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大黃、黃柏、梔子、寒水石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藥共研為末,水調搽。若破而膿水淋漓,用當歸膏或清燭油調尤善。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
一切毒瘡,風疹癢痛,小兒鼻療或鼻疳(鼻前庭炎)。
方義
大黃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寒水石清熱降火,消腫。諸藥合用可治一切毒瘡,風疹癢痛,小兒鼻療或鼻疳(鼻前庭炎)。
附註
1、查《證治準繩·幼科》卷三有“神效當歸膏”:當歸、生地各30克,麻油120克、黃蠟30克(白者只用15克),先將當歸、地黃入油煎枯去滓,將蠟溶化候冷、攪勻成膏。原書謂此藥膏“發齒癰疽。杖瘡潰爛用之皆效。”故治療各種毒瘡,用敷藥解毒散時用其調藥當可增強療效。(《實用中醫外科方劑大辭典》)
2、胎毒瘡疥,因稟胎熱,或娠毋飲食之毒,七情之火,初如乾癬,後則膿水淋漓,或結靨成片。如發於兩耳眉,或耳前後髮際之間,屬手少陽經。若發於四肢,屬脾胃經。發於兩脅,屬肝經。發於額,屬心經。發於腦,屬膀胱經。發於頦頰,屬腎經。當隨各經所主,五臟勝負,及乳母食啖厚味,郁怒所傳致而調治之。不可輒用化毒、犀角等丸。設元氣復傷,轉變他證,尤為難療。一小兒遍身患之,服牛黃解毒丸皆愈,惟頭結痂作癢出水。此稟腎經虛熱。用地黃丸、解毒散而愈。一小兒患於髮際之間作癢,診其母有肝火,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用牛黃解毒丸、解毒散而愈。解毒散一名托毒散。一小兒患於左耳髮際,漸延上頭作癢,此稟肝膽二經熱毒。用柴胡清肝散,母子並服而愈。後不戒膏粱復發,膿水淋漓,右頰赤色,此胃經有熱,先用清胃散,仍用柴胡清肝散治肝火,母子俱服,又用立效散、牛黃解毒丸、而愈。一小兒兩眉患之,延及遍身四肢為患,膿水淋漓,寒熱往來。屬肝脾積熱。用清胃散、小柴胡湯、立效散而愈。後眉間復患,兩目連,小便白濁。用四味肥兒丸、九味蘆薈丸而愈。一小兒因乳母不戒七情厚味,患此久不愈。母用清胃、逍遙、二散,子用牛黃解毒丸愈。後兒食甘味,眉間生瘡,癢痛目。用四味肥兒丸主,佐以加味逍遙散、清胃散、而愈。一小兒遍身患之,兩脅為甚。子用四味肥兒丸、立效散,母用柴胡梔子散而愈。(《證治準繩》)
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保嬰撮要》:“敷藥解毒散,治一切毒瘡,風疹癢痛。大黃、黃柏、山梔、寒水石各等份。上為末,水調搽。若破而膿水淋漓,用當歸膏,或清燭油調,尤善。”
中藥方劑之敷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本任務為整理類任務,可添加摘要、圖片、信息模組和參考資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