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節目漢語名稱:新聞1+1
節目英語名稱:News1+1
節目類型:新聞評論類
播出頻道: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CCTV-13)
播出方式:直播
![新聞1+1](/img/5/9d3/nBnauM3XxUzMxATO5cTM4MTO5MTM3ADOyITNyQTNwAzMxAzL3E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播出時間:周一至周五21:30-21:55(首播)
次日1:30-1:55、4:30-4:55(錄播)
欄目介紹
從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大型選題中選取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還原新聞全貌、解讀事件真像,力求以精度、純度和銳度為新聞導向,呈現最質樸的新聞。
《新聞1+1》是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唯一一檔時事新聞評論直播節目,每期節目從國內的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大型選題中選取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展開評論分析。《新聞1+1》打破傳統的新聞播報方式,大膽的採取現場直播形式,向觀眾展現當天新聞話題的事件全貌,解讀事件真相,更首次引入了“新聞觀察員”的全新概念,採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聞觀察員的雙人談話模式,由白岩松、董倩、或李小萌等聯袂搭檔主持。後改為只由一位主持人主持,即“新聞+評論”模式。第一時間跟進評論直播,深入解析新聞幕後錯綜複雜的背景脈絡,還原新聞全貌、解讀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純度和銳度為新聞導向,呈現給觀眾最質樸的新聞。與《環球視線》不同的是,節目討論的話題取材自國內的新聞事件。開播以來,不僅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得到了眾多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
《新聞1+1》的節目形式與鳳凰衛視的《時事開講》頗為類似。主持人、新聞觀察員共同對重大的、熱點的時事話題進行探討,並以直播的形式播出。目前已播出了關於“中日關係圓桌論壇”、“印花稅下調”等節目。“這是央視首個直播新聞評論節目。”央視新聞頻道某負責人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新聞1+1》突破了央視以往新聞節目的模式,尤其涉及突發事件的探討,直播意味著極大的難度。
2011年8月1日起,新聞頻道《新聞1+1》欄目全新改版亮相。節目在形態上尋求突破,由主持人與評論員的一對一訪談模式,改為由主持人承擔評論員職能,對新聞熱點展開個性化的評論與報導。在報導風格上,新版欄目強化“豐富的信息量”、“明快的報導節奏”與“鮮明的主題性”的融合,突出評論內容的多元化、深入性與媒體性特色;在關注題材上,欄目將進一步強化熱點新聞的跟進,依託各地應急報導點資源,第一時間採訪新聞當事人,突出熱點新聞的即時延展。配合改版,欄目以“主播制”進一步強化主持人的符號特色。改版後的首期節目關注中國紅十字會的社會質疑。節目播出後,中國紅十字會會長表示,節目在不迴避問題的基礎上,剖析理性、客觀,體現了國家媒體的責任感與輿論引導功能。百餘家網路媒體轉載了節目內容。
主持人
白岩松
出生日期:1968年
畢業院校:中國傳媒大學
特點:皺著眉頭,表情凝重,標新立異的修辭,咄咄逼人的口吻,專家一樣的評論,學者一般的反問,最後引出自己的希望與思索。機敏和語言犀利是白岩松的優勢,他主持的節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潑而不媚俗,其主持風格自成一派。白岩松睿智,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表面上,他的語言更華麗,更有詩情畫意,但藏在一副眼鏡後的小而明亮的眼睛告訴我們:他思想更深邃,更沉穩。2000年,他在悉尼奧運會的直播,他的即興直播,甚至絲毫不遜於體育頻道主持人。樸實無華、一身正氣,對祖國,對人民真誠的愛;決不譁眾取寵,真實做人,在做事中踏踏實實做人,這就是白岩松。
董倩
出生日期:1971年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特點:沉穩、理性、有深度
李小萌
出生日期:1973年
畢業院校:中國傳媒大學
特點:平靜、從容、真誠
欄目評價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改版後推出的《新聞1+1》,不僅改變了傳統電視評論刻板的說教方式,而且大膽觸及關係國計民生的敏感議題,並充分挖掘圖像評論的功能意義,以創新特色成為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一道亮麗的風景。
一、改變說教方式,構築公共平台
1.主持人與觀察員雙向制動,形成開放的話語場
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大都“寄生”在所報導的事實中,評論的內容通常是主持人幾句不痛不癢的批評和調侃,總體上是為新聞事實服務的。《新聞1+1》則開創了一種以主持人加觀察員為主要形式的“二人轉”式的新樣態。主持人不僅是一個提問者和串聯者,而且對節目觀點的系譜進行巨觀把控,對新聞意見進行有益的補充和平衡,把選題外圍的思考空間交給觀眾,在每個“關節點”發出疑問,防止客群落入窠臼,既把他們引進來,又讓他們能釐清關係,順暢地走出去。
2.把握好“問責”式選題的容忍度,為新聞當事人行使“反論權”提供平台
在批評型或者輿論監督型節目中,《新聞1+1》往往是通過個案反映普遍問題,探究制度中的漏洞、體制中的弊端、法律中的瑕疵,站在體制機制層面進行反思。即使是對個案進行問責,也是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首先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解讀當事人做這件事的動機。其次是舉出大量事實作為論據,最後的議論環節也留有一定迴旋的空間。
3.充分利用網路,構築公共意見的集散地
中國目前已經進入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期,這個時期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社會的“碎片化”。因此,就傳播的影響力而言,以往依靠某一個(類)媒介強勢覆蓋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新聞1+1》充分利用網路平台,選題大都是採用網路上熱議的話題,著力於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點進行探討,並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體的情感訴求。《新聞1+1》通過網路話語和官方話語互搭梯子的方式讓草根議程走上了公共議題的舞台,既集納公共領域意見,又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讓偏私或者非理性的網路語言得到自我修正。
二、觸及敏感議題,建立巨觀架構
《新聞1+1》的主題大致分為三類:時事政策解讀、公共話題、突發事件。每類主題都敢於選取一些較為敏感的話題,觸角也會伸向體制機制層面,為決策層提供一種思路和參諫。這一方面需要膽識和評論策略,更重要的是必須把握好評論時機,在大量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尋求忠恕、公允、客觀、平衡的新聞意見。
1.時事政策解讀:梳理歷史發展脈絡,建構媒介層面上的國家議題
在時事政策解讀方面,《新聞1+1》曾推出一期引起網民討論的節目——《臨界點:中日關係圓桌論壇》。節目中雙方嘉賓的交鋒非常激烈,談到許多敏感問題時也直言不諱。節目最後,雙方拉手的姿態也表現出中日關係正在走向暖春的新圖景,為觀眾呈現出國家意義層面上的中日關係,從新聞控制的角度上說有利於引導客群理性地看待日本社會和民眾,從而完成媒介層面上的政治意義建構。
2.突發事件:注重報導時機,凸顯“不一樣的解析”
在突發事件類選題中,《新聞1+1》也開始關注一些敏感的社會問題,同時採取適當的策略,不搶“第一落點”,只搶“第二落點”。因為突發事件需要一個調查和處理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就陷入輿論的狂躁中,必然增加新聞意見的政治風險。只有當事件逐漸平息後,掌握翔實、準確的材料,對事件有一個全景式把控,才能做出理性、富有建設性的評論。對突發事件評論另一種策略就是獨到、深入、異質的闡釋,在思考維度上搶占先機。
3.公共話題:把百姓關注點作為切口,促進決策科學化
《新聞1+1》通常會對微觀事件進行剝繭抽絲,最終抽象為體制機制層面的公共議題。《承擔與感謝》這期節目,在探討百姓怎樣去理解和遵守奧運會期間的臨時措施時,白岩松建議政策制定者能否在一些措施的細節處更以人為本。
三、挖掘圖像功能,提供事實論據
傳統的口播評論中,圖像符號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的展現,造成與平面媒體難分伯仲的局面。《新聞1+1》突破這一瓶頸,充分發揮圖像評論的功能,同時運用人物同期聲、畫面、字幕、現場連線等多種方式,為演播室節目的“話匣子”提供論據。
《新聞1+1》不求優先的報導權,而求最佳闡釋權,贏在思想而非第一手材料,贏在探究事件機理和解決思路而非論述和總結,贏在開放性的結論而非僭越式的對錯判斷,從而在圖像評論與口播評論中建構起一種令人信服的邏輯推理關係,進而使客群能對評論文本進行支配式解讀。——《電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