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溫氏夜鶇

斯溫氏夜鶇

斯溫氏夜鶇(學名:Anthus hodgsoni)為鶺鴒科鷚屬的鳥類,俗名樹魯、木鷚、麥加藍兒。分布於前蘇聯、東至阿爾泰山、蒙古、勘察加、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中南半島、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內蒙古、河北、甘肅、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長江以南地區等地,多見於雜木林、針葉林、闊葉林、灌木叢及其附近的草地以及也見於居民點、田野。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陝西南部。

基本信息

食性

斯溫氏夜鶇斯溫氏夜鶇

據在長白山的研究,樹鷚食物主要有鱗翅目幼蟲、蝗蟲、象鼻蟲、虻、金花蟲、甲蟲、螞蟻、蜷象等昆蟲,也吃蜘蛛、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此外還吃苔蘚、穀粒、雜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在福建的研究,冬季食物亦主要為步行蟲、象甲、金花蟲、蠅、蚊、螞蟻、毛蟲、隱翅蟲等昆蟲和大量雜草種子。

特徵

斯溫氏夜鶇斯溫氏夜鶇

體橄欖綠色或綠褐色,頭頂具細密的黑褐色縱紋,往後到背部縱紋逐漸不明顯。眼先黃白色或棕色,眉紋自嘴基起棕黃色,後轉為白色或棕白色、具黑褐色貫眼紋。下背、腰至尾上覆羽幾純橄欖綠色、無縱紋或縱紋極不明顯。兩翅黑褐色具橄欖黃綠色羽緣,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或棕白色端斑。尾羽黑褐色具橄欖綠色羽緣,最外側一對尾羽具大型楔狀白斑,次一對外側尾羽僅尖端白色。頦、喉白色或棕白色,喉側有黑褐色顴紋,胸皮黃白色或棕白色,其餘下體白色,胸和兩脅具粗著的黑色縱紋。虹膜紅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肉黃色,跗蹠和趾肉色或肉褐色。

體長約15厘米。具粗顯的白色眉紋。與其他鷚的區別在上體縱紋較少,喉及兩脅皮黃 ,胸及兩脅黑色縱紋濃密。亞種yunnanensis上背及腹部較指名亞種縱紋稀疏。虹膜褐色;嘴下嘴偏粉,上嘴角質色;腳粉紅。飛行時發出細而啞的tseez 叫聲,在地面或樹上休息時重複單音的短句tsi…tsi…鳴聲較林鷚音高且快,帶似鷦鷯的生硬顫音。

習性

斯溫氏夜鶇斯溫氏夜鶇

常成對或成3-5隻的小群活動,遷徙期間亦集成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覓食。性機警,受驚後立刻飛到附近樹上,邊飛邊發出‘chi-chi-chi’的叫聲,聲音尖細。站立時尾常上下擺動。

在我國為夏候鳥或冬候鳥。每年4月初開始遷來東北繁殖地,秋季於10月下旬開 始南遷,遷徙時常集成鬆散的小群。比其他的鷚更喜有林的棲息生境,受驚擾時降落於樹上。站立時尾常上下擺動。主要以昆蟲及其幼蟲為主要食物,在冬季兼吃些雜草種子等植物性的食物,所吃的昆蟲有蝗蟲、蝽象、金針蟲、、蚊、蟻等。 叫聲:飛行時發出細而啞的tseez叫聲,在地面或樹上休息時重複單音的短句tsi…tsi…鳴聲較林鷚音高且快,帶似鷦鷯的生硬顫音。

分布

斯溫氏夜鶇斯溫氏夜鶇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河北、甘肅、四川、青海、西藏和雲南等地(夏候鳥或旅鳥),越冬於長江流域以南、東南沿海、雲南、西藏南部、台灣和海南島等地。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西伯利亞南部、外貝加爾、阿爾泰山、蒙古,往東至太平洋沿岸堪察加半島、遠東、朝鮮、日本,往南到喜馬拉雅山區、印度、克什米爾、孟加拉國、緬甸、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