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新文藝隨筆:改變思維》以隨筆形式寫成,有很多假想假說,散發出可貴的思想閃光。
作者簡介
錢旭紅,是華東理工大學校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篇思維與精神
人類的童年:變與不變一《易經》與《聖經》
民族的智商與情商
東西方認識起點的差異:無與有
走向無限的有限元:東方的彎圈與西方的直線
推動改變的幕後導演:時間
與生俱來的天賦權利:思維自由與精神獨立
思維的自由度
思維角度的多樣性
態度是改變的第一步:返璞歸真改變思維
幽默與寓意
找回丟失的東方形式邏輯和科學實驗
東西方的邏輯差異:形式和辯證
想像與童真
走出精神的絕對貧困:科學和人文
精神的第一要義:質疑與關愛
我要到哪兒去?思想精神的遺傳與升華
上帝般的睿智:善待觀點超越觀點
原理與套用
比較和反差
反省是思維和精神的糾錯機制
總被丟失的台詞:條件與限度
結構與功能
過程與結果
通達的要領:愛智慧愛真理
道家:無為無不為
第二篇知識與學科
打破知識的神話:知識的正負效應
知識的特殊功效:思維和精神的載體
破除學科崇拜:學科和知識的起源與局限
平面幾何和九九歸一
思維和學科的化石:古代中醫與現代醫學
掙脫牛頓的控制:機器的世界
難以表述的飄忽不定:測不準的世界
道無恆道:經典力學與量子力學的差異
我從哪兒來?元素的輪迴
超越左右:手性對稱構築的世界
被動進化與主動進化
環環相扣的生死接力
善待生死與終極關懷
超越生死:碳文明與碳輪迴
新學科的誕生與社會、產業的轉型
科學與科學以外
情感寄託與理陛張揚
心中的主人:信仰和偶像
獨處的人需要伴:宗教哲理的啟示
腦心關係:心理學與量子力學
健康和心態與情緒
憂鬱與睡眠及催眠
轉換思維:失敗與成功
心理的自我修煉與提升
自我中心與自我迷失
中庸恭讓與特立獨行
人生哲學的數學原理
第三篇個人與教育
人是不完美的神
人是思想時代不可窮盡的資源
人的教育與幸福感悟
出世與人世
禪修與身心訓練
重新定義人:工具與圖騰
我是誰?職業與興趣
親職教育:家訓啟示
隱形教育:不露聲色
不同的思維導致不同的教育
從太學、書院到大學
第四篇生態與社會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自然生態
人格上帝與自然上帝
生態和社會的基本條件:陽光與水
競爭共生:人和社會與生態
諸子百家與帝王獨唱
東亞和中華文明
歐美與中華文明
自省自覺和文明進步
權力和資本及其聯姻
權力“愛滋病”
蘇聯與美國
東西方極端運動的啟示
官員和公務員
社會的智慧形態
社會治理結構和思維邏輯
社會凋亡與進步
附錄大學與使命
後記
後記
在上海悶熱的夏季,忙裡偷閒,總算將這些若干年的閒言碎語,收集、歸類、整理、寫作成文,看起來已經像一本書的樣子。這是我第一次以個人名義寫非專業的書籍,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諒解。
這裡有許多假想假說,也沒有實驗證明,這讓習慣發表科學論文的我,忐忑不安。這是我的第一本,也可能是最後一本,即唯一一本關於科學藝術人文社會方面的書。以後,我將心滿意足地回歸本行,做我最熟悉的事情。因為拋磚引玉的步驟就此完成,自會有讀者在此基礎上,繼續思考下去。
激發讀者的批判性思維是我寫作希望達到的最質樸的心愿,更希望讀者首先從批判我的這些一家之言開始。這樣我就有了寫這本書的最大收穫。如果讀者的心得對我有所啟發,我將在若干年後修改再版此書,讓它成為更多人思想激盪的成果和收穫的記錄。
在本書寫作和聽取意見的過程中,得到了文匯報社科技部主任江世亮高級編輯、上海文藝出版社趙南榮編審、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曹錦清教授、工程教育學系周玲教授等的指點和幫助,在此深表感謝!在整理中,還得到了宋來老師、王惠文老師、劉志鵬老師等的幫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親愛的讀者,讓我們都從賞識對方的觀點開始,改變我們習慣的思維。
錢旭紅
2012年9月8日
序言
知天命
年屆知天命之年,雖未曾參悟出什麼“天機”,卻有些許平常的點點滴滴,常掛心頭。
一個民族,一個文明,如果擁有青年,就擁有未來;失去青年,就將失去未來。我一直想給同學、老師、學校寫點什麼,也想給那些未能進入大學但嚮往大學的年輕人,那些離開大學但是心有不甘的中年人,那些樂在“老年大學”的白髮人,寫點什麼,只是願望,僅僅是願望,可惜一直沒有時間。
做了若干年的學生、老師、校長,角色轉換中常有許多心得;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工作生活經歷,讓自己容易在比較中有些感悟。不知道這些所見所聞所思所慮,是否有價值,但又不希望勤于思考的腦子給白費了,總想抽空落筆寫下來。有朋友說這些是良知,抓緊寫;也有人說這些是假說,不成熟,勸說別寫了,少惹麻煩。
四十歲時,應邀作科普報告,常用的題目是“不惑”,以此談科學精神;今年五十,按孔子語,應已“知天命”。年初,朋友問我,還有什麼追求,還有什麼願望。我回答,真正的追求,真正的願望,就是為大眾、為那些有興趣思考而又可能正處在迷茫之中的非專業人士,寫一本書。所幸的是,現在朋友們都鼓勵我趕快寫,不再有反對的聲音,似乎生怕我徹底放棄了寫作的願望。
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有人通過接納或者批判我的這些所謂的良知或者假說,而獲得真知,增加智慧。利益得失不在考慮之列,思考和寫作的快樂油然而生。但願“誨人不倦”,不要“毀人不倦”!
時常想,為什麼有些人不會創新,不會提問和批判;有些人不關注科學、藝術、信仰;有些人時常痛苦、空虛、煩惱;有些人說話語無倫次,沒有邏輯;有些人聽不懂幽默,看不懂寓意,沒有想像;有些人眼高手低,懼怕實踐;有些人生活無憂但沒有幸福;有些人有無止境的欲望但難以自控。所有這一切,都成了我探究的命題。
真開始寫,反倒後怕,能寫出一本人們喜歡看的關於科學人文哲理思考的書嗎?淡定思考,這本書首先是為自己寫的,理清自己的思路,好繼續思考下去;再者,是為那些可能會感興趣並可能從中受益的人寫的,並不是為所有人寫的。因為我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那么多的課堂演講,而這種書面表達可以大大節約時間。再則,今年,是我擔任了八年校長的母校六十周年大慶,我想以特殊的方式,謹表祝賀,引導思考。
同樣,好為人師,好為人醫(只用嘴巴,無藥無刀),也是我一個改不掉的老毛病。這本隨筆基本都是利用業餘時間慢慢累積而成,這些隻言片語記錄,或在飛機上呆望身下雲彩的稍許空閒時光,或在失眠難寢的蟲鳴夏夜,或因時差而早醒但窗外漆黑一片的凌晨。字句有時寫在登機卡背面,有時寫在餐巾紙上,有時寫在手機里,有時在顛簸的汽車裡速記在紙片上。因而,有可能充滿著遐想和跳躍,遐想在古今中外,跳躍在東方西方;也可能異想天開、牽強附會在文理之間。也許讀者在這遐想與跳躍之間能夠感受到些許理性和思想火花,這樣的話,我的內心就已經很滿足,很平靜。
這本隨筆,是否受讀者歡迎,我沒有信心也沒有奢望。這本書可能不是人們一見就喜歡,可以吸引人一口氣看完的“快餐”式的書,而可能是需要花點時間慢慢閱讀,時而琢磨引發聯想,時而感覺莫名其妙的“難看”的書。
該書現在只是1.0版,歡迎讀者批評、批判、建議和評價,來信請發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希望在讀者的指點下,將來能夠修訂出版2.0版。我希望這不僅僅是我更深入思考的開始,更是大家一起深入思考、相互交流的開始。
我將把此書的全部稿酬捐出,在上海華東理工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下設立“《改變思維》幫困基金”,用於幫助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此基金的使用將向社會全程公開。假如讀者覺得從此書中有所收穫,也歡迎您資助此基金,與我共同為慈善盡一份力,您可訪問上海華東理工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網站http://edf.ecust.edu.cn完成捐贈。相信在通過捐贈,使別人得到最需要的幫助的同時,您的付出也將獲得無價的回報——精神上的富有與滿足,助人者,人助之。
回到童心少年
精神分析,特彆強調一個人的童年和早年境遇,人們都願意一輩子為圓天真無邪的童年夢想而不停探索;同樣,對文明發展而言,也需要關注人類的童年;對生存的時空而言,也要關注宇宙的童年。
大學時代,我不知道業餘該閱讀些什麼書,最感興趣的是圖書館中的雜著奇書,其中一本當時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根論說文集》(簡本又叫《培根論人生》),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翻譯者,水平相差很大。後來我才知道,培根論說文早已影響了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近四百年。科學源自實驗和邏輯,而培根是近現代實驗和形式邏輯的開拓者,科學的奠基人,我們的“祖師爺”。培根論說文也影響了我至今的人生歷程。
後來,逐步了解到更多的事實,開始明白,中國的諸子百家有關人生的思考更為經典、更為久遠。可是,在無數次運動和“文革”以後,已少有人談起他們,人們腦中一片空白,似乎諸子百家從來就不存在。在我年少時,根本無法接觸到這些“古董”書,腦中還殘留著“文革”掛在諸子百家頭上“封建主義糟粕”的帽子。很晚,才恍然大悟,例如墨子,是古代實驗和形式邏輯的開拓者,是有記載的人類最早的科學先知,幾近被人類遺忘的“祖師爺”,他的成就遠早於培根;被一再批判的孔子、孟子,則有著比培根更早的人生哲理。
為什麼土生土長的諸子百家思想和文明,被荒漠化得這么厲害,以至於要從古墓中重新考古挖掘,才能重見天日。我們的文明已從古代幾千年里領先於世界,變成了近代百餘年裡落後於世界。這樣的慘劇和羞愧,如還不警醒,反省自律,正本清源,那離最後的災難,絕不遙遠。我們的國家、民族文明歷史上曾經的厄運遭遇不能重現。歐洲經歷千年黑暗中世紀的痛定思痛,才找回丟失的希臘文明得以再生的那一幕,萬不能在中華大地變形改裝後再次上演。
寫作的嗜好,同樣來自我的久遠的記憶和沒有實現的學業。
1978年,夏季高考前三個月,父親指著坡路上一個正艱難地拖著堆滿垃圾的板車、戴著草帽看不見臉的人說,他早年是某著名大學哲學系的學生,打成了右派,結果只能被發配,以孱弱的身軀幹苦力為生,你考文科,願意冒這樣的風險嗎?
儘管從小我就喜歡偷偷閱讀父母藏在故紙堆里的書籍,當時那些幾乎全是“毒草”,但我整天做著寫詩作畫的“白日夢”對文學描述、人文社會也產生了濃厚興趣。此外,我除了喜歡偷偷拆裝家裡的鬧鐘以外,對科學則一竅不通。常常鬧鐘裝完,卻多出幾個螺釘,不知該裝哪,而鍾照走不誤,暗自驚奇和竊喜,那叫幸福!
在父母苦勸和“威逼利誘”下,我改變初衷,報考了理工科。在當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以及對再次出現運動和迫害心有餘悸的社會氛圍下,選擇理工科而放棄人文學科,相信應是許多人的選擇。
我慶幸自己選擇了理工科,學會了動手和理性思考,熟悉了不一樣的思維方式,了解了嚴謹的知識體系結構,教會了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也看到了人文與理工的相連之處。理工科通用的專業語言,使我在國外工作生活時,能夠以同一參照系去辨別中西文化的異同。
雖然,我沒有接觸過或者很少接觸那些沒有邏輯,缺乏想像,充斥空泛夢囈的陳舊、僵化的文科內容,但我至今留戀優秀人文作品所展現的情懷與關愛。當時父母的越俎代庖並非什麼大智大慧,僅僅是樸素的常識和直覺判斷,有時這確實很有用。
知天命後,渴望回到從前,回到高考前的狀態,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少年時沒有完成的憧憬,成就一個美麗的夢,要用筆寫出靈魂再造、鳳凰涅槃的感受,要用筆描繪出一個心靈世界的旅行,描繪所感知到的大道無形。
經歷和感恩
據說在飛機上,人的思路非常快而活躍。每次出差坐在飛機上,確有類似的感覺,可能是脫離了熟悉、糾纏的環境,來到天空,心態放鬆,思路得以解放,更為重要的是每次都能得到東方航空的特別禮遇和周到服務,心中不免愧疚。我能為他們、為人們做點什麼,講自己研究上的事情,估計只有圈裡的能懂,而講講多年做學生、做教師、做校長的心路歷程,可能會對許多人有所啟發。
寫書,也是考慮到人們大多喜歡靜靜地閱讀與思考。當面說教,哪怕是和顏悅色、和風細雨,也可能損傷聽者的自尊心。人們喜歡寵物狗,是因為它忠誠、心知肚明並寂靜無聲,如果狗會說話,人類的感覺就會不一樣。因而,我真誠地希望,此書成為閱讀者無聲的朋友。
我們應該感恩生活在這么一個時代。如果從其他星球,看我們生存的藍色地球,無論有什麼樣的觀點差異和爭論,從主流、趨勢和前沿角度看,誰都不能否認也不敢否認,我們正處在一個科學的時代、民主的時代、法治的時代、生態的時代。明確我們所處的時代屬性,就是明確了我們行動、思考、思維和精神的坐標,討論各種複雜問題,就有了一個共同的參照系。在這么一個時代里,愚昧、獨裁、人治等已不再成為主流。由於物質的不斷豐富。信息爆炸性增長,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可以預見,人類即將進入思想的時代,腦智慧型輝煌的時代。那時,腦科學取得進展,腦的結構和功能被基本掌握和開發,制約思維、精神、文明前進的另一瓶頸得以被突破。
感恩的是,我們的時代已由封閉走向開放,多樣與包容、選擇和變化有了可能。來源於自由思維和獨立精神的技術與發明,正以前所未有的、不可阻擋的速度和態勢迅速推動文明,改變社會。
我們需要改變生活,改變心態,改變言行,改變思維,改變對世界的認識。改變,不僅僅對東方人而言,也針對西方人而言;改變,不僅僅對思維精神而言,也針對實用、實踐而言。通過改變,走出思想的井底,發現以前不能發現的自我意識、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心態由狂躁走向淡定,言行由粗俗走向優雅,思維由僵化走向自由,生死由糾結走向超脫。
在歷史的長河裡,絕對不變的真理少之又少(僅熱力學幾個定律),大多已是過眼煙雲,少量的能夠被傳承,並隨時間而變形適應。歷史的文明戲台上,東方、西方不存在方位、人種決定的誰優誰劣:上級、下級不存在地位決定的誰對誰錯;古代、現代不存在時間先後決定的落後與先進。而這戲台上,甲方唱罷乙登台,好不熱鬧,而唯一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長久的是關於人性、人類、生態、社會的真理及其演繹。
多一次經歷,就多一次感恩,經歷就是精神財富,取決於如何挖掘。經歷中,因為自己參與或者目見了文明進程中的各色表演,從而,有了對現實的真切感悟,有了對過去真相的了解和對未來方向的預測。
回想自己,多年來,做任何一件事,很少一次性成功,都要歷經多次失敗,適當修改調整後,方得正果。可感恩的就是這樣跌跌撞撞的經歷,讓人看到了事物的規律和真諦。我幾乎從未在第一志願上成功過,但慶幸的是,恰恰因為沒有執著於追求第一志願而失去寶貴的時間,失去理性的自我。
在人類社會的各類組織形式中,大學的壽命可能是最長的,長於許多王朝、許多國家的歷史,因為其以繼承和發展文明為己任,尊重現實需求,關注長遠需求,連綿不斷,永不停息。儘管人們對當今大學、教師、學生有許多抱怨,也不排除有時校園裡甚至會有些許黑暗,然而,與各類組織、人群仔細觀察比較後,我很感恩長期在大學工作,這是莫大的精神享受和愉悅。因為人們很容易發現,真誠居住在大學裡,大學裡有最多的真誠;年輕人住在大學裡,大學屬於年輕人,所以大學永遠年輕。
因為大學行政管理的需要,常要與眾多不同學科專業、各行各業打交道,與好事壞事、好人壞人在一起打磨。原先覺得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影響了自己學科專業水平和能力的長進。現在看來,我真的要感恩的是,遇到的不只是壞事壞人,更遇到了許多好事好人;還需要感恩的是,自己沒有做壞事,沒有成為壞人。複雜的經歷使我學會了當代青少年才懂的“穿越”,穿越各行各業,超越時空和專業學科,有機會看看並思考自然、社會和自我。
問題和理念
每每遇到人們難以自持的消極情緒和固定僵化的思維,耳聞目睹對貧窮者窘境、富裕者粗俗、權貴貪腐的國內外各式評價,看到國際機場寒暑假期飛往海外讀書的人山人海的稚嫩面龐,我就有了寫下文字的衝動。
中華與西方文明的天生源頭差異出現在紀元前,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華文明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曾經長期遙遙領先。但是,大約在公元1300年後、1800年後、1900年後,對應於歐洲文藝復興、精神替代物——陶瓷與鴉片貿易引發的侵華戰爭、量子力學的興起,中華文明的發展發生了三次失速。比較中國占世界的GDP、美國占世界的GDP和中國與西歐GDP人均水平,很容易發現這些拐點。儘管如此,在1840年左右,中華的物質GDP在世界仍然遙遙領先,所不同的是,在思想和精神上,那時,已是金玉其表、敗絮其里,不足為道。值得慶幸的是,當代我們的物質條件已有所改善,儘管這並不代表和代替思維和精神水平的改善和升華。
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中國的GDP仍占世界總份額的32.9%,領先西歐核心十二國的12%,更遙遙領先於美國(1.8%)和日本(3.0%)。全球首富的清朝迅速淪為“東亞病夫”,核心在於經濟繁榮外表下的政治腐敗和社會黑暗及文明衰落。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西方,倫敦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那個無名墓碑,一直在啟發人們,對一個個人而言,如果想要改變家庭、改變社區、改變國家甚至改變世界,先得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靈世界。對一個國家而言,先要改變自己,再來影響世界。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大學是培養引領和支撐人類、民族的青年人才為目的,以培養未來十年的中流砥柱為責任,所以需要了解社會未來面臨的挑戰。
2009年,人民網經民意調查公布了未來十年的十大挑戰:1.腐敗問題突破民眾承受底線;2.貧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激化社會矛盾;3.基層乾群衝突;4.高房價與低收入的矛盾;5.誠信危機,道德失范:6.民主政治改革低於公眾;預期;7.環境污染,生態破壞;8.老齡化矛盾凸顯,老無所依,老無所養;9.大學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誘發不穩定因素;10.主流價值觀邊緣化危機。
如果急於回答這些社會問題,難免有非理性的條件反射,失之偏頗。而深刻思考這些問題,理清與之相關的基礎背景,反而可能會水到渠成,對解決這些問題和其他更長遠的問題有所裨益。
孑L子說,溫故而知新;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視中文為母語之一的賽珍珠女士說,理解今天,需要尋找昨天。要解釋、弄懂中華文明為何三次失速,為何曾經領先,就需要我們的思考由近而遠,回溯以前方能做到繼往開來。因為科學是唯一的能跨越時代,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推動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因此,就需要從科學和其進化的角度看歷史,看世界,看未來,認識物質的進步有堅實的基礎。通過回頭,看看知識、學科、思維、精神的起源和特徵的角度,進而理解現在,預測未來。只有先做“過去學家”,才能後做“未來學家”。
我們需要明白,我們擁有了什麼,我們沒有了什麼,失去了曾經有的什麼,還剩下什麼,還能創造什麼,又能為世界貢獻什麼。輝煌的從未中斷的中華古文明留給我們的基因還在,我們占了全人類最多的高智商大腦和雙手,與我們的古人相比,與世界領先的文明和強大的民族相比,我們對當代人類社會缺少應有的貢獻。
這裡,將以科學技術的進化歷史為依託,從思維和精神的角度思考和探究:1.什麼是先進有活力的文明?2.什麼是改變文明進程的第一動力?3.什麼是中華文明正本清源的精髓?4.為什麼中華民族高智商,而在近現代對人類文明低貢獻?5.歷史上先領先、後落後的思想根源是什麼?6.現代迷失和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7.“中國特色”的利與弊?8.社會為何發育遲鈍,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生態與社會的異同何在?9.為何大眾自覺缺乏幸福感?
正像生物進化中,基因有漸進和突變,有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基因沉默是指生物進化中由於種種原因不表達、未起功能作用的特定基因,當代研究證明,激活沉默基因可以治療天使兒綜合徵等等。在這裡,個人的陋見是,中華歷史上的墨家、道家,就是被歷史所沉默、半沉默的文明基因。如果我們能激活諸如這些優秀的沉默基因,就能改變思維、改變科學、改變人生、改變社會、復興文明。
出國留學浪潮的到來,不可阻擋,也無法阻擋。在本土思想、思維、教育、醫療、科學技術、文明形態尚未有國際的領先水平,尚無法對世界有真正貢獻之前,這股浪潮會繼續擴大。然而,需要靜心回首並深刻反省的是,使用非西方文字語言的日本,從沒有出現過人心如此一邊倒的留學浪潮和人才外流,並且日本很早就實現了諾貝爾獎得主等各類精英人才的本土培養,並獲得世界公認。何時我們才能真正對年輕人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獨立培養能創造文明、引領社會前進的人。 孔子在私塾的時代,寫出了《大學》,而在建有大學的現代和當代,我們每個人的認知是否夠格大學,這與是否上過大學無關。所謂大學,就是在這個階段,一個人的知識、素養、能力、思維、精神有了明顯的超越自然增長的增值。
對所有人而言,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年代,在一代人的壓縮時空中,經歷或者即將經歷原需百年才能完成的劇烈變化。這些變化包括:城鎮化,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大量人口由農村走向城市,其規模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網路化,迅速地幾乎同時地從工業社會走向信息社會,大量人口從受控有限的現實世界擴展到難以控制並幾乎無限的虛擬世界,這在以管束為特色的中華文明歷史上從未有過;老年化和獨子化,人口結構通過計畫生育急速由金字塔變成了倒金字塔,這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並空前絕後,老人的孤獨、年輕人的壓力,均無可比擬。
面對如此紛繁複雜、快速變化的國情,如果僅僅有物質儲備,而沒有充足的精神準備,人們會感到無所適從。因此,當代社會,迫切需要改變思維,迫切需要思想的開放與思路的創新。創新有兩種途徑——問題驅使和理念引導。通過啟發思考、批判、實踐和探索,才能明晰關鍵,完善理念,切中問題,從而為思維尋找出路,才可能解除困惑與痛苦,才能實現社會的文明進步,獲得真正的幸福。
我所能奉獻的只能是可供批判、引發討論的種種良知和假說,這些良知和假說有其存在發展的道理。正像自然界存在鮮花和毒草,鮮花使人賞心悅目,毒草大多可以治病入藥。事物的正負影響和效應,與看待事物的角度、觀點、立場息息相關。
從更寬廣的時空,看看我們生活在什麼時代,對消除困惑、理清思路、確定坐標,有許多益處。
但願本書的這些思考,能為走出個人的迷失、人類的迷失、學科的迷失、社會的迷失,實現幸福,探索智慧之路,提供點滴幫助。我們只有善待並積極開發民智,保護民權,呵護民心,才能使沉重的人口負擔、社會壓力爆發為數以億計的巨大人力、智力優勢和不可阻擋的活力、創造力,以民族的睿智造福世界。只有將十多億不善思考、不敢思考、不會思考的大腦,變成十多億智慧的精靈,用五千年的文明輝煌與百餘年的文明之觴並行品味,才可能將灰暗糾結的人生變成幸福、平和、恬靜的旅行。
三個臭皮匠抵得上一個諸葛亮,偉大理念的實現,艱難問題的解決,文明的復興,無不取決於民眾精神的覺醒、思維方式的改變和理智堅定的言行。中華民族要對人類進步和文明演進作出受人尊敬的貢獻,需要撬動生鏽的大腦和僵化的雙手,那樣,人人都將成為獨特的思想家、勇敢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