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站鎮[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

新站鎮[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

新站鎮是1952年被國家首批建制鎮之一。距蛟河市17公里,鐵路、公路直穿境內,交通運輸十分便利。森林覆蓋率86%。鎮內有三家國有林場,現有木製品廠28家。泥炭儲量為1.5億立方米。含有各種有機成人和微量元素。新站鎮位於蛟河市北部。東北與舒蘭市、前進鄉接壤,南接拉法鎮,西靠天崗鎮。面積571.7平方千米,人口3.95萬人。轄復興、北安、五家子、基良、養魚、小姑家、大利、六家子、朝陽、吉祥、新站、仁有等31個行政村和新驛、新躍2個社區。鎮政府駐新站,南距市區17千米。河流有拉法河及其支流龍鳳河等。拉濱鐵路過境並設站。204省道蛟(河)榆(樹)公路過境。

基本信息

沿革

清中葉原拉法驛站遷於此地,故此稱為拉法新站。1933年設保,1938年改為街。1946年設區,1954年建鎮,1958年改幸福之路公社,1985年復建鎮。原龍鳳鄉1949年置區,1958年改公社,1983年置鄉。1997年,新站鎮面積364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新站、新鮮、文化、河南、仁和、近河、保全、東靠山、珍珠、五家子、吉祥、六家子、朝陽溝、北安、老爺嶺、東溝、養魚、復興、平原、大利、小姑家、民主22個行政村和躍進、新濱、民主、新酒、民勝、天德、友誼、蓬萊、鐵西、新醫10個居委會;龍鳳鄉面積197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石門子、寶山、雙陸、雙頂子、基良、富安、長友、龍鳳、冷風口9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龍鳳鄉,併入新站鎮。

行政區劃

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 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

新站鎮總幅員面積605平方公里,東北與舒蘭市、前進鄉接壤,南接拉法鎮、南崗子鄉,西靠天崗鎮。東部有大荒頂子山,西北部有老爺嶺山,南部有拉法砬子山,四面環山形成新站盆地。東部有龍鳳河,西部有老爺嶺河,北部有民主河,三河在新站南端匯合,經蛟河市區流入松花湖。境內最高峰為西土山,海拔1189.6米。現轄31個行政村,122個自然屯,214個農業生產合作社,2個街道,10個居民委。有居民13278戶,44569人,其中城鎮人口20311人。隨著近幾年的經濟發展和商貿活動的不斷繁榮,在城鎮生活居住人口實際在22000人左右。

機構設定

新站鎮人民政府下設“三室一所”。“三室”即黨政辦公室、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和經濟管理辦公室;“一所”即財政所。

黨政辦公室

主要職能:黨政辦公室負責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抓好組織、宣傳、紀檢監察、工會、共青團、婦聯、武裝、統戰和民族宗教、文化和廣播工作。

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

主要職能: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負責抓好基層政權建設、農村社會保障和社會事務工作。抓好民政、勞動保障、司法、教育、衛生、計生、科技、安全、檔案、社區和機關後勤等各項工作。

經濟管理辦公室

主要職能:經濟管理辦公室負責抓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和發展特色經濟,推進產業化經營,大力招商引資,積極興辦各類生產加工型企業和經濟實體,實施品牌戰略。抓好農業生產、農村經濟信息發布、林政管理、水利設施規劃建設、畜牧業生產、農機技術服務、土地管理等項工作。

財政所

主要職能:財政所負責做好鎮級財政和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組織財政收入,鞏固和完善稅費改革成果,對農村集體財務進行綜合管理,做好農民負擔管理工作。

經濟建設

新站鎮以建設經濟強鎮為目標。最佳化產業布局,突出區位優勢。在山區劃出17個村重點發展食用菌、中草藥、黃牛、鹿、人參等產業。在半山區劃出10個村重點發展食用菌、中草藥、烤菸、柞蠶、林果等產業。在平原區劃出7個村屯重點發展優質水稻。在山區劃出5個村重點種植瓜菜和開發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因地制宜建設禽、鵝、魚、瓜、果等基地,發展好滑子菇、白瓜籽等訂單產業。市場建設超常規。一個黃牛交易市場;一個蔬菜批發市場;一個綜合市場。重點扶持非公經濟。壯大個體工商戶。壯大經濟成長源。同時依託長白山酒業、天利菌肥有限公司、于氏木業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實施配套項目。

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投資千萬元項目相繼落戶。全鎮現有民營企業75戶,個體工商戶1600餘家,成立了以魯長俊為首的青年經紀人聯合體,成為新站鎮又一經濟成長點。

城鎮建設

新站鎮堅持產業立鎮產業興鎮的發展方向,加大了小城鎮建設力度。每年房屋開發和基礎設施投資都達到1500萬元以上,新建5000平方米中學教學大

交通運輸

樓已經交付使用。對鎮內小區進行改造綠化和美化,今年在鎮南端建成一個文化廣場,打造一個溫馨空間,吸引更多投資者前來投資。

森林資源

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 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

現有林地面積 21,000公頃,主要樹種有柞、松、楸、樺、榆、楊、柳、水曲柳等3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48%以上。

水利資源

現有人工水庫一座,I型水庫一座,小II型水庫6座,漁塘430座,總蓄水量1295萬立方米,水域面積65平方公里,年產淡水養殖產品10萬斤,主要有鯉魚、白鰱、花鰱等品種。

人口民族

全鎮總人口為4.6萬人,其中農人口是20,880人,含漢族、韓鮮族、滿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全鎮從業人員20,335人,其中農業從業人員10,910人。全鎮農村勞動力13.895人。

該鎮公鐵路縱橫交錯,交通發達,是吉林東北部的交通樞紐。距長春市 200公里,距哈爾濱市280公里。拉濱線(拉法至哈爾濱)、吉五線(吉林至五常)和長圖線(長春至圖們)貫穿該鎮,轄區內有5個火車站,並設有三個等區段站——新站車站,它的站場面積為46.8公頃。境內有公路5條,其中3條為縣級公里,2條國級公里,烏琿公路正在設計,蛟舒公路路基已經形成。

糧食生產情況

農作物總面積為 6761公頃,其中大豆面積為2439公頃,玉米面積1663公頃,薯類102公頃,其化經濟作物面積825公頃。2000年全鎮糧食產量為30,725噸,其中水稻12,992噸,玉米11,387噸,大豆5,767噸,薯類579噸。甜菜、萬壽菊、白瓜籽、山芝麻、烤菸、曬煙、草莓、西瓜等經濟作物的產量和效益也非常可觀。

動植物資源

1、動物主要品種有黃牛、育肥牛、奶牛、羊、馬、鹿、雞、鴨、鵝、豬、山雞、蜂、蠶等。2、植物主要品種有人參、五味子、山葡萄、核桃、食用菌、山野菜、桔梗、松籽、榛子、橡子等。

旅遊資源

主要有道教景點金斗宮、龍鳳水庫、愛河水庫、黃泥河水庫、前紅陽羅鍋地、遼代界壕、拉新戰役談判舊址、革命烈士陵園、河南村百年古榆等。

土地礦產資源

伊利石 伊利石

全鎮耕地面積為 6761 公頃,其中水田面積為 1732 公頃,旱田面積 5029 公頃。目前已發現的非金屬礦產有伊利石、泥炭、花崗岩、澎潤土、礦泉水等。

特色產品

1、泥炭(草炭)其主要成份:泥炭有機質含量達76%以上,粗灰分15%左右,含氮2.086%,磷0.25%,鉀0.77%,PH值為4-4.5左右,有機酸含量也較高;還含鋅、鈣、鎂、鐵、銅等微量元素。性能及用途:生產生物肥料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探明儲量:1.5億噸產品品牌:綠友生物肥料產品榮譽:獲國際特別金獎。

2、伊利石:其主要成份:三氧化二鋁大於等於35.23、三氧化二鉀大於5-8%、二氧化矽大於48%。性能及用途:製造陶瓷、紙張、塗料及有關化工原料等方面。探明儲量:60萬噸以上,品位達95%以上。產品品質:經省輕工設計研究院中試鑑定其綜合利用技術,目前在世界上是先進水平。

3、林產品:鎮內木材資源豐富,現有40餘家木製品加工廠,生產實木家具、細木板、地板塊、木箱、建築板材等,產品遠銷至廣東、上海、遼寧、山東等全國各地。其中實木家具做工考究,行銷日本、韓國。

4、其他產品:(1)野菜系列:鎮內有豐富的山野菜和中草藥資源,其中:珍品刺嫩芽、大葉芹、蕨菜、猴腿等年產量在萬餘斤左右;藥用植物品類繁多,可稱得上是“天然中草藥庫”。其中北五味子、人參、天麻、龍膽草等名貴藥材已是市場的暢銷貨。(2)蛙、鹿、參、菌:林蛙、鹿業和人參種植業發展良好,數量多,質量好。可吸引域外投資者來鎮建立林蛙、鹿和人參系列產品加工廠。人工栽培香菇已成規模,有名貴稀有的天然榛蘑、松傘蘑、猴頭蘑、黑木耳等。

特色產業

特色種植業

一、黑木耳主導的食用菌業

新站鎮蕨菜 新站鎮蕨菜

黑木耳種植已有數十年的歷史,產品遠銷到黑龍江、遼寧、上海等省市。年發展袋栽黑木耳2000餘萬袋,木椴木耳200餘立方米,年產黑木耳850噸以上。另外,人工種植滑子菇、凍蘑、猴頭等食用菌,產品遠銷天津、瀋陽等大城市。

二、以人參、五味子主導的中草藥種植業

2005年全鎮種植園參45公頃以上,並發展林下野播、野植達到150公頃以上;種植五味子180公頃以上,成規模示範基地達到3個;豬苓、平貝、黃芪等其它中草藥種植面積達到50公頃以上。

三、以粘玉米、種子繁育為主導的經濟作物種植業

年均發展種子繁育業(大豆、玉米)達到100餘公頃。

年均種植粘玉米達到50公頃以上,年出售優質果穗150餘萬棒以上。

種植白瓜籽等經濟作物400餘公頃。

特色養殖業現有林蛙養殖溝達到70餘條,年投放2000餘萬隻,年捕獲200餘萬隻。

年養殖梅花鹿1500餘只,境內有新欣和平川兩個養殖規模達到百頭以上的大型鹿場。

全鎮有豐富的柞樹闊葉林地,用於發展柞蠶養殖業。年均放養柞蠶51把,生產大繭25噸左右。

全鎮養殖蜜蜂1540餘箱,另有兔、狐狸、山雞等特禽養殖業正方興未艾。

黑木耳 黑木耳

特色加工業

木製品加工業:全鎮現有長白山木業有限公司、于氏木業有限責任公司和興發木業有限公司三家生產終端木製品的規模企業,生產的集成材、高檔家具、沙發和辦公用品遠銷韓國、日本和國內各大城市。另有從事木製品加工的小型木工廠40餘家。

豆製品加工業:以吉祥村新發屯為龍頭,全鎮從事豆製品加工的個體戶達到80餘家,生產的乾豆腐質量上乘,名傳吉林。為了加強市場競爭力,新發屯成立了乾豆腐生產合作社。全屯25戶,就有15戶製作乾豆腐,每戶製作乾豆腐用大豆在1.5萬斤至2萬斤,純收入在1.5-2萬元左右。由於乾豆腐品質好,除在本鎮內銷售一部分外,還銷往蛟河、敦化、吉林等地,年總收入在30萬元左右,前景看好。

玉米深加工業:老爺嶺村加工大煎餅已有二十餘年歷史。為了加強市場競爭力,於2005年建立大煎餅生產合作社,由社長組織45戶,年轉化糧食45萬餘斤,銷售煎餅在40萬斤以上,每戶收入在萬元以上,產品銷往吉林、五常、敦化等地。

旅遊景點

主要有道教景點金斗宮、龍鳳水庫、愛河水庫、黃泥河水庫、前紅陽羅鍋地、遼代界壕、拉新戰役談判舊址、革命烈士陵園、河南村百年古榆等。

新站鎮龍鳳水庫 新站鎮龍鳳水庫

新站旅遊景點有東北地區獨特的風景區---清朝光緒年間金斗宮道觀遺址。位於新站鎮六家子村金斗屯西山半坡上,與東北著名的素有“九頂鐵叉山、八寶雲光洞”之稱的拉法砬子山相對映,相距只有15公里,現有道士正在積極籌劃開發、恢復修建,現已是古木參天、聞名全國。該景點附近是吉林長白山酒業有限公司的葡萄基地,環境優美宜人。1985年夏,在六家子村和吉祥村交界處發現了遼代界壕。呈東西走向,全長1公理左右。遠望這條界壕猶如一條巨蟒在山內嶺上伏臥。1991年6月,在吉祥村後紅陽羅鍋地發現了距今6000餘年的社會新石器時代事跡,經省考古專家鑑定,推斷這裡是一處新石器時期人們製造石器的場地,同時發現了環狀石器、魚網墜、礪石墜等石器。

位於新站鎮郊的一棟三層磚瓦結構的樓房,是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的新站與國民黨及其美國軍事顧問代表,舉行著名的新站談判的舊址,現為新站鐵路職工招待所,東鄰吉林市新站結核病防治醫院。

鎮內有飯店50餘家,其中鎮第一招待所環境優雅、設施完備。龍鳳水庫地理座標為東經127度26分,北緯43度57分,水庫上游集雨面積為91平方公里,最大庫容1483.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2.74萬立方米,壩高20.70米,壩長668米,是一座集灌溉、防洪、養魚、發電為一體的綜合利用水庫。近年又對該壩進行了加固,投入大部分資金對辦公樓、電站廠房、水渠等設施進行了改造。

投資優勢

資源優勢

新站鎮域內轄平川、龍鳳、老爺嶺三個林場,林業幅員面積480平方公里,年可采木材3.2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水曲柳、楸木、柞木、松木,歡迎各地客商來我鎮興建木業加工廠,利用我鎮豐厚的林木資源、生產木製品終端產品。

泥碳資源,新站鎮擁有珍珠、富安兩片泥碳儲量豐厚的泥碳資源,總面積為650公頃,平均厚度為2—2.5米,總畜積量為1.3億立方米。

區位優勢

玉米 玉米

新站鎮地處蛟河市北17公里處,西距吉林110公里,長春200公里,沿圖烏高速由長春至該鎮只需1小時20分鐘,由吉林至新站鎮只需半個小時,全鎮處拉濱長圖鐵路三角交匯地帶,鐵路客運四通八達,拉濱線北通哈爾濱以北,長圖線東至圖門、琿春,西至吉林長春及全國各地,貫穿境內的榆江省級公路,南起通化地區江源,西北至長春地區榆樹,橫跨三地區,八市縣。形成了公鐵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

存量資產

由於經濟體制的轉變,新站鎮尚有一大部分存量資產可供各路客商盤識利用,投資辦廠。

1、豆奶粉廠,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廠房面積2100平方米,有生產奶粉、豆粉的成套設備。固定資產總量300萬元。

2、鎮木材加工廠,總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廠房面積2000平方米。固定資產總量125萬元。

3、鐵路國小,總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廠房面積3000平方米。固定資產總量135萬元。

4、鐵路中學,總占地面積2.3萬平方米,廠房面積4500平方米。固定資產總量312萬元。

5、實木家具廠,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廠房面積2000平方米。總資產310萬元。

還有機務段、工務段、部隊撤走後閉置的大批廠地和廠房。

產業優勢全鎮農作物總面積9572公頃,其中糧食8939公頃,總產量40797噸,其中水稻2000公頃,產量15012噸,玉米2218公頃,產量15526噸,大豆4778公頃,產量13916噸。

可建立水稻、大豆、玉米深加工企業,外周邊地區,總量可翻若干番。

全鎮封溝養蛙15萬條,梅花鹿近3000頭,柞蠶1200公頃,北五味子1050公頃,其它如林下參、豬苓等中草藥也具備相當的規模,可建設林蛙油加工廠、鹿產品加工廠、柞蠶絲加工廠及中草藥加工廠。

水電、土地優勢

該鎮處松花湖臨近地區,水利電利資源豐厚,可滿足多家企業同時開工生產,水電不會受任何制約和影響,且水電價比較便宜。

鎮內尚有多處閒置土地,價格比較低廉,適合於開辦各類工廠、企業。

人文優勢

該鎮民風淳樸,鎮民具備較好的文化和道德修養,對外來的客商落戶該鎮,從政府到鎮民將會以極高的熱忱歡迎,同時予以極大的關注,熱誠的服務,使每一個投資者都能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感覺,身在家鄉的感受,共同發展的氛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