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塞體

斯賓塞體

斯賓塞體(Spenserian stanza)每詩節九行,詩格數不限;前八行是抑揚格五音步(十音節),第九行是抑揚格六音步(十二音節)。這最後一行又稱為亞歷山大詩行,因十二世紀末的法文長詩《亞歷山大傳奇》(Roman d’ Alexandre)的詩行都是十二個音節,因而得名。斯賓塞體的韻式為ababbcbcc,個別的韻式為ababbabaa。斯賓塞體是英國詩歌歷史上的重要詩體。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詩人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在其代表作《仙后》(The Faerie Queene)中首先使用這種詩體,遂以他的名字命名。

基本信息

特點

斯賓塞體斯賓塞體
一是前八行中的連鎖韻(interlockingrhyme)b韻,把兩個四行緊密連結在一起,故增加了全詩的整體感和緊湊性;
二是第九行的亞歷山大詩行使整個詩節顯得莊重,往往是全節內容的重點,或是前八行的總結和概括,它有時更以警句形式出現,使結尾更有力量。在形式上,它也增加了詩節韻律的變化,尤其在長敘事詩中效果更明確。第八、九兩行是雙韻,這樣,把最後一行與前八行聯接起來,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影響

斯賓塞體斯賓塞體
十八世紀有不少詩人模仿斯賓塞體,但都不十分成功。這種詩體的敘事功能在十九世紀始得到充分認識和發揮。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成名之作《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ChildeHarold’sPilgrimage),雪萊的長詩《伊斯蘭的起義》(TheRevoltofIslam)、《阿童尼》(Adonais),濟慈的《聖愛格尼斯節前夜》(TheEveofSt.Agnes),等都是斯賓塞體。由於斯賓塞在詩藝上的重大貢獻和深遠影響,後人因此稱他為“詩人中的詩人”。

例詩簡析

原詩
愛德蒙‧斯賓塞(EdmundSpenser,1552-1599)
TheFaerieQueene
Qanto1(Excerpt)
1
AGentleKnightwasprickingontheplaine,
Ycladdinmightiearmesandsilvershielde,
Whereinolddintsofdeepewoundsdidremaine,
Thecurellmarkesofmanyabloudyfielde;
Yetarmestillthattimedidheneverwield:
Hisangrysteededidchidehisfomingbitt,
Asmuchdisdayningtothecurbetoyield:
Fulljollyknightheseemd,andfairedidsitt,
Asoneforknightlygiustsandfierceencountersfitt.
譯文
仙后
第一卷(節選)
1
高貴的騎士在平原上策馬馳騁,
挎著鋒利的刀槍和銀光閃爍的盾牌,
盾上深深的刀痕是歷史的見證,
永不讓人忘記多次浴血沙場的殘酷歷程;
但騎士卻是第一次披甲掛帥。
他的烈馬憤怒地責怪著韁繩,
像是說決不屈從於羈絆的窒礙。
快樂的騎士在馬上英姿颯爽,
善於比武,也能在戰場與敵人激烈交鋒。
講析
例詩第一節格律分析如下:
AGen│tleKnight│wasprick│ingon│theplaine,│
Ycladd│in│might│tiearmes│andsil│vershielde,│
Wherein│olddints│ofdeepe│woundsdid│remaine,│
Thecurell│markesof│many│abloud│yfielde;│
Yetarmes│tillthat│timedid│henev│erwield:│
Hisan│grysteede│didchide│hisfo│mingbitt,│
Asmuch│disday│ningto│thecurbe│toyield:│
Fulljol│lyknight│heseemd,│andfaire│didsitt,│
Asone│forknight│lygiusts│andfierce│encoun│tersfitt.│
例詩每節9行,前8行的韻律抑揚格五音步,最後一行是抑揚格六音步,韻式為ababbcbcc。一些節奏的微妙變化也與詩意互有默契。如第一行第四音步是抑抑格,與後面的抑揚格相連,連續出現三個輕音節,故讀得輕、快,與戰馬馳騁的文意相符。第五行第三音步和第八行第一音步都是揚揚格,前者強調這次是騎士首次出征,後者強調騎士愉快大方的外貌。第四行中間的揚抑格,表現驚奇和揄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