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街歷史文化街區

文明街歷史文化街區

文明街歷史文化街區是昆明城內僅存的老街區,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的標誌之一。 現在文明街片區的格局,是從清代康熙時期雲貴總督在此建署而開始逐步形成的。 餐飲業方面,歷史上文明街片區一直是餐飲業集中的地區。

簡介

史街區是活的史書和文化寶庫,與眾多分布廣泛的歷史文物一起,構成了城市的記憶。 文明街歷史街區指現昆明市盤龍區華山南路以南,正義路以西,景星街以北,五一路以東大約占地21公頃的地域。街片內共有文明街、景星街、光華街、甬道街、市府東街、文廟直街6條主街道,有東卷洞巷、西卷洞巷、吉祥巷、大銀櫃巷、小銀櫃巷、幸福巷、通城巷、直道巷、孝子坊巷、邱宗巷、郭家巷、曙光巷、四知巷、正義巷、海天閣巷15條巷道。占舊城面積的3%。

特色

明街歷史文化街區是昆明城內僅存的老街區,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文明街區的歷史濫觴於大理國時代,經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建立至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900年歷史滄桑,使在文明街片區積累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蘊涵著過去歲月的豐富信息。其以傳統民居為主的多元建築文化,以儒學傳播、抗戰文化傳播、名人文化為主的精神文化,以封建王朝覆滅、共和新生、抗戰勝利、昆明解放等重大歷史事件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和以市井商業為典型的民間民俗文化獨具特色,豐富多彩。
現在文明街片區的格局,是從清代康熙時期雲貴總督在此建署而開始逐步形成的。康熙二十年(1683年),總督蔡毓榮把舊雲南府改建為總督署(現人民勝利堂)。總督衙門是雲貴兩省的最高機關,經歷代總督不斷修葺建設,氣度不凡。總督衙門的建立,奠定了現文明街片區的格局基礎。
總督衙門既設,周圍的道路便應運而生。首先是正對大門“甬道”。“甬道”是清代官員進行禮儀活動、進出總督衙門的正式通道。地位身份較低的官員及平民,只能走側面較為狹窄的小巷,這就形成了甬道兩側呈“L”形的的東卷洞巷和西卷洞巷(卷洞,即窄小彎曲之意)。
當時,督、撫等衙門又崇其稱為“院”。因此從總督衙門大門東邊轅門口,往東通往藩台衙門的道路就叫東院街;從大門西邊的督練處轉北,通往巡撫衙門的道路就叫西院街。糧道署、鹽道署,巡警道署在這個地區甬道南面,連線這幾個衙門東西走向的道路就叫糧道街。
這樣,以總督衙門為中心,分別連線四個主要衙門的兩橫一豎的“工”字型道路,構成了文明街片區的骨架。昆明城內清代幾個衙門的位置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性,兩百多年沒有多大的變化。這幾條街道也就一直保存了下來。

歷史

昆明重九起義是繼武昌起義之後發動較早,戰鬥最為激烈,犧牲較大,也在全國產生巨大影響的武裝起義。辛亥重九起義之時,當時封建統治的首腦機關雲貴總督衙門便成為武裝起義的主要戰場之一。
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雲貴總督衙門結束了歷史使命。為慶祝重九起義的勝利,圍繞它們的幾條街道也才改變了名稱。東院街、轅門口以“光復中華”之意改名為光華街。景星,人們認為是吉祥的象徵,糧道街就取名為景星街。南大街變成了正義街。正義、光華、景星街名的誕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記載了昆明一段輝煌的歷史,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覆滅和共和體制的建立。
建築是人類文明的紀念碑。這是因為它濃縮了人類對物質的駕馭能力,沉澱著社會的政治文化,更凝結著藝術家智慧的結晶。從歷史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角度來看,昆明是一個由各個歷史時期、各種原因而形成的“移民城市”,建築風格主要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同時,昆明地處邊疆民族地區,建築風格明顯受到少數民族建築文化的薰陶。由於滇越鐵路的修建和商埠的開闢,西方建築樣式也浸潤其間,使文明街街區成為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從北到南,文明街街區大致可分為三個區域。由於歷史功能不同,其建築風貌也大不相同。
文廟地區:文廟橫街(現人民路)以北,華山南路以南,主要建築是文廟。昆明文廟始建於元代,現在的文廟建於康熙29年(1690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文廟是紀念孔子、發揚儒學的聖地。歷史的事實說明,儒學在雲南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在儲存、傳播先進文化,構建雲南社會的封建倫理道德,促進雲南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同一性和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等方面,均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文廟原是一座典型的、完美的中國園林式建築,是我市城區較大,建築較為精美的建築群之一。不過,由於各種原因,舊有建築逐步被拆毀改建,除欞星門、泮池上的壁水橋和1978年左右重建的桂香樓外,其它建築包括碑刻、楹聯、匾額均無存。
辛亥革命以後,文廟闢為昆明老百姓的大眾樂園,設有大眾茶館、棋藝室、報刊閱覽室、戲曲花燈室和燈光露天球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關部門曾多次修葺,一度易名“大眾遊藝園”和“昆明市民眾藝術館”。近年來,通過整治,這裡既保持了環境清幽、林木蔥蘢的特色,又設立了許多高雅的文化活動項目,充滿了濃郁的生活味、市井味和文化味。
勝利堂地區:文廟橫街以南,光華街以北的主體建築是勝利堂。
勝利堂建於原雲貴總督府舊址,1944年動工興建,最初名“志公堂”,後改為“中山紀念堂”,1946年落成時改稱“抗戰勝利記念堂”。建築形式除觀眾廳為弧形山牆外,採用傳統歇山式灰筒板瓦屋頂、清式斗拱。彩畫架枋,白石勾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勝利堂的周圍布局也做了改造,鳥瞰整體呈一高腳酒杯形狀,氣勢頗為壯觀。勝利堂兩側的弧型道路雲瑞東路和雲瑞西路即為杯壁,北邊的雲瑞北路為杯口。清代雲貴總督署的照壁所在地建成橢圓形的雲瑞公園作為底座。勝利堂建築可謂昆明近代建築的典範。
1950年12月,昆明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勝利堂前廣場中央埋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石,1995年2月24日落成。碑通高27米,方形,基座二層,並利用基座地下空間內設雲南人民英雄紀念室,碑身底部四壁嵌有反映雲南人民鬥爭歷史的浮雕,紀念碑莊嚴肅穆,表達了雲南人民對革命先烈的崇敬與懷念。
光華街以南則主要是市民居住和商業活動的場所,是民俗文化最為集中的場所。
昆明地區的建築,大多受到漢文化深刻影響。歷史上昆明建築平面布局上是以漢族合院式房屋為主,吸收了白族、彝族等各民族的特點,一般以間為單位,組成三間單幢建築(稱“坊”),然後圍合形成代表昆明地區特色的“一顆印”合院式民居。同時昆明地區的民居建築也有來自滇西的大理白族的“一字型獨坊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契約春”等;來自滇東南建水、石屏地區的“三間六耳下花廳”、“四馬推車”等。並且在滇越鐵路修通後,伴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侵入及對西洋建築文化的嚮往,出現了磚木結構的“洋”別墅。而這些建築在文明街片區中多有留存,有的不失為精品。
據有關部門調查,文明街片區目前保存較好,建築檔次較高的宅院尚有二十多處,其中尤以小銀櫃巷7、8號院,居仁巷10、11號,西卷洞巷1號,吉祥巷18號,文明街11號比較精美。這些民居大多布局規整,結構嚴謹,製作精巧,雕樑畫棟,代表了那個時期昆明民居建築的水平,體現了中原文化與雲南民族文化的交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可以說,文明街片區是昆明地區民居建築的博物館。
文明街片區臨街店鋪定格為樣式獨特的兩三層的土牆木樓,上層大多供人居住,微微向外挺出,並有樣式不同的垂柱,下層是商鋪,縮進一點。各戶店鋪之間,有風火牆相隔。這種單檐垂柱重樓為主臨街鋪面,連線成為的街坊,是昆明的一個特色。
由於昆明大規模的建設,大片的歷史街區消失殆盡。昆明城內花木扶疏、彎曲幽靜的小巷已不多見,而文明街片區的小巷,基本上完好的保存下來。這些小巷不僅體現了昆明城市居民特定時期的一種生存模式和狀態,而且記載了一個個饒有興味的故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演變,追尋文明街片區的商業歷史,我們看到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各條街道上的商鋪經營項目此興彼衰,潮漲潮落,給不同時期和不同需求的人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清代一度興盛於此的燈籠店、蠟燭鋪、大索行等早已退出人們的生活,就連抗戰時期成片的書店也難覓蹤影,甚至建國初期文明街的年貨市場,瓷器店,文廟直街的衣帽行也成為如今老年人童年的夢境。
在如今眾多的經營項目中,我們可以看到還有一些項目與古舊的店鋪一樣布滿歷史的印記。那就是藥房醫館、餐飲業和傳統工藝品市場。
雲南盛產藥材,其種類居全國之首,昆明是雲南中藥材重要的加工和集散地,中藥貿易與生產加工有著悠久的歷史,產生了一批傑出的中醫師和著名藥品。民國時期,在藥房醫館方面,除清代的福林堂、楊大安堂、王運通膏藥店、黃良臣醫館等老字號外,一批新藥房、診療所也相繼開張營業,如光華街鄭氏女金丹、萬子美診療所、文明新街黃農山醫館、明法醫院等等。至今,福林堂、王運通膏藥店等還在繼續經營,福林堂還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公司。
餐飲業方面,歷史上文明街片區一直是餐飲業集中的地區。民國期間,不僅有名的老字號,如共和春、華豐茶樓等高檔餐館在此經營,還有眾多的風味小吃雲集於此,如景星街小胖子燒鴨、仁和園破穌包子、過橋米線等都很有名氣和代表性。如今文明街片區飲食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仍然保持著以傳統滇味為主,中西南北薈萃的景象。
當然,這裡聞名遐邇的還有花鳥市場。
花鳥市場位於昆明市中心的甬道街。雖然這個市場形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但它經營的大部分商品卻是昆明地區的傳統產品,無論是花卉、鳥蟲或是古玩、木雕玉器、陶瓷器、牙石根雕、銅製品、蠟染及扎染,挑花刺繡,民族首飾,雲南圍棋(雲子)及各類工藝品,都體現了昆明的傳承工藝以及工藝品集散地的特點。
在文明街片區生活工作過的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歷史人物主要有:人民音樂家聶耳、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民族英雄林則徐和國際友人胡志明。
儘管我們認為保護歷史街區的目的並不是僅僅為了旅遊,但是,歷史街區無疑成為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有著極大的旅遊功能。也正是旅遊業的興起,使許多人開始理解了保護歷史街區風貌的價值。隨著保護整治工作的開展,文明街歷史街區將成為我市的重要“歷史文化旅遊重點景區”和“傳統商品、飲食貿易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