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意指“在急速的文化變遷時代所發生的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的過程。”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文化傳承涉及一個社會如何以某種方式將社會成員共有的價值觀、知識體系、謀生技能和生活方式一代代傳遞下去,它是文化或文明積累的基本方式,也是一個民族或社會能夠不斷前行的基本條件。文化傳承和社會學中所說的“社會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文化反哺”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然現象。

內涵

“文化反哺”意指“在急速的文化變遷時代所發生的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的過程。”

起因

它是當今多元社會中一道特別的風景,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當今社會數位技術、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網路文化、跨地域文化的交融,無不告訴我們世界正瞬息萬變,人類的知識正以“每三年就增長一倍”的速度遞增。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傳授知識的主導方式——教育相應也受到挑戰。如何保證學生迅速接觸到前沿知識,如何進行合理引導,如何處理好新形勢下教與學的關係都是教師應思考的問題。

對教育界的影響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教育行為中,學生受傳媒(電視、雜誌)影響甚少,教師的傳授自然成了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源,也是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直接來源。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寡、質量的高低就與教師的素質有非常直接而又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教師與學生間知識流向仍是單向的,是純粹意義上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

社會變遷的加劇,新規則、新事物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教師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可能一直與時代同步。原先在校接受的教育、知識、技能甚至價值判斷都會有所落伍,日常生活不明白的事物也越來越多。心裡不免有些失落和慚愧,覺得在學生面前無所適從,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影響了心理健康,繼而影響了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而此時的學生呢?也許正坐在電腦前,盡情地上網。學生不再孤陋寡聞,已能從課堂、校園以外廣泛地獲取知識和信息,層面擴大、不斷豐富;況且有學生這個特殊的交流群體。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了解和吸收都深深刻上了時代的烙印,站在時代的前沿,思想前衛、觀念新潮,甚至在價值取向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審美和生活情趣等方面都具有超前意識。

禮儀

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不論社會發生過怎樣的變化,就文化傳承的方向而言,總是由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傳承。這在社會組成的最小的細胞——家庭的內部體現得至為明顯:親代總是扮演教化者的角色,子代總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親子兩代在生物繁衍鏈條上的前後相繼性,決定了雙方在社會教化上的不平等性。所以,社會學家都認可這么一個觀點:社會教化過程中的“父為子綱”,稱得上是一切文明社會文化傳承的基本法則。但在我們這個社會變遷異常迅猛的時代,上述法則及其天經地義的合理性自近代以來開始面臨挑戰,面對社會的急劇變遷,親子兩代的適應能力不同,對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快慢不同,在親代喪失教化的絕對權力的同時,子代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這種“反向社會化”現象的出現說明了在急速的社會變遷背景下,不僅文化傳承的內容有了極大的變化,而且亘古不變的文化傳承的方向和形式也有了變化

毋庸諱言,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同時有著“顛復性的意義”,不知不覺之間,將我們社會中原本的教化者和被教化者的關係倒了個個兒,上一代不再是絕對權威,下一代的吸收能力與創新能力,讓上一代有意無意地受到了影響,並在潛移默化中會向下一代學習。

文化反哺中的教師

一方是深感與時代落伍,一方是走在時代前列,教師與學生究竟誰教誰?“文化反哺”現象不容忽視,並由此引發了一個新問題,那就是教與學的倒置現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知識流向不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雙向的。陳獨秀在上個世紀就指出“現代教育是學生教先生”,其在教育理念上的遠見可見一斑。所以要妥善解決由這種“文化反哺”而來的教與學的倒置現象,關鍵在教師。

時時虛心,更新教育觀念。

在文化反哺的環境下,學生能自主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變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為主動的知識處理者,這將從根本上結束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唯一陣地,以書本為源泉的傳統教育形式,代之以學生為核心,以實踐為參照,以社會為範疇的現代教育形式。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學會自我教育,學會如何不斷主動適應變化著的環境。教師要充分理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深刻內涵。教師角色由主講人、教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幫助者,把學生真正推上“主角”的位置。也就是說,在文化反哺時代,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要從教學目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更,只有這樣,才能逐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才能適應學生“教”的局面。

處處留心,樹立終身學習觀念。

知識增長速度之快,不得不引起教師的重視。倘若教師仍沿襲自己原有的知識,年年都“炒現飯”,滿足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兩耳不聞窗外事,勢必會被學生轟出課堂,在一片唏噓聲中“下課”。近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文化反哺”時代,教師最渴求的就應是知識的更新,是能學到更多的能為教學注入新鮮血液,補充營養的東西,使自己的大腦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不斷地篩濾舊知,接受活化新知,積澱學識,方能使自己成為源頭活水。因此,教師不僅要精通某一、兩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戰略眼光、超前眼光、超前意識,終身學習,儘可能使自己知識結構向新、廣、雜、博、深等方面發展。

打開心窗,與傳媒接軌。

文化反哺時代的到來,歸根結底就是由於電視、廣播、報刊、網路等多種傳媒的“狂轟爛炸”形成的。“源”於此,教師就應窮本溯源,從“源”抓起。教師不僅在教學上要積極探索,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隨時留意,關注媒體,看電視、聽廣播、上網,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擴大、更新自己的知識,憑現代技術手段來占據教育的制高點。

放下架子,向學生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兩千年前,孔子如是說。傳統教育中“唯師是從”的專制型師生觀已成明日黃花,狹隘的觀念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向學生學習,與學生一起學習,進行民主平等的交流,無形中也縮短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增加了親近感,促進教學的良性發展。

厲兵秣馬,努力培養自身的能力。

學生的視野廣闊,知識來源渠道多,思想活躍,在創新方面發揮的潛力巨大,而這些要得到合理開發,還有賴於教師合理科學的引導。教師要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增強他們的求知慾,喚起學生超越的、無盡的追求意識。身為教師,能力與成功地完成教育活動相聯繫。教師要具有較強的教育和教學能力,要有組織管理能力,進行引導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表達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

“文化反哺”是社會變遷的產兒,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並不否定傳統的文化繼承方式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單向的文化傳承已向雙向甚至多向的傳承方式邁進,我們不能忽視它的存在,不能不有憂患意識。身為教師,責任感和使命感容不得我們懈怠,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只要我們以熱誠、熱情、執著來迎接“文化反哺”時代的到來,教育之光就會更加燦爛輝煌。若活用孔子之言,可以這么說:“教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學。教學教學,亦教亦學,教中有學,教中進學,學以致教,教學相長也。”

2010年浙江省聯考語文試卷的作文題

傳說有的雛鳥長大後,會銜食餵養衰老的母鳥。人們把此現象稱為“反哺”。人類社會也存在類似現象。年輕一代對年長一代的文化影響被稱之為“文化反哺”。千百年來,在以父輩對子輩施教為主流的正統傳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猶如潛流引而不現,但在迅疾變化的當今社會,年輕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們在科學知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年長一代,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角色常常發生轉換。

以“角色轉換之間”為題,可以講述故事,抒發情感,也可以發表見解。文體除詩歌外不限,字數在800字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