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各種病毒:巨細胞病毒、各種肝炎病毒等;
(2)膽汁淤積或肝內、外膽道閉鎖;
(3)代謝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梅缺乏症等。 本病多由母親妊娠時宮內感染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弓形體等引起,由母親直接傳播給胎兒,母親可不發病。母親患B型肝炎及有宮內感染史者,新生兒發病率高。
症狀
起病較緩。常在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黃疸,持續時間較長,可伴有食慾下降、噁心、嘔吐、消化不良、體重不增等症狀。大便顏色變淺,嚴重時可呈灰白色,但有時淺、時深的動態變化。尿色深黃。肝臟輕度至中度腫大,質稍硬。少數脾臟亦大。中毒性肝炎常有感染病灶和全身中毒症狀。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引起的肝炎,常伴有先天畸形或宮內生長障礙。
檢查
實驗室檢查血清轉氨酶增高,膽紅素增高,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絮狀濁度試驗早期變化不明顯。甲胎蛋白陽性。尿膽元陽性,尿膽紅素根據膽管阻塞程度可呈陽性或陰性反應。採血檢查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收集嬰兒尿液或母宮頸刮片找巨細胞包涵體等可作病因診斷。
治療
以保肝治療為主,供給充分的熱量及維生素。禁用對肝臟有毒性的藥物。黃疸嚴重者可試用強的松(2mg/kg/日)抗炎,以減輕膽管梗阻,通常用藥4~8周,需注意預防其他感染。一般病例可用中藥清熱、利濕、退黃,如茵陳蒿湯等。病因明確者,針對病因治療。
新生兒肝炎與膽道閉鎖的鑑別診斷
膽道閉鎖與新生兒肝炎二者早期臨床表現及體徵相近,皆表現有黃疸、肝腫大,故兩者鑑別比較困難。但是二者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臨床病變發展過程,並有截然不同的治療方法:前者只能通過早期外科手術,方有可能獲得膽汁引流,可望獲得生存希望;而後者則通過內科藥物治療多能獲得治癒。因此,臨床上對膽道閉鎖早期診斷並與新生兒肝炎作出鑑別,尤為重要。臨床上,需結合病史、查體、實驗室及影像學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確判斷。
病史及體徵
1、 肝炎男嬰較女嬰多,而膽道閉鎖女嬰較男嬰為多。
2、 黃疸在肝炎時一般較輕,並有波動性改變,或藥物治療有明顯減輕的情況;而膽道閉鎖黃疽呈持續性加重,白陶土色糞便。
3、 肝炎時肝腫大較膽道閉鎖為輕,一般很少超過右季肋下4cm;膽道閉鎖肝腫大明顯,質硬邊鈍,常伴有脾腫大。
實驗室檢查
a.血清膽紅素動態檢測:肝炎隨治療病情發展血清膽紅素濃度曲線逐漸下降,而膽道閉鎖隨病情發展血清膽紅素濃度曲線則呈持續性升高。但當重型淤膽性肝炎時亦可表現血清膽紅素濃度曲線 持續上升,此時鑑別有困難。
b.低密度血漿脂蛋白-X(Lp-X)測定:在膽道閉鎖時,膽汁在肝內淤滯,血清Lp-X則明顯升高;新生兒肝炎早期呈陰性。倘若生後1.5個月以上Lp-X仍呈陰性,可排除膽道閉鎖的可能。
c.膽酸定量測定:膽道閉鎖早期較新生兒肝炎血清中膽酸明顯增高,動態檢測更有鑑別診斷意義。
d.檢測十二指腸引流液中的膽紅素量。
影像學檢查及其他
a.B超:首選的無創傷檢查,並可重複動態檢測觀察。在新生兒肝炎時其肝內外膽管呈正常管腔大小開放圖像。在膽道閉鎖時肝外膽道不能探出或呈線形條索狀。膽囊不顯影或呈痕跡癟小膽囊影像,肝常常增大並伴有脾腫大。
b.99mTC-IDA:閃爍法排泄試驗。在膽道閉鎖早期,肝細胞功能尚接近正常,注射放射性藥物後,連續動態觀察5分鐘後可見肝臟顯影,但以後見不到膽管顯影,24小時內皆無排人腸管的影像。而新生兒肝炎雖然肝細胞功能較差,但膽管開放,因而可見腸管內顯示放射性藥物。
c. MRCP(磁共振膽管系統水成像):其解析度很高,對肝內膽管及其B比鄰關係的成像有助於膽道閉鎖與新生兒肝炎的鑑別。
d.腹腔鏡檢查:腹腔鏡可觀察肝臟大小、形態、顏色。若膽囊呈痕跡外觀或呈蒼白癟小,多確診為膽道閉鎖。
e.肝穿刺病理組織學檢查:對膽道閉鎖的早期鑑別診斷有一定意義。新生兒肝炎時, 以肝實質細胞病變為主,肝小葉結構排列不整,肝細胞壞死,巨細胞性變和門脈炎症;膽道閉鎖則表現膽小管明顯增生和膽汁栓塞,以門脈區域纖維化為主。
預防
如何避免B肝的母嬰傳播
首先,在決定是否妊娠之前,應該到醫院檢查自己的肝功和病毒複製水平,聽從醫生指導,選擇妊娠時機,如孕前檢查B肝病毒的複製水平較高,則宮內感染可能極大,應先接受治療,再妊娠。由於抑制病毒複製的藥物對胎兒會有一定的影響,故孕期使用禁忌較多,用量及療程均受限制,不亦廣泛使用,所以孕前的治療至關重大。
其次,有文南獻報導妊娠晚期使用高效價B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降低母體內B肝病毒的滴度,從而減少母嬰傳播。目前此藥已通過國家藥檢局質量檢測,可用於臨床使用,但要注意購藥渠道,最好按醫院處方使用,不要私自使用。
第三選擇一家各方麵條件優秀的醫院作為孕期檢查及分娩的醫院,這樣一方面可有效監測母嬰平安,另一方面產時的處理極為關鍵,不要圖一時方便,耽誤寶寶的終生健康。
B型肝炎疫苗接種注意事項
B型肝炎在我國的發病率很高,慢性活動性B型肝炎還是造成肝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如果懷孕時母親患有高傳染性B型肝炎病,那么孩子出生後的患病可能性達到90%,所以有必要讓下一代接種B肝疫苗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國採用安全的第二代基因工程疫苗,出生24小時後,為每一個新生兒常規接種。
接種時間:出生滿24小時以後注射第一針,滿月後第二針,滿6個月時第三針。接種部位在大腿前外側。接種方式為肌肉注射。
禁忌:如果新生兒是先天畸形及嚴重內臟機能障礙者,出現窒息、呼吸困難、嚴重黃疸、昏迷等嚴重病情時,不可接種。早產兒在出生一個月後方可注射。
接種反應及注意事項:接種後局部發生腫塊、疼痛;少數伴有輕度發燒、不安、食慾減退,大都在2-3天內自動消失。
特點
小兒病毒性肝炎發病率高於成人,以甲型為多,其次為乙型,丙型和戊型則較少,丁型更少見,小兒的慢性肝炎大多為B型肝炎。
嬰兒肝炎患者發生重症肝炎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幼兒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急,發熱多見,肝脾大較多且顯著,肝功能損害較明顯,易發生代謝紊亂。但預後較好,症狀消失、肝功能恢復較成人快。母嬰傳播所致的HBsAg陽性者,常為持續陽性。嬰幼兒感染B型肝炎、C型肝炎後均易成為慢性攜帶者,嚴重者可使生長發育受影響。
上述特點可能與小兒肝臟解剖生理及免疫系統的特點如血液供應豐富、肝細胞再生能力強、免疫系統不成熟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