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狀元墳

新都狀元墳

新都區位於成都市北郊,居“天府之國”川西平原腹地,素有“天府明珠”和“香城”之稱。全區幅員面積482平方公里,六分之五為平原,六分之一為淺丘。新都區是成都市科技·文化·旅遊衛星城,在成都市總體規劃中被確定為都市區,其中32.6平方公里為都市區。新都區同時被定位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擔成都市機械、電子、食品、生物製藥、旅遊和物流基地的功能。新都鎮、新繁鎮均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新都區歷史悠久,在周、秦以前屬古蜀國地。從2002年的1月1日起,新都縣結束了2222年的“縣史”,成為“成都市新都區”。

地理位置

狀元墳在新都城西北,今新都體育場北端,為明代楊春、楊廷和、楊升庵祖孫三人的家庭家庭墓地。因楊升庵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學識淵博,氣節高尚,名顯後世,故獨稱狀元墳。

人文歷史

明弘治十年(1497),楊春以湖廣提學僉事致仕還鄉,正德十年(1515)病故。當時楊廷和在朝任首輔大學士,父以子貴,楊春被明武宗敕封為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並遣禮部主事祝鑾為其建墓和諭祭。嘉靖三年(1524),楊廷和因“議大禮案辭官,嘉靖八年(1529)卒於鄉,葬於其父楊春墓左側。嘉靖三十八年(1559),楊升庵卒於雲南,其妻黃峨至瀘州迎回靈柩,葬於其父楊廷和墓右側。又十年,黃峨病故,葬同夫穴,其墓碑刻“明修撰贈光祿寺少卿楊文憲公、誥封宜人楊母黃宜人之墓。

後世敬仰

清代,不少名人顯宦,如馬能修、李海瀛、沈聯芳、李調元、張邦伸、何人鶴、張懷泗等,曾前來拜謁狀元墳,並留下眾多題詠。狀元墳於道光十二年(1832)由楊升庵九世孫楊光海培修。立腳點為楊春神道碑,神道兩側立翁仲石獸,祠墓相屬,林木繁茂,占地十餘畝。1935,楊升庵十三世孫楊崇煥重立墓碑。1973年,因興修水利橫穿墓地,狀元墳遭到破壞。1985年,新都縣政府公布狀元墳為新都縣文物保護點。1988年,為了紀念楊升庵誕辰五百周年,新都縣文物管理所集資重修了狀元墳。1996年,在狀元墳左側30?/FONT>40米範圍內的啤酒廠宿舍區,發現了楊升庵曾祖父楊玫墓、曾祖母熊氏墓、楊升庵三弟楊貞庵墓、三弟媳王氏墓,並出土了墓志銘及隨葬品。這一重要發現,確定了狀元墳的基本坐標,提供了楊升庵家庭研究和新都地方史研究的新資料。

重修

為了寄託升庵故里人民對楊升庵及其家庭名人的崇敬緬懷之情。新都正擬議重修狀元墳。

培修狀元墳功德碑記

天府沃野,古蜀名都,聚山川之美,多文雅之士。有明楊公升庵,正德辛未狀元,供職翰林,侍講經筵,史修實錄,文耀京華。悲哉獄興議禮,謫戍滇南,以講學著書終老而歸葬故里。

狀元墳者,實為楊氏祖塋也。曩時升庵父廷和公官居內閣,位列首輔,適祖留耕公座,明武宗敕禮部建設厥墓。墓在新都城西北之原,神道翁仲長列,豐冢松柏環護,蔚為壯觀也。後楊氏中落,廷和、升庵、貞庵諸考妣皆附葬於斯。升庵公為一代哲人,氣節高尚,著述等身,名重青史,故此地獨以狀元墳稱焉。

明清以還,狀元墳擅富盛譽。名流顯宦,遷客騷人,多來拜謁,題詠見諸邑乘,此不贅述。道光十二年,升庵九世孫光海重加修葺,百開車滄桑,廬墓傾頹。一九八八年值升庵公五百歲冥誕,新都縣文物管理所乃集資重建升庵墓。然狀元墳昔日宏構,尚待恢復也。

又九年丁丑,清明後之十日,全球董楊童宗親總會會長楊清欽先生,自台北市率團蒞新都祭祖考察。清欽先生及諸宗長於升庵公墓前,敬獻鮮花佳果,酒體時饈;焚香叩首,恭讀祭文。復往桂湖之升庵祠,瞻拜升庵公及楊氏諸先賢遺像,祭禮如儀。此行也,清欽先生感於狀元墳之荒圮,乃樂捐人民幣二十萬元,擬重建留耕公、廷和公墓及享堂、碑亭、牌坊、橋廊之屬;且蒔花種樹,培植風景,以妥楊氏先祖列宗之靈。

清欽先生乃清內外名人,德高望重,為連結中華民族血緣紐帶,提高董楊童宗親在全球及海峽兩岸之聲望努力不懈,成就蜚然。先生長懷故里之思,宗親之愛,多次來大陸觀光祭祖,並慨然疏財,熱忱奉獻,興辦公益,宏揚國粹,其功德豈可沒哉!喜見狀元墳新姿,先生之令名,亦隨升庵公之業績永昭後世矣。是為之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