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字學

第二章漢字的產生 第三章漢字的性質 第三節漢字的性質

書名:文化文字學
圖書編號:885432
出版社:巴蜀書社
定價:28.0
ISBN:780659459
作者:劉志成
出版日期:2003-05-01
版次:1
開本:32開
簡介:
語言是原生文化,語言包括形體語言、有聲語言及較晚的有形符號語言,從這個廣義的語言概念上說,語言與人類進化同步。人類掌握有聲語言是個漫長的漸進過程。一般認為,人類在有聲語言完善之前存在著以形體語言為主的階段。從澳洲猿人化石推測其上喉道形狀,還不會說話。距今二十萬年至十萬年(舊石器中期)的尼安德特人(一八五六年發現於德國西部杜塞道夫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小洞裡)的顱骨,前額低平,眉脊顯著,腦容量一千二百三十毫升。現代古人類學家據以模擬的上喉道,還不能夠發出現代人的全部語音,只能發出簡單的音節,中華大地上晚期的北京人和馬壩人相當於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有聲語言的功能還不夠健全。我們推測舊石器末期山頂洞人的有聲語言可能已經比較發達。有人根據《韓非子》燧人氏“鑽木取火”、有巢氏“構木為巢”所記的傳說,而以為其說能傳下來,推測發明人工取火和樹上搭屋的時代已經有了較發達的有聲語言。人工取火、樹上建屋可能出現在舊石器末期,或新石器初期,與前邊我們的論述時代相合。但是傳說未必就是事物發生時流傳下來的,不能排除後人的臆測。把這種材料列人證據是不適宜的。
語言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形體語言為主輔助以不分音節的語音(大概是舊石器早期),不完整的有音節語言輿形體語言並重(可能是舊石器中期),較為發達的有聲語言輔助以形體語言(推測是舊石器末期)。舊石器時期的古人類信息交流,形體語言估重要地位的階段,受形體動作區分特徵的限制,“辭彙”不可能豐富,更談不上什麼語法結構,是不可能產生記錄語言符號的。但是形體語言的某些示意的形體,可能是象形字的來源之一。交字甲骨文像一個正面的人形兩腿交叉,用雙腿交叉表示交的意思就可能是形體語言的一個詞。類似的有正面的成年人是大、雙手對舉是共、雙手叉腰是腰等。至於止、手、目、舌(口中吐出有紋理的舌)、自(鼻)、口、面更可以直接用身體的有關部份來表示了。
這次討論比清末那次深入細緻得多,對拼寫、連書、加聲調方法等都涉及到了。討論的直接成果是由劉復、趙元任、錢玄同、黎錦熙、林語堂、汪怡等人議定《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中國語統一籌備會公布,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九月復由民國政府大學院正式公布。遺套羅馬字母注音比民國初年教育部審議章炳麟按“取古文籀逕省之形”原則所擬定的三十九個注音字母嚴密多了。
三十、四十年代,全國處於抗擊日本侵略的民族戰爭中,文字改革討論沒有形成高潮,但輿論和實踐工作都沒有停止。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在列寧的倡道下,開始研究漢字的拉丁化問題,參加的人有蘇聯漠學家郭質生、萊赫捷史萍青、龍果夫以及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他們擬定了方案,幾經修改。一九三一年九月在蘇聯海參崴召開了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漢語《拉丁化新文字的寫法》。在蘇聯,遭個方案曾在遠東地區中國工人、撤退到蘇聯境內的抗日義勇軍中傳習;在國內,由於魯迅、葉籟士、陶行知等人的提倡,成立團體、出版讀物、開班教學,在民眾中推廣。特別是在解放區,隨著解放地區的擴大,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有些部門、行業甚至使用到一九五八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
一九三五年初陳望道等人發起成立上海手頭字推行會,推行手頭字。遺一年的二月,上海文化界蔡元培、邵力子、郭沫若、陳望道、陶行知等二百人和十五個雜誌聯合署名在《太白》等報刊上發表了《推行手頭字緣起》,以及第一期推行的三百個手頭字,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寫簡化字的活動。這些手頭字很大一部份被後來的《漢字簡化方案》所採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還開始了漢字心理研究。其中較著名的有劉廷芳於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九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試驗,和艾偉一九二三年在華盛頓佐治城大學的試驗。目的是通過識記、再認、看寫等過程,判明漢字形、音、義關係及形、音、義對學習漢字難易的影響。艾偉著有《漢字問題》、《漢字之心理研究》、《漢字音義之分析研究》等書,從心理學角度對漢字進行試驗,結論是簡體字優於繁體字。艾偉是漢字心理研究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
五十年代辟於漢字改革的重大成果,有一九五六年一月國務院正式公布包括兩批簡化字的《漢字簡化方案》,以後又公布了第三批、第四批。儘管有少數簡化字簡化不當,但總的來說,成績是主要的,一九五八年二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拼音方案》,使漢字注音走上了科學軌道,對識字、辭書編寫、國家標準、拼寫外來詞語、漢字走向世界,都有重要意義,
六十、七十年代大陸狂熱的政治運動使一切都停滯了。
到八十年代,中國大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黨和國家加強了重大決策的科學論證,漢字的研究也和國家的所有事業一樣,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走路任務落在了兩腳,人的奔跑能力並不比古猿差。
例18)字形是金文走字,像人擺臂奔跑,下一止字表示跑時見一足趾著地,本義是跑,《說文·走部》:“走,趨也。”現代漢語詞義轉移,走由奔跑義變成了行走。走是人的重要行動,與走有關的詞語很多,由本義奔跑引申為前往、通向、走開、失去、泄漏等,飛沙走石、走馬看花(或走馬觀花)、走馬赴任(或走馬上任、走馬到任)中的走是跑,行屍走肉、走投無路的走是行走,走漏風聲的走是泄漏。
輿走古代意義相同的另一個字是例19)字形金文奔字,也像人擺臂奔跑之形,下面以三個足趾會意跑得迅速,《說文·天部》:“奔,走也。”
人直立,下肢比古猿長,腿部關節也靈活多了,蹋、踩、蹬、跳、盤、跪、掃。
例20)字形是交字,像人兩條腿交叉而立,《說文·交部》:“交,交腔也,從大,象交形。”由人腿相交引申為二物接觸、交錯、結交、性交、交換、互動。交子,是宋代蜀人首創的紙幣,用與紙面相等的銅錢做保,到時可憑交子換錢,交子之交是換的意思,
由於勞動使古猿前後肢分工,進化成為手和腳,產生了直立人,直立人是由猿進化到人的一個偉大里程碑。
例1)字形是人字,是人的側立之形,《說文·人部》:“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胚之形。”直立是人大腦發達的生理前提,只有直立起來,才能成為天地間性最貴的高等動物。人的出現是自然演變史上的偉大里程碑。人,不但適應自然環境,而且改變和創造自然環境,乃至於未來改變和創造遼闊的宇宙空間。只要人類友愛團結、和平建設、發展科技,一定會有光輝燦爛的前程!
側立形是人,正立形是立,例2)字形是立字,像一個正面的大人站立在地上,《說文·立部》;“立,住也,從大立一之上。”由站立引申為建立、豎立、訂立、確立、扶立等,
直立後的人可以憑藉他物增加自己的高度。
例3)字形是壬字(ting),像側立之人挺立在土塊之上,本義是挺立,後來增加形旁寫作挺,引申為生出、突出,《說文·壬部》釋:“一日象物出地挺生也。”是引申義。注意,壬和壬是兩個字,王(tǐng)、壬(rén),前者底橫長,後者中橫長。
直立人的足部靈活,有時可以提起足跟僅憑藉前腳掌支撐全身而增加高度遠望。
例4)字形是企字,像側立人提足遠望,《說文·人部》:“企,舉踵也,從人止聲,”應是會意兼形聲字,《漠書·蕭望之傳》:“是以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願自效,以輔高明。”又指站立,引申為盼望。
人直立後,頭部轉、傾都較為靈活。直立人頭部在人的最高處。
例5)字形是元字,從人從二(上),人之上會意為首,是元字本義,《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喪其元。”現代漢語複音詞“元首”是同義並列結構。《說文·一部》訓“始”是引申義。
手腳分工、人的直立,特別是創造性的勞動,必然促進人類思維的發展,從而使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大腦重量只有四百到五百克,而人類一般是一千三百到一千五百克。
例6)字形是頁字,像人跽跪的身體和發達的頭顱側梘形,本義如《說文,頁部》所釋:“頁,頭也,”所以從頁部的字都與頭有關,現在一頁書的頁,古代寫“葉”(樹葉的葉,今天簡化用同音的葉代替)。
例7)字形是首字,是頁字省去身體部份,與頁的本義相同。頭是人的全身指揮者,故引申為首領、首要;直立後首在人的最高處,又引申為頂端、首先、首創。首尾相應的首是指軍隊的前衛,首屈一指的首是首先。
人由於直立,增加了高度,視野更加開闊。
例8)字形是見字,像人眼目平視有所見之形,《說文·見部》:“見,梘也。從兒從目。”由看見引申為會見、拜見。看的東西多了則經驗豐富,又引申為見識。被看見則是現,見、現古今字。
人還可以憑藉他物來增加高度以望遠。
例9)字形是望字,像人立土上注視遠方之形,上部所從之臣字是目豎立之形表示注視,下部人立土上即王(tǐng)字,與壬癸字不同,今楷化不易區別,壬癸之壬中橫畏,立土上之壬底橫畏。後來此字增加形旁月,以望月會遠望之意。又用聲旁亡代替了臣,今字寫作望,本義是遠望,引申為盼望、聲望及每月舊曆十五月滿之時。
語言的產生與古人類的體質進化、文化的發展有密切關係。腦容量的增加和發音器官的改進是語言產生的生理基礎。人直立之後,鼻腔、口腔與呼吸道成為直角,聲帶位置比猿類下降,顎、舌、唇參予發音,在喉、鼻、口各部位自由阻塞氣流,音色、音高、音量變化豐富。
例23)字形是金文息,從自(鼻的象形)從心,古人以為氣生於心而出於鼻,本義是呼吸。呼出的氣流是發聲的“基本原料。”由呼吸而引申為嘆氣和時間短暫。人勞累氣喘吁吁而要調整呼吸,故又引申為休息、停止。呼吸得以延續生命,又引申為孳息、利息。
……
目錄:
《漢字與華夏文化》原序張世祿
上編文字學的文化分析
第一章導言
第二章漢字的產生
第一節產生的條件
第二節沒有文字時的記事方法
第三節造字的傳說
第四節考古與漢字的產生
第三章漢字的性質
第一節文字的類型
第二節關於漢字優劣的討論
第三節漢字的性質
第四節漢字的性質與華夏文化
第四章漢字的結構
第一節象形
第二節指事
第三節會意
第四節形聲
第五章漢字的字型
第一節字型的演變
第二節演變原因及特點
第六章漢字的動態套用
第一節本義與引申義
第二節古今字
第三節假借字
第四節異體字
第五節繁簡字
下編漢字形體所反映的古代華夏文化
第一章生態環境
第二章華夏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婚姻、家族及風俗,
第四章居邑
第五章飲食
第六章服飾
第七章交通
第八章社會經濟
第九章階級和國家
第十章原始思維和宗教
第十一章科技
第十二章藝術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本書釋字索引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