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東北部,北面和東面以大青山為界與武川縣和烏蘭察布市的卓資縣隔山
相望,南與賽罕區接壤,西與回民區毗鄰。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1°35′——112°5′,北緯40°48′——41°7′。全區總面積699.6平方公里,其中城區20.5平方公里,農區679.1平方公里。總人口409629人,其中城區人口284084人,農區人口125545人;有蒙、滿、回、漢等38個民族,是滿族聚居區。概況
全區設1鄉、1鎮、7個街道辦事處,30個行政村、55個社區居委會。區內駐有自治區、呼市兩級黨政軍機關,呼和浩特火車站、長途汽車客運站以及郵電、通訊等機構。新城區是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及新聞、信息中心所在地,是呼和浩特市對外開放的視窗。
新城區東西長40.5公里,南北寬37.4公里。轄區地形主要由山地、山前沖積扇地和平原三部分構成,山區約占全區面積的 60%。大青山在區境內東西長約40.5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最高海拔為2149.5米;城區系大青山南麓山洪沖積扇平原,平均海拔為1050米。境內的地表水資源較少,河流多屬季節性溝河,較大的溝河有6條,水源多為雨季溝谷的匯流水,部分來自山泉,只有汛期水量大而集中,平時只有少量的山泉水,有時斷流。境內的地下水資源較豐富,淺水一般埋深在40米以內,深層承壓水埋深在60—120米之間。
土壤類型比較豐富,山區形成灰色森林土、灰褐土;丘陵多為栗褐土、灰色草甸土、草甸沼澤土、粗骨土;平原是洪淤栗褐土、砂石土等。灰色森林土、灰褐土腐植質層較厚,有機質含量較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新城地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其特點是:春季風多雨少,升溫快;夏季濕熱多雨,降水量集中;秋季短促涼爽,晝夜溫差大;冬季較長,乾冷少雪。年平均氣溫 6.7℃,山區比平原低2—3℃;冷熱變化劇烈,夏季平均氣溫21.3℃,極端最高氣溫38.5℃;冬季平均氣溫-7.4℃,極端最低氣溫-30.5℃。年平均降水量為397.9毫米,最大日降水量為130.6毫米,山區降水量多於平原,年降水量的60—70%在夏季,多集中在7、8月份。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為2862.8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 65%,多集中在3—5月。霜凍在春秋兩季出現,春季終霜遲,秋季初霜早。平原無霜期在121—150天,山區在90—100天。春冬季多西北風,夏秋季多東南風。
新城區的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有植物1000餘種;有各類動物170餘種;有花崗岩、大理石、石灰石、蘭片石、砂石、黃金等礦產。
近年來,新城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集中力量抓經濟建設,國民經濟、財政收入都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勢頭,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86.91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0.0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8.1億元;本級財政收入完成2.2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4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81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4.8億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自治區101個旗縣區名列前茅。
城市建設和管理成績顯著,城區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以建設現代化首府城區為目標,不斷加大城市改造建設和管
理力度,初步實現了城市建設“三年一小變”的總體目標。2001年以來,共投入資金6億多元,加快了城區改造步伐。其中,綜合改造小街巷80條,完成道路總長33.5公里,面積50萬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築23萬平方米,拆除危舊平房、樓房53萬平方米,新建各類房屋 71萬平方米;完成“拆圍透景、拆涼建綠、庭院美化”整治工作98處,硬化面積16萬平方米,綠化面積2萬平方米;對主要街道兩側986棟建築物進行了“穿衣”整治,對119棟建築物進行了“穿衣戴帽”;運用“經營城市”理念,新建了成吉思汗大街,修通了哲里木路北段,形成新北區“三橫六縱”道路框架,加快了城中村改造步伐,全力構築了呼市新北區。新城區旅遊景觀有:大窯文化遺址、古長城遺址、將軍衙署、綏遠城城牆遺址、公主府、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賽馬場、神水梁風景區、成吉思汗影視城、蓯蓉狩獵區、太偉運動休閒度假村和小井溝運籌生態旅遊區等。
歷史沿革
呼和浩特地區是我國北方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地處新城區的大窯文化遺址證明,距今50萬年前這裡已有人類生息。
夏、商、周時期,主要是“葷鬻(yù)”、“鬼方”、“獫狁(Xiƒny“n)”等北方少數民族在此狩獵遊牧。
春秋戰國之際,葷鬻、鬼方、獫狁各族的名稱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史書中出現的“戎”和“狄”。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革新政治、軍事,學習北方遊牧民族之所長,胡服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等民族,“置雲中、雁
門、代郡”,這裡成為雲中郡的一部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新城地區仍為秦雲中郡屬地。西漢時期,現新城區屬雲中郡北輿縣轄地,部分農區屬雲中郡武泉縣(今塔利村東北)轄地。公元340年,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代國政權,設“盛樂都城”(今和林格爾縣土城村北),現新城地區屬盛樂城管轄。公元386年,拓跋珪改代稱魏,史稱北魏。公元389年,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將歸順於北魏的敕勒族安置在這裡,呼和浩特地區始有“敕勒川”之稱。
公元六世紀中後期,隋朝將呼和浩特地區劃歸榆林郡管轄。唐朝初年,在呼和浩特地區設雲中都督府和定襄都督府,此時的新城地區為定襄都督府轄地。以後,唐王朝又在呼和浩特地區設立雲中都護府、單于大都護府來管轄雲中、定襄。
五代十國時期,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後,占有該地區,時屬西京道豐州管轄,並在豐州城(今白塔村北)設立西南路招討司。
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金襲遼制,呼和浩特地區仍稱豐州,新城地區屬豐州富民縣範圍內。
元代忽必烈統一中國後,新城地區仍為豐州的一部分,屬中書省大同路管轄。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蒙古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落進駐豐州地區,自此豐州地區又稱“土默川”。隆慶六年(1572年),阿勒坦汗修建“庫庫和屯”城(今呼和浩特舊城)。萬曆三年(1575年)竣工後,明廷賜名“歸化”。新城地區為歸化城之轄區。
1644年,清朝建立。清朝為鞏固其在北方的統治,於雍正十三(1735年)年議定在歸化城東北建造新城(綏遠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竣工。此“新城”即為今新城地區的主要部分。乾隆六年,設統治機構歸綏道,隸屬山西巡撫管轄,是山西諸道之一。
1912年(民國元年),“歸化”、“綏遠”兩城合併為“歸綏縣”。1914年(民國三年),綏遠與山西分治,設立“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綏遠城將軍為行政長官。同年7月,改行政長官為都統。1929年(民國十八年),改綏遠特別行政區為綏遠省,改都統為主席,省府設在原綏遠城將軍衙署內,並改歸綏縣為歸綏市。市內下轄四個區,原綏遠城區、火車站歸第一區管轄。1937年10月,日寇侵占歸綏,改歸綏市為“厚和浩特市”。抗日戰爭勝利後,厚和市復稱歸綏市。全市設六個區,原綏遠城區為第五區、火車站為第六區。
新中國成立初,歸綏市設四個區,上述五區、六區合併為第一區,區政府駐關帝廟街。1953年11月8日,歸綏市第一區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第一區正式改稱新城區。1954年,新城區政府遷往建設街。“文革”期間,新城區更名為“東風區”。1973年,東風區機關遷往新城西街。1979年,恢復新城區原名。
1999年,呼和浩特市重新區劃,原屬呼市郊區的毫沁營、保合少、小井三個鄉劃歸新城區,原屬新城區的人民路、大學路街道辦事處劃出。2000年機構改革,新城區撤銷了小井鄉,其所屬各行政村分別劃歸毫沁營、保合少兩個鄉。同年,毫沁營鄉撤鄉建鎮。自此,新城區轄一鄉一鎮、七個街道辦事處。2001年新城區政府遷到呼倫北路。
主要山峰
大青山 位於陰山山脈中段。西起包頭市昆都侖溝,東至烏蘭察布市狄紅岱谷地,近於東西走向。長約200公里,寬10至40公里。大青山主脊西高東低,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峰為今土默特右旗的九峰山,海拔2237.7米。大青山在本區境內長約40公里。
料木山 位於毫沁營鎮北大青山中,海拔2050米,為轄區內大青山前山主峰,系元古代灰粉色片麻狀花崗岩組成。山頂為一平台,山峰東側比較平緩,西為懸崖絕壁。此地曾盛長松柏,故得名“料木山”。山上建有內蒙古電視台的706插轉台。2004年,在此開工建設總裝機容量為120萬千瓦的大青山抽水蓄能電站。
蟠龍山 位於毫沁營鎮烏蘭不浪村東2.5公里處,海拔1439米。山腰有一天然石洞,如龍口大張,其山又形似蟠龍,故得名蟠龍山。
駱駝山 位於保合少鄉黃花窩鋪村西南2公里處,海拔2018.8米,總體造型貌似雄偉的駱駝,故名駱駝山。
平頂山 位於小井溝東側,海拔1976.3米,其頂為平面,故得名平頂山。
虎頭山 位於保合少鄉塔壩村南1.5公里處,海拔1824米。因山巔有一岩石崛起,形如一隻猛虎,昂首蹲立,由此得名。虎頭山前約1公里處,山澗泉水飛珠滾玉,冬夏不枯,形成瀑布。“虎頭瀑布”是呼和浩特的舊八景之一。
猴兒山 位於保合少鄉奎素村北,海拔1815.3米。猴兒山孤峰矗立,其形似猴,故得名猴兒山。
神水梁 位於保合少鄉煤窯溝村東側,與卓資縣相鄰。海拔2149.5米,是境內大青山的最高峰。泉水從梁頂石縫湧出,水質清爽甘甜,故有“神水”之說,山名也由此而得。每年農曆五月十三,周邊蒙古族牧民多舉行取水祭祀活動。周圍草地如毯,林木蒼翠。山頂建有成吉思汗影視城城堡及金頂大帳。
主要山溝
大青山內溝壑縱橫、曲折蜿蜒。各條大溝多呈南北走向,主溝大都可縱穿大青山南北,既是溝通土默川平原與烏蘭察布草原的重要通道,又是穿越山南與山北的要衝,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大青山眾多的溝壑中,多有清泉涌瀉,潺潺流水孕育出草豐林茂、鳥語花香的迷人世界。
紅山口溝 俗稱“紅螺谷”,蒙古語稱作“烏蘭察布”,位於毫沁營鎮境內。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隘口,也曾是清代烏蘭察布盟諸旗的會盟之地。溝長16.8公里,寬30—100米,流域面積63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52萬立方米。主溝呈西北、東南走向。上游有5條較大支溝,中、下游又有4條小溝。溝內泉水常流、植被茂密。距溝口3.5公里處有古寺遺址,可遊覽。此處溝彎水曲,樹木蔥鬱。在北面的垂直岩壁下,依次有四級人工修築的台地,台地周圍山環水繞,環境雅致。每級台地上都有建築物遺蹟。岩壁上有摩崖雕刻。
哈拉沁溝 位於呼和浩特市正北,明代此處曾設有“哨所”。溝長58公里,流域面積709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262萬立方米。溝中流水常年不斷,源於武川縣北黃花窩鋪村西南2公里,武川境內稱東河。河水由北向南順哈拉沁溝流出,經哈拉沁、毫沁營、如意和村東,在討號板村東匯入小黑河,溝外河道全長58公里,是小黑河的主要支流。
哈拉沁河在歷史上多次發生山洪。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山洪暴發,沖毀綏遠城(今新城)部分城牆。民國四年(1915年),洪水溢岸,淹沒大片農田和民房。解放後,1953—1960年,分段築起以歷史上最大洪峰值800立方米/秒為係數的沿河防洪大堤。1985年7月19日晚6時,哈拉沁河以1800立方米/秒的巨大洪峰,漫出防洪大堤。郊區水泥廠被沖,哈拉沁、沙梁、南店、毫沁營、一家村的民房倒塌180餘間,構成危房752間,毀壞魚池168.4畝,沖毀堤壩577米,大片農田被淹,受災面積14.6萬畝。災害發生後又重新加高防洪大堤,有效控制了洪水的泛濫。2002年開始在上游卯獨沁建哈拉沁水庫。溝內盛產蘭片石。有金礦及儲量豐
富的大理石礦,是呼市水泥廠、白灰廠的原料基地。有“迭水瀑布”、老爺廟等風景區。哈拉更溝 位於毫沁營鎮境內。溝長11.4公里,流域面積37.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0.4萬立方米。有七條小溝,每溝都有泉水流淌。溝兩側山峰陰坡盛長白樺、胡荊等樹木,陽坡則多產蒿草、菅草,植被較好。
古路板溝 位於保合少鄉境內。溝長15公里,流域面積128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10萬立方米。該溝為古今要隘,是土默川平原通往山北的要道,現有呼錫公路直達錫林浩特市。在溝口水磨村北有戰國時期的“當路塞”遺蹟。溝中儲有黃金礦、大理石、鐵礦等。
古路板溝,有主要支溝三條。其中,東溝建有運籌生態旅遊區,正溝的劈柴溝建有蓯蓉山莊,溝口建有太偉休閒運動度假村。古路板林場位於溝口。這裡人工種植的松樹繁茂,綠草如茵,鳥語花香,使人心曠神怡。
奎素溝 位於保合少鄉境內。溝長20公里,流域面積9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79萬立方米。距溝口5公里處的猴兒山下,又分為東西兩溝;另從大溝溝口深入3公里向東還有一條支溝叫小東溝,其溝口北側有一山,山上有二洞,俗稱“子母洞”。
奎素溝盛產花崗岩,俗稱“奎素石”,質地優良,較為有名。溝中植被良好,陰坡多為白樺樹和山楊,亦有少量松柏。
溝內有一奇觀,在一處石壁上,只要用水噴灑即有四行文字出現,水乾字無。這四行文字是:“水若像春川盡媚,萬遂蘊玉滿山輝,飛人既抱在眾峰,囗囗囗死囗囗中。”
面鋪窯溝 面鋪窯溝位於保合少鄉境內,是新城區最東的一條大溝。溝長15公里,寬約100米,流域面積59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36萬立方米。主溝由小東溝、大東溝、大西溝、白銀不浪溝等5條溝組成。溝中泉水常流不竭,兩側山峰松柏、白樺、白楊極為茂盛。在白銀不浪支溝產有白虎斑花崗石和雪花白大理石。溝內建有青山水庫。入溝3公里處,有戰國時期修築的一段邊牆,古稱“當路塞”,為古代軍事要隘。1999年建成吉思汗影視城時,造“仿居庸關”景點一處。春夏之季,山花盛開、碧水倒映,水鳥嬉戲、蜂飛蝶舞,構成天然風景遊覽區,令遊人流連忘返。
礦產資源
大青山地區複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豐富的資源。歷代著述記載,此地礦產,動、植物資源豐富。
礦產資源金礦 集中在境內的面鋪窯溝、奎素溝、小井溝、野馬圖村北的各條小溝內,還有哈拉沁、哈拉更溝黃金儲量也較富集。
【紅山口三道盤金礦】 位於毫沁營鎮紅山口溝內,距溝口8公里,礦區地處大青山腹地。已探明C+D級礦石量3.14萬噸,黃金儲量181公斤
【哈拉沁炭窯溝金礦】位於哈拉沁村西北3.5公里的大青山麓。礦區面積0.25平方公里,最高峰時年開採礦石3萬噸。
【哈拉沁二道溝金礦】位於毫沁營鎮哈拉沁溝內,距溝口3.2公里。礦石量47萬噸,黃金儲量728公斤。
【哈拉更八漢板金礦點】 位於哈拉更村北4公里的大青山腹地。入選品位3.5克/噸,有5條礦脈,分布在長50米,寬40米的地帶中。經過估算金礦石總儲量為8972噸,黃金D級儲量32.76公斤。
鈹礦(綠柱石) 大青山東段古路板溝卯獨沁一帶富含鈹礦,伴生有白雲母、褐簾石、鈮鉭鐵礦,該礦含偉晶岩脈寬3—4米。
鐵礦 主要分布於保合少鄉黃花窩鋪、古路板一帶。黃花窩鋪鐵礦床位於黃花窩鋪村附近,在呂梁晚期花崗岩中,含鐵石英透鏡體長250米、寬15米,礦石以磁鐵礦為主,質地堅硬,屬沉積變質型礦床。遠景儲量5.25萬噸。
銅礦 主要分布於哈拉沁溝、紅山口溝及面鋪窯溝的碌碡灣,品位較低,礦脈分散。
白鎢礦 分布於古路板溝的水磨、帳房,奎素溝的東溝、西溝以及面鋪窯村以北等地區。在大東溝口上卯獨沁,特別是奎素東溝與奎素西溝較為富集。
煤礦 大青山含煤地層較豐富,煤質屬瓦斯煤及結焦煤。煤層最厚處為1米,最薄處只有
1厘米。【古路板礦點】位於保合少鄉古路板村西,含煤地層分布面積35平方公里,有兩層可採煤層,其餘為煤線。第一煤層厚度0.8米,呈塊狀,性脆,硬度3°左右,煤質較差,燃燒時有臭味,煤或炭質頁岩呈條帶狀分布,煤層地表延長1000米左右,傾角25°,煤層厚度較為穩定。第二煤層厚度0.4—0.85米,煤質尚好,為煙煤,呈塊狀,性脆,硬度3°左右,煤層呈波浪狀,中夾1—5厘米深灰色頁岩,傾角20°左右,地表延長700米,該含煤岩系向東延展比向西延展情況要好,但可采厚度變化較大。
【野馬圖煤礦】位於保合少鄉奎素溝口。經普查,礦床地質儲量2296萬噸,為一小型礦床。
大理石礦 主要見於哈拉沁溝、紅山口溝、古路板溝和面鋪窯溝一帶。
【紅山口溝大理石】位於呼市正北紅山口溝,分布在紅山口溝兩側縱深8公里處。分布廣、質量好、品種多,具有一定的工業價值,是呼市地區最好的大理石產地之一。
【古路板大理石】位於古路板溝內。在呼錫公路羅家營向北16至18公里地段,大理岩脈北東向斷續延長數公里,寬約數百米,形成有工業價值的大理石礦區。含量較為豐富,岩性主要以白色細粒和中粗粒大理岩為主,局部見有蛇紋石化、透閃石化大理岩。故形成一套以白色為主的大理石品種,可用於建築表面裝飾。
【界台溝大理石】在保合少鄉界台後溝一帶,大理岩礦脈分布較廣,伴生有綠泥石和蛇紋石。還分布著一條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1—2公里的花崗岩礦脈。
【哈拉沁溝雷劈山、小西溝大理石】位於大青山哈拉沁溝。分布於哈拉沁溝的元古界二道凹群下部。其岩性主要為片岩和大理岩,出露面積30多平方公里。特別是小西溝和雷劈山一帶的大理岩分布相對集中,質量好、品種多;主要岩性有銀灰色大理岩、白色透閃石化大理岩、灰綠色綠泥石蛇紋石化大理岩、灰白色大理岩等。
【哈拉沁溝城牆背大理石】位於哈拉沁溝,礦脈東西長750米,南北寬500米,面積0.35平方公里。主要岩性為白色透閃石白雲質大理岩、灰白色白雲質大理岩、草綠色蛇紋石化大理岩等。礦石的成塊性較好。經過化學分析和物理性能測試,放射性強度低,對人體無損害,屬綠色環保裝飾材料
花崗岩 是很好的建築材料,在面鋪窯溝、奎素溝、古路板溝均有分布。
【白銀不浪花崗岩】位於面鋪窯溝的白銀不浪村南1公里處。花崗岩自然成塊性佳,塊度大,理論荒料率約57.9%。基本屬於白色花崗岩類,花紋圖案美觀,上光性良好,光潔度一般在80度以上。岩石中放射性物質含量極低,不影響人體健康。礦體出露地表,可進行露天剝離開採。初步探明D級儲量36.84萬立方米。
【炕沿圈紅色花崗岩】位於奎素西溝,距溝口2公里。該礦因質地好,俗稱“奎素石”,歷史上曾是大青山區製造碾、磨石料的主要採石場。初步估算成荒率在50%左右,蘊藏量較大。岩體為肉紅色細粒花崗岩,
質地堅硬緻密,刨光後色澤鮮亮,上光性能好。【南天門紅色花崗岩】位於奎素村北7.5公里處的二道窩鋪山後。此處花崗岩以淺肉色中粒花崗岩為主,部分為紫色。以南石壁估計理論成荒率約25%,北坡坍石灘的塊度較大,估計理論荒料率可達40%左右。
大理岩 僅見於哈拉沁溝。礦床位於下元古界二道凹群的頂部。為白雲質細粒結晶大理岩,礦體厚度在15—116米之間,探明C+D級儲量為2195.5萬噸,屬中型礦床。該礦床為呼市水泥廠的原料基地。
粘土礦 分布在保合少鄉東南的惱包、莊子、水泉、大窯等地,該礦儲量較大,主要用於磚瓦製作。
建築用砂石礦 分布於大青山前坡沖積扇地,毫沁營鎮為多。礦床為第四紀沖洪、積砂礫層。主要用作混凝土原料,儲量較為豐富,是呼市地區建築用砂石的主產區。
動物資源
大青山地區複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豐富的資源。歷代著述記載,此地礦產,動、植物資源豐富。
大青山自然條件具有多樣性,境內的鳥類和獸類動物資源較為豐富。
豢養動物 牛、馬、羊、騾、驢、豬、狗、兔、鴨、雞、駱駝、鹿等。
野生動物 根據生物工作者調查,境內有野生動物29種,鳥類140多種。
動物有:豹、雪豹、狼、狍子、野兔、狐狸、獾子、黃鼬(黃鼠狼)、松鼠、花鼠、社鼠、盤羊、青羊、大林姬鼠、巢鼠、艾虎、狗獾、赤狐、刺蝟、草原黃鼠(又稱野地黃鼠)、五趾跳鼠、麝鼴、中華鼢鼠、長爪沙鼠、子午沙鼠、黑紅倉鼠、大倉鼠、蜥蜴、蝙蝠等。
鳥類有:杜鵑、三道眉、草鵐、灰尾斑鳩、山噪鶥、黃腰柳鶯、極北柳鶯、斑啄木鳥、褐頭山雀、大山雀、鷦鷯、蘆鵐、褐嘴雀、寒鴉、歐夜鷹、貓頭鷹、雀鷹(鷂子)、喜鵲、麻雀、燕子、布穀鳥、石雞、環雉、山斑鳩、岩鴿、鴻雁、豆雁、斑嘴鴨、紅尾鴝、藍歌鴝、紅脅藍尾鴝、紅點頦、黃喉鶲、赤頸鶇、白腹鶇、斑鶇、蟻鴷、斑翅山鶉、百靈鳥、灰喜鵲等。
植物資源
大青山地區複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豐富的資源。歷代著述記載,此地礦產,動、植物資源豐富。
植物資源
大青山陽坡樹木稀疏。陰坡植被茂盛,生長著以白樺為主的茂密的天然林。半陰坡布滿了以胡榛為主的灌木叢。境內有各類植物約1000餘種。
栽培植物
(一)山前主要品種有:玉米、小麥、高粱、穀子、黍子、馬鈴薯、綠豆、蓮豆、菸葉、大蔥及各類蔬菜;近幾年塑膠大棚蔬菜,以及各種觀賞花卉逐年增多。
(二)山中主要品種有:小麥、莜麥、馬鈴薯、蕎麥、蠶豆、菜籽、胡麻、碗豆等。
(三)人工栽種植物有: 榆樹、 針葉松、 沙棘、 山杏、黃太平、123、蘋果、葡萄、油松、落葉松、側柏、楊樹、柳樹、檸條、沙打旺、沙柳、苜宿草等。
野生植物
(一)按用途有藥用植物:甘草、黃芪、防風、黃岑、赤勺、蒼朮、遠志、麻黃、知母、枸杞、人參等40多種。
油用植物:山杏、蒼耳、文冠果、芝麻菜、野亞麻等。纖維植物:芨芨草、蘆葦、香薄、龍鬚草、馬蓮等。果類植物:酸棗、酸刺、豆姑娘、酸梨、面果子、山葡萄、歐梨兒等。澱粉植物:稗草、沙蓬、狗尾草、野燕麥、草麥等。(二)按地區分布:山地草甸主要生長冷蒿、萬年蒿、柴胡、金露梅等;山地森林半陰坡主要生長油松、白樺 、山楊等混生林,繡線菊、山刺玫、山楂等灌木,苔草、蒼朮、委陵菜、百里香等草本植物;山地灌木叢主要生長虎榛子、黃刺玫、蒙古莢蓬、柏扁桃等;山地草原主要生長百里香、冷蒿為主的多年生雜草和小灌木,還有隱子草、牛枝草及其它半灌木和多年生草類;丘陵草原主要生長虎尾草、畫眉等低矮植物;平原地帶多生長米蒿、沙蒿等蒿類植物,蘆草、沙蓬等尖葉類植物和車前子等闊葉植物,燈碗花、刺黎等藤蔓類植物和菌類(菟絲子、麻莎菜)植物,以及苔蘚類植物、毛莨科植物,落葉松、檜柏、柳樹和各種果樹等植物。
交通運輸
110國道 始建於1973年。由北京至銀川,全長1176.4公里,是連線東西部地區的重要通道。經呼和浩特時,東西橫貫新城區兩個鄉鎮12個行政村,途經里程43.5公里。2003年呼市政府對110國道呼市段進行了全線改造,交通流量為5700輛/晝夜。
呼包高速公路 1999年2月動工,2002年11月通車,道路全長167公里,總投資1.97億元。路基跨度45米,路面12米,全封閉運行。途經新城區11個行政村,里程40.2公里。交通量為3000輛/晝夜。
呼和浩特火車站 位於錫林郭勒北路, 建於1921年,是鐵路客貨運輸一等站。全站1300名職工。年傳送旅客380萬人,貨物180萬噸,運輸收入4億元左右,其中客運收入2.2億元。是呼和浩特市對外接待的“視窗”之一,也是我國北方地區橫貫東西、連線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
內蒙古呼運(集團)呼和浩特客運總公司 位於車站西街,始建於1950年。現有職工近千人,主要以客運為主,兼營三產,承擔著呼市地區及周邊盟市和省區市的旅客運輸任務。現有車輛400多台,營運線路220條,營運線路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是呼市地區和自治區公路客運的骨幹企業。2000年被國家交通部評為國家道路旅客運輸二級企業。
農業
新城區有兩個鄉鎮,播種面積為10.1萬畝,2003年糧食總產2.2萬噸。共有機電井203眼,有效灌溉面積6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4萬多畝,截伏流工程20餘處,主要解決人畜飲水。截止到2003年,共有家畜3.9萬頭(只),其中大畜8210頭(只),小畜2.4萬頭(只),生豬7257頭。奶牛存欄7071頭,奶站19座。有生蓋營、沙梁、塔利“百戶千頭”規模養殖小區3個。
新城區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新城區緊緊圍繞農區畜牧業的持續發展和二輪菜藍子工程,不斷推進結構調整,逐步形成並已經通過了自治區農牧業廳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0.6萬畝。其中以討思浩、塔利、惱包、甲蘭板等種植、養殖大村為主的無公害飼草料生產基地9萬畝;以一家村、南店、新域三個園區為中心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共1.6 萬畝。同時西紅柿、黃瓜等16種蔬菜通過了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
保合少鄉新域園區投資200多萬元修建了30座溫室,全部採用無土栽培。毫沁營鎮一家村、南店園區共投資950多萬元建成 124座溫室大棚。同時主要溫室還採用了低壓管道、塑編網膜、捲簾機、防蟲網、黃板誘殺、滴灌、微灌、扦插育苗、
嫁接等先進設備及栽培技術。特別是2000年毫沁營鎮一家村投資100多萬元興建的集住、養、種、沼氣池配套的四位一體8排16棟溫室,使呼市地區首次擁有了生態能源和物流良性循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較為顯著的溫室。
牧業
毫沁營鎮沙梁村奶牛養殖示範小區 位於毫沁營鎮沙梁村, 2002年9月底竣工。小區投資400餘萬元,占地202畝,可容納112戶。現有奶牛700餘頭,日產鮮奶7噸。小區內有現代化全自動擠奶站,冷配站、防疫站,飼料加工廠、奶食品加工廠等各種配套設施。現已實現“三通”(水、電、路)和“四化”(綠化、硬化、專業化、規模化)。
毫沁營鎮生蓋營村奶牛小區 位於毫沁營鎮生蓋營村, 2003年8月竣工。小區投資1000多萬元,占地200畝,容納112戶。現有奶牛730多頭,建有先進的自動化擠奶站,青貯窖、飼料加工廠、冷配站、防疫站和奶牛交易市場等相關設施。現已實現“三通”(水、電、路)和“四化”(綠化、硬化、專業化、規模化)。
林業
新城區現有林業用地64.2萬畝,已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2.1萬畝,封山育林9.3萬畝,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都順利通過國家檢查驗收,並獲得好評。
新城區大青山前坡治理工程 是新城區生態建設的重點工程,也是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的世紀工程。項目區東起黃羊山,西至紅山口,直線跨度43.5公里,曲線跨度89.6公里。現已累計完成造林12.1萬畝。林種全部為水保林,樹種以山杏、油松、檸條、沙棘為主。共栽植油松、山杏、沙棘、落松等1600多萬株(穴),點種山杏、檸條籽種6萬多斤。修建蓄水池201座,安裝供水管道24.5公里,保存率在90%以上;完成110國道綠化16公里,完成沿山生態路建設58公里,栽植行道樹12萬餘株;完成退耕造林1.2萬畝,完成荒山造林3.9萬畝,成活率在95%以上。另外在生態治理區完成了飛播封育面積4.2萬畝。新城區在治理工程中先後推出了黃羊山、料木山和塔溝三個萬畝精品項目區。
新城區生態移民工程 根據呼市、新城區兩級人民政府關於用兩年時間將地處山區、生存條件惡劣的村民全部進行搬遷的要求,以國家投資400萬,新城區投資33萬元,移民每戶自籌1.14萬元的方式,在保合少鄉保合少村建成了一處總占地面積180畝的移民新村。工程建築總面積1.3萬平方米,每戶擁有52平方米的住宅房兩間,共建256戶。新村房屋為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和統一建築的磚木結構平房。水、電、路、公廁、娛樂廣場等生活基礎和公益性設施齊全。
新城區大青山圍封工程 為加強林業管護,新城區於2002年啟動了大青山前坡及腹地網圍封育工程。該工程範圍東起保合少鄉水泉村與賽罕區相接,西至毫沁營鎮紅山口村與回民區毗鄰,跨越15個行政村。目前治理區已經全部進行了圍封,圍封長度達150多公里。通過圍封,大青山治理區植被得以迅速恢復,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
新城概覽
經濟林建設 新城區在進行林業生態建設時,結合退耕還林工程、水保工程,規劃建設了紅山口、哈拉更、野馬圖、奎素、塔溝、羊圈山等經濟林區。總面積1萬畝。樹種以山杏、仁用杏、123蘋果和海棠為主。經濟林的建設,既改善了生態環境,也增加了經濟收入。
古路板林場育苗基地 位於古路板村,總面積170畝。苗木品種主要有落葉松、樟子松、油松、山杏、丁香等。為適應生態建設的需要,又將原來處於低水平發展的育苗基地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新建了三座總面積1800平方米的日光溫室大棚。該苗圃多年來不僅為大青山的造林工作而且也為市區綠化及周邊盟市綠化提供了大量苗木。
黃羊山生態建設標誌性建築 位於保合少鄉水泉村東南,建於2000年7月。該建築為一書本式的人造景觀,是為紀念大青山生態工程而建,可謂自治區之最。沿124級台階拾級而上,巍然屹立著一部巨大的“宣傳書”。該書長22米,高9.5米,中間厚度1.5米,兩邊厚度0.8米;書的中間立有一支巨筆,長約12.5米。書的左頁寫有江澤民同志關於“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書的右頁寫有:“‘三個代表’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偉大綱領,我們新城區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建設生態市決定的要求,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契機,以新的姿態、新的風貌,迎接新世紀。”該書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大書”,該筆為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巨筆”,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在標誌周圍,是大青山生態工程項目區,各種苗木生機盎然,展示著新城區生態建設
的輝煌成績和再造秀美山川的宏大氣魄。生態路 新城區為適應大青山前坡生態建設的需要,從2000年開始建設沿山生態路。該路西起毫沁營鎮紅山口村,東至保合少鄉水泉村,全線總長58.5公里,橫貫保合少、毫沁營兩個鄉鎮15個行政村。生態路兩側建有防風林帶,形成“綠色長廊”,並在原砂石路面的基礎上進行維護與加固,進一步提高了道路的質量。該路的建成不僅能滿足生態建設的需要,同時對改善當地交通狀況,帶動地區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森林管護 隨著生態建設步伐的加快,新城區的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25.3%增加到2004年的32.7%。造林力度的加大使得森林管護工作也日益重要起來,新城區根據實際情況組建了一支140人的護林防火隊伍,配備了防火設施設備,建立健全了護林防火責任制度,進行全年管護。2004年又建成一座500多平方米的三層塔樓,作為防火瞭望塔和新城區森林防火指揮中心,極大地提高了防火及森林管護能力。
水利
水土保持工程 針對本地區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的現狀,新城區加大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設力度。新打生態機井32眼,架設輸水管道50公里。幾年來,共完成治理面積170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積78平方公里),建設了壩系等設施,既增加了自然景點,又改善了生態環境。
水利工程
【人畜飲水工程】 新城區共有紅山口、哈拉沁、哈拉更、討思浩、古路板、野馬圖、面鋪窯、界台等12處重點截伏流工程,基本解決了農村的人畜飲水困難。其中紅山口溝截伏流飲水工程規模較大,1997年被國家列入“380”重點工程項目。
【東風灌區】 亦稱大北渠、協作渠。1958年春開始勘測、設計和修建。1974年7月1日建成,使保合少鄉惱包村、甲蘭板村的9600畝土地受益。
【哈拉沁灌區】 1952年開始引洪淤灌。1957年修建西乾渠渠首工程,1965年建東乾渠渠首工程,1984年灌區水工建築物及渠系配套工程完成。建成支渠以上水工建築物251座,有輸水乾渠8條,長33公里;支渠104條,長158.9公里。總引水流量為30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積4.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2萬畝。受益範圍為毫沁營鎮12個行政村。
【面鋪窯水庫】 1972年10月開工,主要攔蓄面鋪窯溝的清洪水。設計壩高30米,庫容量120萬立方米,控制面積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 萬畝,保灌面積0.6萬畝。1984年,經市水電局核定為小型水庫,為五級工程。
【哈拉沁水庫】 是呼和浩特市防洪規劃的一期控制性工程。水庫位於武川縣大豆鋪鄉卯獨沁村,距哈拉沁溝口約14公里。大壩長240米,最大壩高 46.8米,壩頂寬度6.5米,海拔高度1453.8米,總庫容6730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621平方公里,占整個流域面積的88%。水庫工程由土壩、泄洪隧洞、放水涵洞、非常溢洪道等水工建築物組成。水庫工程等別為2等,洪水標準為500年一遇設計、2000年一遇校核,抗震烈度為8度。該水庫的建成,既可緩解區域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又可發展旅遊業。
【回灌井工程】即把截伏流工程多餘出來的水通過回灌技術回灌到地下,有效地保護了水資源。新城區現已建成回灌井9處。據不完全統計:僅野馬圖回灌井一處,在2003年冬季的一個月中回灌水量就達到 5.7萬立方米。
【野馬圖節水灌溉示範工程】 位於保合少鄉野馬圖村。該項目總投資193.87萬元。該工程現已完成批覆工程量的85%,其中新建截伏流工程一處,安裝鐵質蓄水罐一個,安裝管道6207米,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1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