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渥鎮

新渥鎮東南與仁川、冷水兩鎮相連,西北與永康、東陽兩市為鄰。鎮人民政府駐地新渥村,距縣城17公里,地處古代著名風景名勝區靈山之麓。宋初越國公盧琰隱居於此,為江南“九支盧氏”發祥地。中藥材為傳統特產,設有浙江中藥材市場,是華東和浙江的中藥材主要集散地,又為“浙八味”中五味的主產區。

基本信息

新渥鎮東南與仁川、冷水兩鎮相連,西北與永康、東陽兩市為鄰。鎮人民政府駐地新渥村,距縣城17公里,地處古代著名風景名勝區靈山之麓。宋初越國公盧琰隱居於此,為江南“九支盧氏”發祥地。省道磐縉公路穿鎮而過,縣道鄉道形成網路,與東陽、義烏、仙居、天台、永康等縣市交往便利,故有“五都中心”之稱。中藥材為傳統特產,設有浙江中藥材市場,是華東和浙江的中藥材主要集散地,又為“浙八味”中五味的主產區。

鎮名來歷建置沿革

古名靈山,又稱翠峰山,自明代陳潭(1431~1483)在此建造新屋居之,因不忘根溪(安文)陳氏“新址必須帶‘木’或‘水’命名”的祖訓,以《楚辭·九嘆·惜賢》“芳郁渥而純美”之意命名新渥。建置古屬永康縣內里鄉鹹泰里四十五都。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稱孝義鄉四十五都。元代時,於靈山設百戶鎮守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設孝義巡檢司。民國23年(1934),推行新保甲制,稱翠峰鄉。民國28年(1939),磐安設縣,為磐安縣五美鄉。1949年12月,為翠峰鄉。1951年,分設翠峰(莊基)、翠南(宅口)、翠北(大山下)等3個鄉,屬安文區。1952年,撤銷安文區,改屬深澤區。1956年3月,撤銷深澤區,翠南、翠北、翠峰3個鄉合併為翠峰鄉,鄉人民政府駐地新渥,為縣直屬鄉。1958年9月,在新渥建立衛星公社(1959年2月改名新渥公社),翠峰鄉改稱管理區(大隊)。1959年11月,新渥公社併入安文公社,稱安文公社翠峰管理區(大隊)。1961年9月,原公社改為區建制,管理區改稱公社,稱安文區翠峰公社。1966年12月,改稱新渥公社。1983年實行政社分設,復設鄉人民政府,稱安文區新渥鄉。1985年,撤鄉建鎮,為安文區新渥鎮。1989年2月,升格為縣直屬建制鎮。

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

1979年,分給社員自留地,貝母、元胡等中藥材部分開始恢複種植,部分生產隊農田私自包產到戶。1981年,公開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中藥材和西瓜、生薑等特產發展迅速。1982年,在新渥自發形成中藥材種子專業市場。1985年,正式開設中藥材專業市場。1987年,中藥材市場移址宅口,擴大購銷業務。1991年,建成日供水720噸的自來水廠。1992年,新(渥)民(東陽市民主鄉)公路通車。1992~1998年,實現村村通自來水。1993年,開通程控電話;1995年,市場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為浙江省中藥材市場,年成交額8千萬元,次年成交額15億元。1995~1998年,投資220萬元,建造鎮中學綜合樓,鎮國小教學樓。1995~1998年,投資建設磐縉公路,鎮區段長1.0公里,寬10米的水泥路面,及新民公路,長800米,寬8米的水泥路。1996~1998年,連續3年搞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現旱澇保收面積2400畝。1996~1998年,浙江中藥材市場擴建
5畝,新渥農貿市場,占地24畝。1997年,率先實現縣鄉有線電視聯網。1998年,被授予省
科技示範鄉鎮和省中藥材生產名鎮稱號;縣委決定為磐安縣第一個奔小康試點鎮;宅口老村改造試點成功。

浙江中藥材市場

浙江中藥材市場為華東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被列為全國十大中藥材市場之一。占地8325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攤位900多個,逢農曆二、五、八為集市日。上市中藥材品種有貝母、白朮、元胡、玄參、丹皮、白芍
、桔梗、天麻等150多種,日成交量90餘噸,日成交額60多萬元。年交易額1.5億元,產品主要銷往四川、廣東、廣西、河南、雲南、安徽等地,部分出口東南亞和韓國、日本等國。

祠下村建立農業服務公司

農業服務公司實行股份制,縣農機公司占50%,村集體占30%,農戶個人占20%。今已投入JF—130型全餵入聯合收割機3台,手
扶拖拉機4台,開溝機1台,18型機動噴霧器4架。全村實行統一良種布局,統一機耕,統一
植保,統一排灌,統一收割,統一經營管理。公司所屬農機由農戶個人承包經營,優先服從
公司調度,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園區內田塊作業,嚴格操作規程和護養,確保全全高效操作。
收益按股分紅。

參考文獻

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87411/node101018/node113158/node113162/userobject15ai1115903.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