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宅村

新宅村

新宅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東北部,與尖山鎮人民政府駐地尖山村相鄰,東與南則和新昌、天台縣接壤,為三府三縣相鄰接之處。民國時期曾為德新鄉鄉公所駐地,50年代初期為新樓鄉人民政府駐地。現屬尖山鎮。新宅村是磐安縣自然村最多的村。因村莊大,歷史久,耕地與山林有很大一部分坐落在外地,遠者相距20餘里。昔時,在各處住有墳山戶、看山戶、茶亭戶,以及為便於種植而就地居住各處者。新宅村有夾溪寨、夾溪橋、十八渦、斤絲潭、千丈岩瀑布以及安頂山等勝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浙江電視台曾來拍攝專題紀錄片。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新宅村新宅村村貌
1949年前,有新宅、水碓頭、百稱田頭、腳奎頭、上佛堂、山招塢、三文頭、三肩嶺頭、下路廊、低基、小橋、新橋、老鴉柯、崗山、油燈坑、掃基塢、山窟里、毛栗頭、外庵、里庵、梅花嶺頭、湖田嶺腳、山下、山皇前、坑口、上東崗、下東崗、羊路腳、落柯、高崗、長蛇、水牛山、張毛塢、石爛、藤溪嶺頭、大尖山、包界、百青崗等38個自然村。1949~1992年間,新橋、老鴉柯、小橋、崗山、油丁坑、下路廊、掃基塢、三肩嶺、水碓頭、毛栗頭、里庵、外庵、湖田嶺腳、山下、落柯、梅花嶺頭、低基等17個自然村已廢。現尚有自然村21個。其中村委會駐地新宅最大,有713戶,村區規模比50年代擴大2倍以上。另外,還有茶場、看山等不固定住戶的居住點8個。近年,又有部分村民建房於尖山與水角,又增加了2個居民點。1992年,全村有843戶、2620人。有耕地1466畝,山林6365畝。

新宅建村已歷千年。村民張姓,祖先原籍嵊縣珏芝,由珏芝遷東陽縣白峰,由白峰而滄塘,北宋初張瀛由滄塘遷至夾溪之邊。始居之處稱松莊,元朝時張通由松莊徙居現址,村名新宅。至明朝張箕永樂庚子科中式,張箕之張松廣交遊,建攀桂坊及前廳後堂7進70餘間,與友人歡宴之處稱愛賢堂,村莊進入鼎盛時期。1942年12月,日本侵略軍500餘人竄犯新宅,燒毀房屋300餘間及大廳、堂樓,殺害村民張天福,殘垣斷壁,滿目淒涼。解放戰爭期間,新宅歷經數次戰鬥。1949年初,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二游擊縱隊主力部隊在此地進行攻堅奪城訓練,2月9日在此下達解放天台縣

新宅村新宅村一景

城的命令,村中一批青年參軍入伍,民工參加支前戰鬥。1949年後重建大廳、堂樓,拆除祠堂,創建新宅中國小,又建成至尖山的公路。70年代初,在九里坑建水庫,鑿通400餘米的隧洞,在夾溪邊上建成電站。同時加強山林管理,開闢集體茶園,創辦藥物場,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糧食與茶葉產量成倍增加,經濟門路增多,村民生活迅速改善。1986~1991年間有491戶建了新房計571間。1982年,新宅村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農業先進集體稱號,1987~1989年村黨支部被評為縣級先進支部。
80年代後,一批村民到尖山鎮玉山鎮、磐安縣城及東陽市城區等處辦企業,主要為塑膠工業,生產各類塑膠製品,也有日用化工和電器配件。大多經濟效益良好,已迅速致富。個別的在東陽市創辦了橡塑廠和貿易公司後,又在海南創辦了實業公司,有數家企業,其資產和流動資金在千萬元以上,現又定居新加坡。
新宅村電力資源充裕。五丈岩一級電站和二級電站均在附近,村建的電站與大電網併網。即將興建的夾溪三級電站的基址也在附近,為中型電站,由國家投資,建成後年發電量7000萬度。礦產資源有閃長石,為花崗石中的一個品種,色黑,光潔度85℃以上,抗折度和抗腐蝕度均佳,已著手開採。

傳統名產

新宅村白朮
茶葉、白朮為新宅村的傳統名產。早在明清時期,村民就不但種植,而且還有一些人從事於茶葉、白朮的長途販運,將本地產品運銷於紹興、寧波,並因此成了富戶。1949年前,寧波紹興的客商也常來村收購。1963年後開始大面積發展成片茶園,附近丘陵矮山被全部墾植,大隊組織專業隊專業管理。1969年建茶廠,80年代後又進行擴建。每當採茶季節,坡坡綠雲,塢塢飄香,漫山滴翠,男女老幼不問晴雨,都提籃上山。磐安縣的茶葉會議常在此地現場召開。這裡海拔高,常年多霧,具有茶樹生長的最佳生態環境,茶葉保嫩期長,質重葉厚。現有龍井43、龍井長葉、福鼎大白、紫筍迎霜金桔格實碧雲鳩坑金匙菊花香、竹枝春等10餘個優良品種。商品以珠茶為大宗,以其經濟實惠受消費者歡迎。為提高產品檔次,近年許多農戶加工名茶。全村現有茶園630餘畝,年產商品茶2000擔,擁有名茶品種數個,年產值80餘萬元,為磐安縣產茶最多的村。有的戶茶葉一項年收入三四千元,為全村的支柱產業。
新宅村是浙江家種白朮發源地之一。始於宋代,素負盛名。這裡的白朮有別於他處,一般用術栽種一年收穫的小術(稱冬術)再種一年,成為商品術的時間要多一年,因而個子較大,質重,乾品率較高,切開後菊花心斷紋清晰,香氣濃烈。年產數百擔。村民有種植與加工的豐富經驗。1963年東陽縣醫藥公司派人長駐村內,與村農科組一起進行白朮種植與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工作。1965年全國白朮現場會議在這裡召開,產區到會代表都帶回一個重1斤以上的白朮作紀念。一批有豐富經驗的村民曾先後去河南湖北廣東等省擔任技師,傳授種植與加工經驗。
除白朮外,這裡還產其他中藥材,如天麻桔梗百合等等,大隊藥物場曾引種過30餘箇中藥品種。

文化傳統

新宅村新宅村舊宅
新宅村文化傳統古樸。村民自古喜習拳棒,更愛戲曲。清末拳術大師張小泰曾名震一方,在東陽、義烏等處設館授徒。婺劇演員張士榮為一代名伶,文武雙全,擅於塑造威武不屈大義凜然的忠臣良將的形象。30年代一出關羽訓子轟動金華城。金華專署專員親贈金絲燈籠一對,上書金東第一。1949年後,為武義婺劇團創始人。其徒張泉福擅長清官戲,行當全面,1954年浙江省戲曲會演獲二等獎;張新錢則是著名小生,特擅臉變,能由紅變黑到變成金面,只要轉一個背,就變得均勻鮮艷,被稱為絕技。1949年後,農村劇團甚為活躍,曾經有3個劇團,同時被外地邀去演出。1979年東陽縣會演時曾獲劇本獎、演出獎和演員獎。新宅村的花燈曾將大廳和祠堂兩處掛滿,豎立在大門入口處的牌坊燈以各種燈片框搭成,嵌以楹聯和匾額,精巧而壯觀。兩廂和穿堂置屏風燈,中間則懸大型堂燈,每盞堂燈由7串21盞宮燈和6串飄帶組成,當中3盞主燈,直徑一米以上,無論小燈、主燈或飄帶,均用五色珠顆串成,雍容華貴、富麗堂皇。除珠燈外,還有明閣燈、璃璃燈、料絲燈、紅皺紗燈、匾燈、楹聯燈。鑲嵌在大門入口處牌坊上的兩面大鏡,映照整個廳堂燈彩,立於鏡前只見前後左右皆花團錦簇,火樹銀花,遊人熙熙攘攘。

名勝古蹟

新宅村新宅村文昌閣
新宅村有夾溪寨夾溪橋十八渦、斤絲潭、千丈岩瀑布以及安頂山等勝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浙江電視台曾來拍攝專題紀錄片。
自村東南下夾溪嶺,可見道旁的千年古松,偉岸挺拔,昂霄傲霜。有同根而生的姐妹松並排而立,枝葉相間;有一樹九頭的九頭松,冠蓋茂密,虬枝似鐵,這些行道古樹給路人蔭涼,歷朝受官方保護。這裡不僅是歷史古道,又是軍事要隘。夾溪橋和夾溪寨,現均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劉愨鎮攝金華府,為抗擊倭寇,來此視察地形,嘆為天險,命築夾溪寨,置滾木擂石,派兵駐守。寨臨千仞絕壁,具萬夫莫開之勢。劉愨作有《夾溪橋隘記》。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在此設夾溪嶺汛,駐右營馬戰百總和守軍30名,乾隆四十五年(1780)守軍名額減7名。1942年12月,國民黨嵊紹師管區一連駐守夾溪寨、夾溪橋、小橋等處,為日本侵略軍偷襲,全部死難。夾溪寨下的夾溪橋,昔時是天台、臨海至東陽、義烏等浙中地區的孔道。明嘉靖十七年,東陽巍山耆民趙模捐資首創石橋,因山高澗窄,水流湍急,不久即被沖毀。以後屢建屢圮,已凡6次。現存之橋,建成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工程艱巨,雄偉壯觀,遊人嘆為觀止。夾溪橋之下,山愈束,水愈急,裂石穿崖,奔騰咆哮,一連漩出十八個深潭,兩傍岩石崢嶸,山洪爆發時驚濤拍岸,山鳴谷應,驚心動魄,素有小山峽之稱。出十八渦即斤絲潭,如峭陡壁夾一狹長深潭,林木蔭翳,萬籟俱寂,潭水一碧盈盈,波紋不動,為古代當地著名放生潭,潭口有電站與龍王廟隔水相望。夾溪橋上數里有千丈岩瀑布,千丈練飛,珠璣如雨。清代詩人葉蓁常與玉山草堂諸詩友來此觀瀑賦詩,有雲端幻出兩白綾,劈面交逼眉棱飛之句。夾溪橋之東有安頂山,為天姥山的姐妹山。山勢巍巍,巔上平坦,可望國清寺隋塔。這裡早在隋朝即有與國清寺齊名的清涼寺,後改額安頂禪院。寺僧熊羅漢為明朝時的高僧,精修行律,為人治病,素著靈績。寺院前有天池,因地處古代婺、台、越三州之交,也稱三州潭,為古代火山口,常年不涸。寺後有鐘鼓樓,舊志載:相傳某僧與龍鬥法敗,寺鐘沉沒十八渦。民國初年寺院毀於火災,僧眾星散,現農民自發籌措資金,著手重新開發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