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廟

文廣廟

文廣廟是為紀念北宋名將楊文廣而建的古廟。該廟是雲浮市鬱南縣的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據史料記載,該廟始建於宋朝1097年間,即楊文廣死後23年。到明朝崇禎5年(1632年)重建,當時稱為楊公祖廟,有碑文為證。清朝乾隆54年(1781年)重修,稱為“文廣廟”。1995年,再次進行重修。  

地理位置

該廟位於廣東省雲浮市連灘鎮思和村, 德珠線連灘通往南江口方向的公路旁。

人物簡介

楊文廣,字仲容,北宋名將楊延昭之子,生於1012年,卒於1074年,曾為范仲淹所擢用。神宗時因抗擊西夏建功。

慶曆三年(1043年),陝南張海起義,楊文廣從征有功,升殿直。四年六月,范仲淹宣撫陝西,楊文廣隸屬范仲淹麾下。

皇祐四年(1052年)九月,狄青討伐儂智高,選陝西兵赴廣南,德順軍(今寧夏隆德)知軍楊文廣從征,歷任廣西鈐轄,宜州(今廣西宜州市)、邕州(今南寧)知州,累遷左藏庫使、帶御器械。

宋英宗趙曙繼位後的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朝廷評議各地將領,大家念楊文廣是名將後代,並且有功,將其擢升為成州(今甘肅成縣)團練使,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這是京師禁軍侍衛司步騎兵的指揮官,曾經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武官職位,領兵超過一萬人,然而英宗時,它已經是個虛職。後來,楊文廣升任興州(今陝西略陽)防禦使、秦鳳路(轄區相當於今陝西西部、寧夏南部和甘肅中部及南部)副都總管。

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1068年)七月,韓琦派秦鳳路副都總管楊文廣前往離秦州(今甘肅天水市)西北大約一百八十五里的地方修築篳篥城。此後,楊文廣歷任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北七里)知州、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縣)知軍。

熙寧三年(1070年)十二月,楊文廣改任鄜州(今陝西富縣)權知州———代理知州。以後又自西北邊防移向河北邊防,任定州路(治所在今河北定縣)副都總管,升侍衛步軍都虞候———又回到了當年他的祖父和父親效命的地方。

熙寧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約30年的遼宋邊境又起爭端,時任定州路副都總管楊文廣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朝廷還沒有來得及審批和回復,當年11月,楊文廣病逝。他死後,朝廷追贈為同州觀察使。
從楊文廣生前工作過和到過的地方分析,他只到過南方的廣西宜川市和南寧市,而沒有進入過南江的範圍,更沒有在連灘一帶帶兵打過仗。 

設計工藝

文廣廟一座三間,實建面積約300平方米,總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青磚、瓦、木結構,屬當地流行的傳統式建築。  

流傳歷史

楊文廣並非當地人,也沒有像明朝名將張元勛那樣在連灘一帶立下戰功,當時為什麼會有人在此地建起“文廣廟”?由於沒有確切的史料證實,所以建造的緣由一直是眾說紛紜。  

建造“文廣廟”的五種可能性

既然楊文廣從沒到過連灘,為什麼會有人建造“文廣廟”?這是個一直眾說紛紜的關鍵問題。有的人傳說,楊文廣進軍廣西宜川、南寧時,曾到過連灘平亂。但沒有史料證實楊文廣到過連灘。那么,“文廣廟”的建造又怎樣解釋呢?  

有以下五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連灘曾有人跟隨楊文廣作戰,退役回鄉後為紀念楊文廣而建。俗話說:鐵打的軍營流水的兵。楊文廣一生帶兵打仗,每年都有招兵、退役,還有傷亡,因此,兵源遍及的地方很廣,尤其是進軍廣西宜川、南寧市期間,應該有相當部分兵員是南方人,有連灘人參加也不足為奇。那些戰士跟隨楊文廣時就非常佩服他英勇善戰,是他們心目中的偶像,退役回鄉後還非常仰慕他,對他念念不忘,於是籌建“文廣廟”,供後人拜祭他。
第二種可能:有人誤認為楊文廣帶兵來過連灘。據史料記載,連灘一帶在明朝中期之前,戰亂不斷,常有將士帶兵來作戰。當時,尤其是戰亂時期,絕大多數民眾為了求生存,只好逃離家園。戰亂過後,他們才回家鄉耕作謀生。他們回鄉後,大多數人都關注戰事,且對往日的戰事都是道聽途說,只要有人先說了,大家隨大流跟著說。很有可能在某次戰事後,有人誤認為首領就是楊文廣,於是建廟紀念他。
第三種可能:建廟樹威,防盜賊擾民。在明朝之前,沿江一帶由於交通發達,盜賊較為猖獗,群體性打家劫舍之事常有發生。當地民眾為了震懾盜賊,採取了各種手段:有的樹當地名人,比如當地誰在外面當什麼官、掌握多少兵力等等;有的樹家族有多大,誰是自己的同宗同祖人等等。對於有名望的村莊或家族,盜賊都會敬畏三分。因此,他們建造“文廣廟”,目的是與北宋名將掛上鉤,使盜賊敬而遠之,不敢在這裡胡作非為。
第四種可能:祈求楊文廣保佑,五穀豐登,人畜平安。據史料記載,北宋至明朝期間,當時由於文化、生產落後,再加上戰事連連,民不聊生,普通民眾沒有什麼精神支柱,民眾祈求的不是上帝的保佑,而是已故的知名武將,信奉他們生前能克敵制勝,死後更能戰勝妖魔鬼怪,保佑百姓平安。
第五種可能:當地民眾的確從內心深處敬仰楊文廣,視他為心中之偶像。明朝之前,南江一帶、尤其是連灘周圍,由於多民族聚居,以至文化、習俗等不同,民族紛爭常有發生。因此,人們渴望出現像楊文廣那樣乾淨利落解決部族紛爭的得力人物,他們敬仰楊文廣之餘,建造“文廣廟”。
以上五種推理,只是猜測建造“文廣廟”的原因。而且“文廣廟”由誰帶頭籌建?或哪個家族率先建造?至今還是一個謎。查閱鬱南的所有歷史資料,均沒記載。 

建造“文廣廟”深層次原因

在傳統社會中,我國農民的生活是以農耕經濟和鄉土社會為基礎,明朝之前,生產方式非常落後,百姓生活基礎脆弱,特別怕遭受天災人禍。而歷史上我國災荒頻發、戰亂不斷,加之外敵進逼,廣大民眾面對來自天災人禍的打擊往往束手無策。因此,他們只能尋求外力的庇護。尋求的庇護大致表現為四類:

一是歷史上存在悠久且沿襲下來的廟,如城隍廟、孔子廟等;

二是帶有濃郁民族信仰色彩的神廟,如天王(三王) 廟等;

三是人們為紀念歷史上或傳說中為民族發展、社會進步作出傑出貢獻的歷史人物而建造的神廟,如屈原祠、文廣廟、關公廟、神農廟、媽祖廟等;

四是當地老百姓習慣祭祀的神廟,如財神廟、土地廟、太陽廟等。  

在明朝之前,全國各地民眾都大興土木建廟,且不分貧富,哪怕是節衣縮食也要建,資金多的建的廟堂皇,資金少的建的廟簡陋。建廟也分地域與習俗,如內陸地域的建土地廟,靠近大海的建媽祖廟,附近有名將名人的,或者熟悉和崇拜哪個名將名人的,就以他的名字作廟名。就“文廣廟”而言,在全國各地不少地方都有,楊文廣生前到過的地方當然有,沒有到過的地方也有。  

因此,全國各地建有“文廣廟”的地方,不一定楊文廣生前都到過。他們建“文廣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想藉助名將的威力建廟,祈求達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太平盛世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