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文心雕龍批評論新詮》由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林杉,本名王志彬,1933年9月生,河北故城人。畢業於原內蒙古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後到南京大學中文系進修。現為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文藝學創作論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圍寫作學會常務理事、內蒙古自治區寫作學會會長。 主要專著與合著有:《寫作簡論》、《寫作技法舉要》、《修辭與寫作》、《散文寫作概說》、《中國寫作理淪輯評》、《中國寫怍理論史》、《文心雅龍創作論疏鑒》、《文心雕龍文體論令疏》等。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文心雕龍》批評論
概說(代前言)
導論
序志(第五十)
上編
原道(第一)
徵聖(第二)
宗經(第三)
正緯(第四)
辨騷(第五)
中編
時序(第四十五)
物色(第四十六)
才略(第四十七)
知音(第四十八)
程器(第四十九)
下編
明詩(第六)
樂府(第七)
詮賦(第八)
體性(第二十七)
通變(第二十九)
情采(第三十一)
指瑕(第四十一)
附錄
《梁書·劉勰傳》注
參考書目
後記
文摘
上編
原道(第一)
二、內容提要
《原道》篇在《文心雕龍》中,位居“文之樞紐”部分之首,專門論述“文”的本源問題,使之作為“言為文之用心”的理論基礎,突出地表現了劉勰論文的最根本的觀點和主張,可謂《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核心,向為文心學者所重。清儒紀曉嵐即曾給予很高評價:“自漢以來,論文者罕能及此。彥和以此發端,所見在六朝文士之上。”又說:“文以載道,明其當然,文原於道,明其本然。識其大而不逐其末,首揭文體之尊,所以截斷眾流。”
《原道》篇全文,大略可分為三段,相應論及了三個問題:
第一段,從開篇第一句“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到“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主要論述“文”是與“天地並生”的。宇宙萬物皆有“文”,人亦有“文”,這乃是“自然之道”決定了的,或者說“文”即本源於“自然之道”。按照劉勰的思理,這一段中依次包括三層意思:
一是講天地、日月、山川之文。認為“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都是“道之文”,亦即本源於“自然之道”的“文”,說的是它們的形體、色彩和紋理。屬於《情采》篇所說的“形文”。
二是由天地、日月、山川之文,引出人文。認為“兩儀既生”,“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這不僅把人類的產生與宇宙的本源相提並論,而且把人視為“五行之秀氣”、“天地之心生”,由此即“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了。顯然,這裡說的不是人的“形文”,而是《情采》篇所說的“聲文”和“情文”,它們也符合劉勰所謂的“自然之道”,歸屬於“道之文”。
三是由人文擴展到萬物之文。認為“旁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的鱗羽,虎豹的斑紋,雲霞的色彩,草木的開花,林籟的結響,泉石的激韻,都不是“外飾”的。“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它們的“形文”和“聲文”,也都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符合“自然之道”的,由此再回溯人文:“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這就更鮮明地揭示了段意:劉勰論天地、日月、山川、龍鳳、虎豹、雲霞、草木、林籟、泉石之文,原來都是為了論述人文,強調人文,闡明了人文本源於“自然之道”的哲理。
第二段,從“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到“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主要是闡述人文產生之後的發展變化過程,進而歸結為孔子“鎔鈞”的“六經”,乃是體現著“自然之道”的集大成之作,其影響是巨大、深遠的。這一段中包括前後兩層意思:
前者說文字產生之前的傳說中的人文。劉勰認為“人文之元,肇自太極”。而能夠深刻闡明其神秘奧妙之理的,首先是《易經》的卦象。由“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是反映著“天地之心”的“言之文”。而《河圖》、《洛書》的出現,則給了先聖們的“言之文”以微妙的啟示。顯然這裡所說的人文,已不單純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自然之道”,而在其中羼入了人為的神秘因素。劉勰不得不說:“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了。每有論者把“神理”完全等同於“自然”或“自然之道”,實則在《原道》篇中它們是時而各有所指,時而混淆不清的。
後者說自文字取代結繩記事之後,人文歷經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或則“發吟詠之志”,或則“垂敷奏之風”,或則“九序惟歌,勛德彌縟”,或則“文勝其質”、“英華日新”;或則“符采復隱,精義堅深”;或則“制詩緝頌,斧藻群言”,及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他“鎔鈞六經”,使“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人文,達到了“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的高度,成為人文取法的楷模。顯然這裡所說的人文,已經和歷代的社會生活聯繫在一起,既不是“與天地並生”的“自然之道”,也不是什麼“神明”、“神理”了。不過,它仍然給聖人以“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的神奇光圈,把“自然之道”與政治教化暗合在一起了。
後記
1996年3月,《文心雕龍創作論疏鑒》付印後,我即著手整理有關《文心雕龍》鑑賞、批評論的札記和草稿。那時,我給幾位攻讀文藝學創作論的碩士研究生開設了一門《文心雕龍》專題研究課程,曾讓他們按照《文心雕龍創作論疏鑒》的編寫模式,做過批評論中有關篇章的“原文譯註”、“內容提要”和“疑點辨析”的練習。他們做得很認真,我非常高興。雖然我對他們的練習,做了一些修改和補充,但我確實感到他們具有極為可貴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潛力和優勢。稍後,我又和他們一道,從《文心雕龍》全書中,做了一些與批評論有關的摘錄,附在各篇之後,想編成一個小冊子。但在統編全稿時,又覺得過於單薄,且有些散漫,加之出版等方面的原因,就把它擱下了。
1999年8月,在赤峰市召開“20世紀中國寫作理論史暨《文心雕龍創作論疏鑒》學術研討會”後,我集中了一段時間,整理《文心雕龍文體論今疏》的書稿。在煩請尊敬的郭老預衡先生題寫書名時,先生給批評論部分命名為《文心雕龍批評論新詮》,一併寄來了。這使我非常感動,深領先生策勵、獎掖之情。於是,我又恢復了對《文心雕龍》鑑賞、批評論部分的整理。
需要說明的是,我特意把幾位研究生的作業收錄進來,以作為一種師生合作的嘗試。
上編
原道(第一)
二、內容提要
《原道》篇在《文心雕龍》中,位居“文之樞紐”部分之首,專門論述“文”的本源問題,使之作為“言為文之用心”的理論基礎,突出地表現了劉勰論文的最根本的觀點和主張,可謂《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核心,向為文心學者所重。清儒紀曉嵐即曾給予很高評價:“自漢以來,論文者罕能及此。彥和以此發端,所見在六朝文士之上。”又說:“文以載道,明其當然,文原於道,明其本然。識其大而不逐其末,首揭文體之尊,所以截斷眾流。”
《原道》篇全文,大略可分為三段,相應論及了三個問題:
第一段,從開篇第一句“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到“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主要論述“文”是與“天地並生”的。宇宙萬物皆有“文”,人亦有“文”,這乃是“自然之道”決定了的,或者說“文”即本源於“自然之道”。按照劉勰的思理,這一段中依次包括三層意思:
一是講天地、日月、山川之文。認為“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都是“道之文”,亦即本源於“自然之道”的“文”,說的是它們的形體、色彩和紋理。屬於《情采》篇所說的“形文”。
二是由天地、日月、山川之文,引出人文。認為“兩儀既生”,“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這不僅把人類的產生與宇宙的本源相提並論,而且把人視為“五行之秀氣”、“天地之心生”,由此即“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了。顯然,這裡說的不是人的“形文”,而是《情采》篇所說的“聲文”和“情文”,它們也符合劉勰所謂的“自然之道”,歸屬於“道之文”。
三是由人文擴展到萬物之文。認為“旁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的鱗羽,虎豹的斑紋,雲霞的色彩,草木的開花,林籟的結響,泉石的激韻,都不是“外飾”的。“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它們的“形文”和“聲文”,也都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符合“自然之道”的,由此再回溯人文:“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這就更鮮明地揭示了段意:劉勰論天地、日月、山川、龍鳳、虎豹、雲霞、草木、林籟、泉石之文,原來都是為了論述人文,強調人文,闡明了人文本源於“自然之道”的哲理。
第二段,從“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到“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主要是闡述人文產生之後的發展變化過程,進而歸結為孔子“鎔鈞”的“六經”,乃是體現著“自然之道”的集大成之作,其影響是巨大、深遠的。這一段中包括前後兩層意思:
前者說文字產生之前的傳說中的人文。劉勰認為“人文之元,肇自太極”。而能夠深刻闡明其神秘奧妙之理的,首先是《易經》的卦象。由“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是反映著“天地之心”的“言之文”。而《河圖》、《洛書》的出現,則給了先聖們的“言之文”以微妙的啟示。顯然這裡所說的人文,已不單純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自然之道”,而在其中羼入了人為的神秘因素。劉勰不得不說:“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了。每有論者把“神理”完全等同於“自然”或“自然之道”,實則在《原道》篇中它們是時而各有所指,時而混淆不清的。
後者說自文字取代結繩記事之後,人文歷經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或則“發吟詠之志”,或則“垂敷奏之風”,或則“九序惟歌,勛德彌縟”,或則“文勝其質”、“英華日新”;或則“符采復隱,精義堅深”;或則“制詩緝頌,斧藻群言”,及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他“鎔鈞六經”,使“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人文,達到了“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的高度,成為人文取法的楷模。顯然這裡所說的人文,已經和歷代的社會生活聯繫在一起,既不是“與天地並生”的“自然之道”,也不是什麼“神明”、“神理”了。不過,它仍然給聖人以“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的神奇光圈,把“自然之道”與政治教化暗合在一起了。
序言
我是個“半文盲”,粗識《文心雕龍》。不要說為一部研究《文心雕龍》的專著寫序,即或要我全面讀懂《文心雕龍》,恐怕也須三年寒窗!然而,林杉先生鼓勵再三,說我也有優勢——畢竟教過多年寫作課,確知寫作教學的甘苦和莘莘學子的心聲。這倒也是實情。如果僅從寫作教學的角度,談一談讀書的心得體會,應該不是什麼難題;倘若要求文必切題,還要具備科學性和理論性,說句實話,我可絕對做不到了。
《文心雕龍創作論疏鑒》、《文心雕龍文體論今疏》、《文心雕龍批評論新詮》,這三部書在世紀之交面世,其社會意義將是深遠的。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是歷史總趨勢,而電腦的普及與全球聯網,必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為全球各民族帶來不同文化的整合和認同。《文心雕龍》是經典、是國寶,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人類共同的!一部《孫子兵法》已在西方廣為流傳,《文心雕龍》也有望在世界不脛而走,使中國的寫作理論和文學理論更加發揚光大!
話題轉到國內,三部專著對廣大熱愛文學、熱愛寫作以及一般熱愛讀書的《文心雕龍》讀者,都是一個福音。首先是文科專業學生,《文心雕龍》應是必讀的經典之作。但因此書語意艱深,讀懂實屬不易。現經作者準確、通俗地註譯,人人皆可讀懂了,其樂如何?其次是一般讀者,由於《文心雕龍》語多歧義,釋家所見不同,令人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