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的巨觀價格模型
正文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提出的一種強調供給的巨觀價格模型。新古典主義由貨幣主義、合理預期學派和供給學派三個經濟學派組成,它是在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其大部分觀點針對凱恩斯主義的缺陷而提出。新古典主義建立的強調供給的巨觀價格模型以新古典學派個體經濟學中的廠商理論為基礎,並加入所謂的信息問題。
根據新古典學派的個體經濟學原理,廠商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總會把生產提高到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的均衡點上。當廠商的產品價格相對於其他產品價格(包括他的投入要素價格)上升時(下面簡稱廠商產品的相對價格),意味著有超額利潤存在,廠商就會增加生產;當所有其他產品的價格都以和該廠商產品的價格相同的幅度上升,即廠商產品的相對價格不變時,廠商便不會增加生產。
新古典主義基本同意這一理論,但認為還存在某些不足。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廠商了解自己產品的價格變動情況容易,得到其他商品價格變動的信息則要困難得多。因此,價格總水平便成為向廠商反映其他商品價格變化的指示器。這樣,只要廠商的產品價格高於價格總水平,他便會增加生產。用公式表示單個廠商的供給曲線如下:
如果變化一下盧卡斯供給曲線的形式,即可得到一個價格調整方程:
如果把盧卡斯供給曲線同需求曲線結合到一起,就是新古典的巨觀價格模型,如下圖所示。

從該模型可以看出,總需求政策調整對產量的效應必須具備兩個特點:①如果需求調整政策沒有被預期到,總供給曲線就不會移動,需求政策對產量的效應就能保持住;②如果價格上升是緩慢的,供給曲線就會發生移動。但供給曲線從S 1移至S 2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求政策對產量的效應雖然是遞減的,卻是始終存在的。因此,新古典主義認為,被人們預期到的政策變化是中性的,而只有被預期到的政策變化才對國民收入的增加有效應。
這個巨觀價格模型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政策含義。政府在同通貨膨脹作鬥爭的過程中,通常是運用緊縮貨幣供給的手段。如果貨幣當局事先向公眾宣布貨幣供給量將要降低,那么公眾就能立即調整他們對貨幣供給的預期值,這樣,價格總水平(P)同人們預期的價格總水平(坧)就會以相同的比例下降,即(P-坧)變化甚微或沒有變化。那么根據盧卡斯供給曲線,(Y-Y*)值也就不會發生變化。因此,通貨膨脹便能在沒有國民收入的波動的情況下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