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村

新火村,位於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市江都鎮東郊,共有7個村民小組,1800多人口,2000畝耕地,由原磚橋鎮經濟薄弱村火營和潘火合併而成。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新火村位於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市江都鎮東郊,共有7個村民小組,1800多人口,2000畝耕地,由原磚橋鎮經濟薄弱村火營和潘火合併而成。由於兩村土質較差,特色產業不多,集體企業少,這裡一直是經濟薄弱村之一,兩村合併時共負債幾十萬元,每年年終發工資的時候,村幹部們工資發不全,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村里矛盾較多。窮則思變快發展,三著妙棋摘窮帽,一年躍為鎮先進單位。這樣的奇蹟發生在新火村。
2002年6月,鎮上調整了村支委會領導班子,年僅32歲的田聖忠擔任支部書記。如何帶領民眾迅速脫貧致富?田聖忠知難而進,帶領兩委會一班人走遍了全村,挨家挨戶了解情況,尋求對策,下了三著妙棋。
第一著棋:為民辦實事,實施民心工程。該村的高北組稅費幾年未繳,村民們反映,組裡的道路泥濘難行,什麼時候路修好,我們就及時繳錢。田聖忠當即表態:保證一個月把路修好。為此,他個人先墊資1萬元,修建了一條500米長的砂石路。村民們十分感動。當年,幾年未繳費的村民主動到村部補繳了費用。這件事對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觸動很大。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該村採取集體擠一點,向上爭取一點,老闆少捐一點的辦法,共籌資20多萬元,於2002年年底,修築了1.5公里長的兩條村主幹道水泥路。
第二著棋:以改制為抓手,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上求突破。過去,該村集體資產沒有實行改制,管理者責任心不強,管理費用居高不下,以致產生一些亂報亂支現象,承包人負盈不負虧,僅以電灌站為例,全年費用開支數千元。為徹底改制,置換產權,減少開支,2003年,新火村在江都鎮30個村中率先改革產權制度,實行拍賣,原火營電灌站底價1萬元,競拍成2萬元。電灌站經過一年的運行,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村里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一些集體舊房屋、舊機械、舊資產進行公開拍賣,以減少集體資產的流失。
第三著棋: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在招商引資上求突破。村兩委會一班人深知,要真正使村民沒有怨言,就要讓老百姓手中有錢,就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村裡有10多間幾千平方米的廠房閒置,村里提出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村組幹部要全力招商,把工資考核與招商實績掛鈎。田聖忠率先垂範,沖在工作最前沿,沒日沒夜外出摸信息、找能人。經過努力,該村引進了天圓機械、潤田塗料、鑫都冷拔、玉鑫鑄造等企業,還有一個意向性大項目在手。共解決了200多個村民就業問題,增收近200萬元。村里年收入十幾萬元,村組幹部工資得以解決。村里還在一、三產項目建設上求突破,一產以發展花木為重點,今年已落實花木面積400畝;同時積極發展蔬菜生產,新擴蔬菜面積100多畝,積極開展特水養殖,落實新增特水養殖面積50畝。三產以沿路開發為重點,沿潘漁路吸引村民建房經商,今年可落實5戶左右,村級可增收2萬多元。如今新火村三業總產值由2002年的800萬元躍為4000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由3200元增加到4400元。
逐漸富裕起來的新火村,在償還了集體債務後,還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7個組都搞了引水渠3000米,共投入50萬元。民眾的公益事業也得以逐步解決,300多戶村民吃上了自來水,85%村民家安裝了有線電視,村組幹道到處通暢……好一派興旺發達景象。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5.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00萬元,占總收入的41%;畜牧業收入66萬元,占總收入的4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50頭,肉牛1頭);林業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18.00萬元,占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15.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5%。農民人均純收入83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占勞動力的7%),在省內務工的有6人。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路、通電、和電視、電話四通,沒有路燈。有9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98戶通電,有8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3%和8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51 %和41%)。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 ;村內主幹道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農用運輸車5,拖拉機5輛,機車3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0畝,有效灌溉率為7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5 畝。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優質甜橙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8戶,共鄉村人口377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179人。其中農業人口367人,勞動力214人。該村以汗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6人,哈尼族族5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57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享受低保1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新寨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建水四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 人,其中小學生21人,中學生1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內重大事項;集體財務收支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飲水困難;農業技術科技含量低。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特色農業,擴大優質甜橙種植;大力發展畜牧業,發展勞務經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