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目標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向新能源產業,立足於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根據能源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在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領域從事相關工程技術領域的開發研究、工程設計、最佳化運行及生產管理工作的跨學科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具有較強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專門人才,以滿足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新能源領域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工程套用、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
招收院校
華中科技大學、蘇州大學、西安理工大學、江西工程學院、南京大學、湖南工程學院、河北工業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青島大學、吉林農業大學、長春工程學院、瀋陽工業大學、濟南大學、山東建築大學、東北大學、東北電力大學、廈門大學 、河海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農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 河北工程大學、 瀋陽工程學院、上海理工大學、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鹽城工學院、淮海工學院、新余學院、黃淮學院、 浙江大學、貴州大學、天津農學院、東北農業大學、中南大學、廣西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濟南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廣西科技大學、蘭州城市學院 、鹽城師範學院、貴州大學、常熟理工學院、長沙理工大學、重慶大學、河南城建學院、青海師範大學、上海電機學院、東華大學、北方工業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南京林業大學、常州工學院、攀枝花學院、重慶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營口理工學院。
課程體系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課程內容體系的設定上緊密結合培養目標要求,既注重“厚基礎”,突出基本理論與方法,又注重“寬方向”,豐富課程知識結構。注重學生“知識結構”的構建和“能力結構”的形成。
理論部分:在基礎教育系列中重點強調基礎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的原則。包括高等數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複變函數與積分變換,大學物理,工程力學,計算機程式語言,機械製圖等工程技術基礎課群;大學外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原理等社會科學課群。在專業教育系列中重點遵循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包括流體力學、流體機械,傳熱學、工程熱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電子學,自動控制理論,能源系統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風力發電原理,太陽能發電與熱利用,生物質轉化與利用等專業平台課群;光伏材料與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場,風資源評估等專業選修課群等。
實踐部分: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就業去向
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可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節能減排領域的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門從事技術研發、工程設計、新能源科學教育與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關工作。
相關內容
相關專業開設現狀
國內僅有十幾所高校增設了核能相關專業,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開設了核物理、核工程與核技術、核反應堆工程等專業。瀋陽航空航天大學、東北電力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海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河北建築工程學院等十餘所高校開設了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山東建築大學、南昌大學等幾所高校開設了太陽能建築一體化、光伏材料等專業。國內高校開設生物質能相關專業的有河南農業大學。
發展前景
該專業屬於國家“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領域,具有很好的就業前景。我校在該領域具備良好的研究基礎。特別是在風力發電、光伏電池、綠色電源、電動車控制、變頻技術、智慧型電網、脫硫技術等領域,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課題和北京市重大專項,開發了系列化的新能源裝置和節能設備。先後在校內建設了100千瓦光伏發電與風力發電併網實驗系統;研發出了高性能千瓦級燈光鎮流器和實驗平台,並與2008年用在北京奧運會主火炬的照明設備上;研發了系列工業和民用淺層地熱能源利用技術,獲得了社會和企業的高度關注,先後在北京、山西和河北等省推廣套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做為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動汽車分會的秘書長單位,開發了電動汽車驅動系統試驗平台以及動力電池測試平台;自主研發的智慧型電網監控軟體和脫硫控制系統得到了推廣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