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新麥草為多年生草本,桿直立,高25(40)-80(110)厘米;具短而強壯的根狀莖 ,稠密的鬚根系,根白色有沙套, 主要分布在0-30厘米的土層中; 稈基部密集枯萎的葉鞘,葉鞘無毛。葉片質軟,長約10(20)厘米,寬約4毫米;葉舌長約1毫米,膜質,頂部不規則撕裂;葉耳膜質,長約1毫米;葉片深綠色,長5-15厘米,寬3-4毫米,扁平或邊緣內卷,上下兩面均粗糙。
穗狀花序頂生,穗狀花序下部為葉鞘所包,長5-10(12)厘米,寬7-12毫米,穗軸很脆,易逐節段落,側棱具纖毛;穗軸具關節,節間長3-5毫米或下部者長達10毫米,每節具小穗2或3枚,長8-11毫米,淡綠色,成熟後變黃或棕色;含2-3小花,穎錐形,長4-7毫米,被短毛,具1不明顯的脈;外稃披針形,遍布密生小硬毛,具5-7脈,先端漸尖成1-2毫米長的芒,第一外稃長7-10毫米;內稃稍短於外稃,脊上具纖毛,兩脊間被微毛;花葯黃色,長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染色體2n=14。
生態特徵
中早生植物,在天山北坡3月底萌芽返青,4月上旬形成基生葉叢,5月下旬拔節抽穗;6月上中旬開花;6月下旬開始灌漿:7月中下旬果實蠟熟。疏叢型短根莖,根系集中層深度為10厘米,最深可達20厘米左右。
分櫱力強,因而侵占性強,再生能力較好,莖生葉少些,通常為5枚左右,葉層平均高度為50厘米左右,最高可達70厘米左右。抗逆性強。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產於中國新疆天山以北以及內蒙古, 在阿爾泰山、崑崙山以及西藏也有分布。
國外分布
蘇聯中亞、西伯利亞地區以及歐洲。模式標本采自蘇聯普里沃爾什斯基草原。
生長環境
新麥草是一種旱生疏叢型半下繁禾草,山地草原草場上的伴生物種或共建物種之一,多生長在地表砂礫質的陰坡、半陽坡和山谷,土壤為砂壤,砂礫質的淡栗鈣土及棕鈣土。對水分條件要求很高,但也能在比較乾旱的貧瘠土壤上生長,並能適應中度鹽漬化的土壤。
在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中與其他旱生植物共同組成不同的草場型,天山北坡可與駝絨藜【Ceratoideslatens(J.F.Gmel.)RevealetH】、窄穎賴草【Leymus angustus (Trin.) Pilger】、蒿子(Ariemisia app.)等組成荒漠草原草場,伴生植物很少;在某些地段可與木地膚【Kochiaprostrata(L.)Schrad.】、地白蒿(Ariemisia terrae-albae)組成草場,總蓋度達20-35%,畝產鮮草75公斤左右;在石質化強的地段,可與小蓬【Nanophytonerinaceum(Pall.)Bunge】、博樂蒿(A. borotalensis)形成草原化荒漠草場;在平原中也可與蒿子、木地膚、樟味藜(Camphorosma monspeliaca Linn.)、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 L.)組成草原化荒漠草場,草層蓋度50%,畝產鮮草100公斤。
繁殖方法
播種
新麥草適宜種植的土壤為壤土和黏土,具有中等程度的抗鹽鹼能力,但沙壤土由於保水性差,建植的成功率較低。在我國北方溫帶地區的適宜播種期為早春到夏末,但在播種當年不結實。在適宜種植春小麥的寒溫帶地區,可在早春頂凌播種,或選擇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雨季播種;在適宜種植冬小麥的暖溫帶地區,播種期可適當延長到秋季播種。新麥草種子田一般採用條播,行距為30~90cm,有灌溉條件或降雨量較高的區域,多採用60cm行距;而乾旱區種子田行距甚至達到120~150cm。
根據不同行距,確定適宜的播種量。如60cm行距的新麥草種子田,播種量為4.5kg/hm2;30cm行距的為9.0kg/hm ;90cm行距的為3.0kg/hm ;120cm行距的為2.25kg/hm ;150cm行距的為1。8kg/hm 。新麥草種子田的基肥和種肥以磷肥為主,根據土壤速效磷含量水平確定適宜的基肥施用量。將磷肥撒施到土壤表面,翻耕埋入土壤,提高磷肥的有效利用率;作為種肥,常採用過磷酸鈣帶肥播種的方法施入,過磷酸鈣的施用量為60kg/hm 。
新麥草苗期的生長速度相對較慢,是限制種子田建植的主要因素。種子田播種前整地要細、平,進行鎮壓或輕耱,創造下松上緊的良好種床條件,播種深度控制在2cm以內,宜淺不宜深。種子田建植前可選擇土壤翻耕控制雜草或噴施廣譜性除草劑滅除雜草。採用60cm及以上的寬行距播種,應當與一年生植物套種,控制雜草,並增加播種當年的經濟收入。
田間管理
種子田建植當年,分櫱期追施氮肥,旱作地施肥量40kg/hm ,灌溉地60~90kg/hm 。建植後種子生產年份,採用前一年秋季和當年春季分季施肥的方法。
種子田建植當年,有灌溉條件的種子田適時充分灌溉,防止土壤板結,入冬前充分冬灌,以利於越冬。建植後種子生產年份,春季在返青、分櫱、拔節和抽穗期適時灌溉,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50%田間持水量以上水平。進入開花授粉期以後,控制灌溉,種子成熟期不灌溉,促進種子成熟和收穫。
種子收穫與清選
在我國西部河西走廊地區,新麥草種子在6月下旬成熟,種子成熟後易脫落,是限制種子產量的因素之一。收穫方法可採用聯合式收割機直接收穫或分段收穫法。聯合式收割機直接收穫的適宜時期為種子完熟期,根據種子田狀況、種子產量和收穫機械類型,調節稿稈餵入和機械行進速度,在滾筒和清選篩處理過程中原料不堵塞的條件下,收穫機械滿負荷能力收穫。
分段收穫法的適宜時期為種子蠟熟期,刈割後草條在田間殘茬上晾曬2~3d後,進行脫粒與清選。種子收穫後及時晾曬,種子罐貯藏的安全水分含量在12%以下,種子袋貯藏安全水分線在14%以下。新麥草種子必要的清選過程包括吸風機粗選,以及氣流篩選機和窩眼滾筒精選等,其中氣流篩選機上層粗選篩可選用13號圓孔篩,下層精選篩選用6×28W線孔篩。
種子收穫後的田間管理
種子收穫後,通過放牧、刈割和火燒清理殘茬,刈割留茬高度10cm。入秋後施氮肥120~180kg/hm 。有灌溉條件的種子田在收穫後可適時灌溉,促進分櫱和營養生長,入冬前充分灌溉,有利於牧草越冬。冬季新麥草種子田停止生長後到次年返青生長前,可適當放牧,有利於次年種子田的返青,並促進植株分櫱和生殖枝的生長,提高種子田的生長活力,具有顯著的增產作用。
在我國西北河西走廊綠洲灌溉農業區,灌溉條件下,新麥草小區試驗種子產量最高可達3116kg/hm ,大田種子產量為580~1097kg/hm ;旱作農業生產條件下,種子產量為112~224kg/hm ,平均產量168kg/hm 。
主要價值
青鮮狀態各類家畜均喜食,調製成乾草也為各類家畜所喜食。新麥草在開花——結實期,莖占全株總重量的50%,葉占全株總重量的33.4%。在株高0—10厘米時,.葉的重量占全株葉重量的50%;穗占全株總重量的16.6%。結實力強。夏季一次刈割鮮草產量每畝可達102.5公斤左右。新麥草每年開花期,易於調製乾草。秋後叢生葉殘留良好,以新麥草為優勢種的草地,適宜放牧馬、羊和牛,尤其是放牧綿羊最佳,為良好的放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