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米節[基諾族的新米節]

新米節[基諾族的新米節]
新米節[基諾族的新米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米節:在,當包穀呈金黃色時,居住在西雙版納景洪縣北部山區的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佤族新米節:由於佤族是一個農業民族,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動,有的還漸漸形成定製,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節日時間和地點由頭人公布。

基本信息

來歷

基諾族的新米節,由來已久。相傳在很久以前,居於深山的基諾族過著以狩獵採集為主的原始生活。一天,一條狗銜著一包穀種,來到基諾寨,一位老人見此狗來歷不凡,便把它收養起來,並把谷種撒在山地上,這樣經過年復一年的培育繁殖,旱谷越來越多。從此基諾人學會了種旱谷,也吃上了米飯。

日期

新米節沒有統一的日期,各家各戶在每年旱谷成熟的一個月內,由家長選定一吉日。這天,全家老幼黎明即起,打掃衛生,備辦新米飯和菜餚,待日上三竿,由家長依自家種的地塊,將菜飯分成若干份,到地里去祭谷,並吃頓午飯,直到夕陽西下才趕回家。入夜,邀請親友共進晚餐,同慶新谷登場之喜。

新米節:在每年農曆的七至八日,要分別過兩次“新米節”。七月,早稻開始成熟,過第一次“新米節”。佤語叫“朋奧”或“波奧”。八月,稻穀大量成熟,第二次過“新米節”。它又稱“吃新米”,佤語叫“朋挺”或叫“奧瓦”。“新米節”這一天,主人早起準備好過節的雞、豬、牛肉,然後背背籮上稻穀地采新谷。路途中,注意聆聽動物的叫聲,如中途聽到麂子或角布落(鳥)的叫聲,就認為不吉利,馬上返家將過節的日子往後推。若無異常,繼續上路。采來的穀物獻在神台前,用手把谷穗搓出穀粒,用鐵鍋炒乾,舂出新米,撒些鹽巴獻在神台片刻後煮成飯,再舀出來放上雞、豬、牛肉撒上鹽巴,獻在神台上,請魔巴念咒語,意思是報請祖宗的亡靈回來吃新。保佑家人平安。若無魔巴在場,主人就對著神台“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已經來吃過飯。敬過神的新米飯,一定要讓魔巴和家裡的老人先吃,這是家祭的規矩。舉行家祭期間,不許外人進家門。主人讓自家小孩在門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絕進屋。祭禮儀式結束後,主人把門打開,把自家過“新米節”的訊息向全寨人公開,邀請寨里人過“新米節”。絡繹不絕的客人帶著禮物來祝賀,熱烈歡度“新米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