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介紹
【 敵後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和其他抗日軍隊,在日本侵略軍占領的廣大地區內,廣泛的發動、組織和武裝民眾,開展游擊戰爭,組織抗日政權,使這些地區成為堅持敵後抗戰的根據地。到抗日戰爭後期,主要抗日根據地有: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冀魯豫、陝甘寧、冀熱遼、山東、蘇北、湘鄂贛、鄂豫皖等19塊。根據地人口由150萬人發展到一億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由開始的4萬人發展到120萬人。這為爭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敵後根據地的開闢
主要階段
太原失守之前,以游擊戰和游擊運動戰配合友軍: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機場
太原失守後;在晉察冀、晉東南、晉西北和晉西南開展山地游擊戰。
1938年4月後,向河北、山東等華北敵後區發展游擊戰。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始終牽制著大量日本侵華兵力。據資料記載,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擊的日本兵力占侵華日軍總兵力的比例,1938年為58%,1942年為63%,1944年為64%。抗日根據地的存在,打亂了敵人作戰的前線與後方的劃分,形成了敵我雙方軍事態勢多層複雜的包圍與反包圍,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為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在中國,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軍事、政治組織。1937年11月聶榮臻在山西五台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開闢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這些抗日根據地成為1938年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抗日主要戰場之一。以下是幾個主要的中國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由八路軍115師開闢的最早的中國抗日根據地。以山西五台山為中心,1938年建立了正式領導機構——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選舉實行“三三制”。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嶽、冀中、冀熱遼三區,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人。在聶榮臻率領下[1],抗戰八年,粉碎日軍多次“掃蕩”,與日偽軍作戰3.2萬餘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
平型關戰鬥後,聶榮臻率一一五師一部兩千人留守五台山,在晉察冀邊區開展游擊戰爭。十一月,成立了晉察冀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四個軍分區。八路軍在各地組織戰地動員委員會和游擊隊。一九三八年一月十日,在河北阜平召開全區軍政民代表大會,成立了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各級政權進行了改選,統一了政策法令,改編了當地的抗日武裝,部隊迅速擴大。二月,邊區軍民粉碎了日寇二萬多兵力的八路圍攻,恢復了晉北、冀西、冀中、察南的五十餘縣。這是第一個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一九三八年春,派出一個支隊進到北平的西山一帶,開闢了平西根據地。同年四月,在冀中成立了行政主任公署,建立了冀中根據地。六月,又組織一個縱隊,進入冀東。七月,配合當地的黨組織,在冀東七縣發動武裝起義,並在十七個縣開展了大規模的游擊戰爭,開闢了冀東根據地。它是以後冀熱遼根據地的基礎。這些根據地的開闢,使晉察冀邊區更加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