間,原名“楚調”,又稱“黃腔”、“漢戲”,俗稱“二簧”。
著作有傳記文學<夏菊花傳>(趙瑞泰與方月仿合著)。
個人觀點
方月仿說,據<中國京劇史>記載:乾隆年間,漢調藝人紛紛北上京城,與安徽徽班藝人同台獻藝,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孕育了我國最大的戲曲劇種———京劇。嚴格地說,漢調的聲腔、板式、劇目、字韻等,是後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但漢劇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方月仿說,它與京劇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的“腔調”———融入武漢方言的漢腔別具風味。
有人稱漢劇為“老年藝術”。方月仿認為,漢劇為國劇之源當之無愧———因為它歷史“老”。
“新興文化的產生對漢劇產生了不小的衝擊力,年輕人對這種節奏緩慢的傳統藝術越來越陌生。”他說:隨著老一輩漢劇藝術家的相繼逝世,經典劇作的陸續失傳,漢劇觀眾的年齡日趨老化。
方月仿還“抖”出了一段家醜:侄女錯把漢劇中的“西皮”腔當中藥中的“陳皮”。他嘆言:“傳統藝術與當代青年有著一定的代溝,難道漢劇的精髓只有中老年人才能體味?”
方月仿認為,漢劇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他說如今湖北僅有的兩個漢劇團正面臨著合併,這樣一來,漢劇在湖北就只剩一根“獨苗”了。
曾經有一名廣州中山大學的博士生,到武漢收集漢劇資料,要做“古老漢劇藝術研究”的課題,方月仿說:“廣州都‘動’起來了,作為漢劇發源地的武漢還‘坐’得住嗎?”
不能眼睜睜看著漢劇消亡。方月仿表示,我們也要從上到下“動”起來,因為漢劇囊括了千百年來本地域的多種文化積澱,有著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