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話

文昌話

文昌話,系漢語閩南方言系統,與福建話、潮州話、雷州話和台灣話較為接近,其中文昌話語音清晰,影響較大,被視為海南話的標準語。海南話是以文昌話為代表,人們把文昌話說成是海南的國語。是海南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海南話新聞所使用的語言。

形成

這就要回顧一下文昌話的來源了。據新編的《文昌縣誌》記載:“自宋代以來,閩越人逐漸南下廣東、海南沿海地區,南下的閩人逐漸在新居地形成以閩南話為基礎的潮州話、雷州話和瓊文話,瓊文話也稱海南話”。

讀音

在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由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方言字典》編寫小組負責編寫《海南音字典》,根據方言向國語靠攏的原則,以海南話中的文昌話為基礎編寫了這部字典,所收的七千多字均註明國語的讀音、意義和用法以及海南方言的讀音。海南方言的讀音以文城讀音為代表,為懂國語的外地人學習海南話提供了方便。

地位

文昌人不但在海南甚至在全國都有一定的聲望。文昌素有“國母之鄉”、“將軍之鄉”、“華僑之鄉”、“椰子之鄉”和“排球之鄉”之稱,文昌出了宋氏三姐妹,出了那么多將軍,出了那么多讀書人,還有那么多華僑……。海南也有過“無文昌不成機關”一說,也就是,在海南各地的機關學校都有文昌人,聽說50年代有一次給少數民族地區派會計就有千人以上。當時,由於文昌讀書人多,外出工作的人也多,文昌人在海南各地影響較大,到處都有說文昌話的人。也由於當時外來人少,又不強調講國語,在海南各地學校當教師的文昌人有些也用文昌話講課。有不少社交場合都是使用文昌話進行交談。因而,少數民族地區也到處可聽到文昌話。

辭彙

文昌話除了人的因素之外,還有語言本身的因素。因為文昌人接受新文化教育較早,學漢語機會多。文昌話除了讀音與國語不相同以外,語言表達跟國語是基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日常用語中有不少還保留自己的特色。譬如:到南洋一帶謀生的文昌人跟外國人打交道多,在方言中也搬了英語。如:kuli英語即苦力,文昌人把替老闆打工的人也叫“咕哩”;out side英語即出界,文昌人把打球出界叫“奧賽”。文昌話跟閩南話相同的有:“老鼠”稱“貓鼠”、“廚房”稱“灶前”、“頭髮”稱“頭毛”等。在文昌的東北部地區,由於到泰國和越南謀生的人較多,有些日常用語中還有泰話、越語的成份。不過標準的文昌話是以文昌的中部幾個鎮為主,東部、北部、南部地區都有一些各具特點的地方口音。新縣誌收錄的文昌話常用詞語(包話短語和短句)就有1152組。這些詞語既通俗形象又具有辭彙應有的屬性,基本上都能入書,生造字也很少。如:日頭、雷公、做大水、田土、正二月、天光、半日、多半日、後日、大後日、山豬、豬哥、山竹青、南蛇、番薯、飯粥、赤肉、白肉、目仁、目汁、腳肚仔、腳跡、瀉屎、惡耐、公爹、後生、外家、正家、親家爹、同年爹、同年母、番客、番仔、對歲、過寅、打眼角、攬肩頭、示路、識事、齊早、現世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