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廟[周易發祥地]

文王廟[周易發祥地]
文王廟[周易發祥地]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王廟位於湯陰縣城北約4公里處的羑里城,是世界遺存最早的國家監獄,也是風靡全球的周易發祥地。她以博精深的文化內涵而名揚海內外,“劃地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歷史典故均源自於此。羑里城還是一處蘊含豐富的龍山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厚達7米的文化層斷面清晰依稀可見遠古時期人們居住、生活的情景。此遺址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河南安陽市湯陰縣北八里羑里城中。

人文歷史

據《史記》記載,商代末期,國君紂荒淫殘暴,上下怨恨。而西部的諸侯國在西伯姬昌的治理下,日益強大。這引起了殷紂王的疑慮。

恰在此時,“九侯有好女,入之紂。

九侯女不熹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辯之疾,並脯鄂侯。西伯聞之竊嘆。

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

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長,歲月里,發憤治學,潛心研究,將伏羲八卦演為16卦、384爻,並提“剛柔相對,變在其中“的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著成《周易》一書,後被列為五經之首。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

後人為紀念西伯姬昌,在羑里城遺址上建起文王廟。遺址文化層厚約7米,是一處內涵豐的河南龍山文化和商代晚期以至東周文化遺址。

明《 河南通志 》載:“文王廟在湯陰縣北八里羑里城中,昔文王演易之所,後人因建廟焉。

歲時有司致祭,3歲一遣使祭享。“清乾隆《 湯陰縣誌 》載”文王廟在湯陰縣羑里城。

元大德(公元1927-公元1307年)年間,邑人許儀重修。“之後明成化四年(1468年)知縣尚璣、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巡撫魏有本、天啟三年(1623年)知縣楊朴、清順治八年(1651年)知縣楊藻鳳、雍正九年(1731年)知縣楊世達均有修葺。如今大殿及塑像、觀景台、玩占亭、洗心亭和刻有”文王之聲“的大鐘等均無存。

文王廟建在羑里城遺址之上,坐北朝南,現存建築系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在城台的南下端,建有青石牌坊一座,上鐫楷書大字“演易坊”。

山門前兩側,各有碑石一通。西側巨碑上刻“周文王羑里城”6個如斗大字。東側方碑,則是著名的“禹碑”(又作《岣嶁碑》),凡77字,其書法非符篆,又非繆篆,頗為奇特。

拾級而上,山門巍峨屹立。參天的古柏布滿了廟院。

院內西側便是演易台,相傳這裡是西伯姬昌被囚演易之所。上下兩層,均是3間,樓高13米,建在1米多高的磚石台基上。門額上陽鐫“演易台”三字。

林立在廟院中的碑刻,均是明清以來的帝王、文武官員以及文人學士頌揚文王的詩、賦、篇章。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文王易》碑,上鐫《周易》64卦及其釋卦辭文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實物資料。

旅遊信息

文王廟[周易發祥地] 文王廟[周易發祥地]

現存羑里城遺址,為一片高出地面約丈余的土台,南北長10米,東西寬103米麵積達萬餘平方米。台上有文王廟,坐北向南,古柏蒼翠。

現存建築有演易坊、山門、周文王演易台、古殿基址,還有《周文王羑里城》《禹碑》、《文王易》等刻十餘通,對於研究《周易碑和歷史、書法,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