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保護與建築

《敦煌石窟保護與建築》是2007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儒僩。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甘肅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9月1日)

平裝: 219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16
ISBN: 9787226035832

內容簡介

《敦煌石窟保護與建築》是作者退休之後寫的文章,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經歷,主要介紹了莫高窟壁畫保護的若干問題、榆林窟的病害及保護、莫高窟石窟加固工程的回顧、回憶敦煌石窟保護工作、我經歷的敦煌石窟保護工作、甘肅渭源灞凌橋、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建築、敦煌壁畫中塔的形象、敦煌建築畫中的古代建築局部表現、石窟造型的民族形式等內容。

作者簡介

孫儒僩,1925年10月17日出生。四川新津人。1946年畢業於四川省藝術專科學校建築科。1947年到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文化廳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員。 在莫高窟工作的46年期間,曾從事壁畫建築資料的臨摹、整理,唐宋窟檐的測繪等古建築研究的基礎工作。20世紀50年代參加甘肅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安西榆林窟、天梯山石窟的首次考察。50年代以後先後參與莫高窟1-3期石窟保護加固工程的監理、莫高窟南區南段石窟加固工程、安西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加固工程的方案設計與施工 參與編寫了《敦煌藝術全集·石窟建築卷》、《敦煌藝術全集·建築畫卷》及《敦煌學大詞典》。其擔任課題組長的“敦煌莫高窟環境及壁畫保護研究”項目,獲得國家文物局1992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年甘肅省環保局科技成果三等獎。

目錄

莫高窟壁畫保護的若干問題
一 自然環境與壁畫保存
二 洞窟內部的溫濕度
三 洞窟的日照
四 關於壁畫變色與褪色問題
五 文物保護預防措施
榆林窟的病害及保護
一 榆林窟的自然狀況
二 石窟危岩的病害狀況
三其他病害
四 石窟加固整修的構想
莫高窟石窟加固工程的回顧
一 關於石窟病害的基本情況
二 石窟危崖加固措施
三結語
回憶敦煌石窟保護工作
一 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的第一張布告
二 拆除土台後發現的一批新洞窟
三 關於洞窟編號
四 被封閉的3個窟龕
我經歷的敦煌石窟保護工作——20世紀40至60年代
— 20世紀40年代的石窟保護工作
二 50年代對石窟保護的探索
三 60年代大力進行的石窟保護
甘肅渭源灞凌橋
敦煌壁畫中的唐代建築
敦煌壁畫中塔的形象
敦煌建築畫中的古代建築局部表現
石窟造型的民族形式——帳在石窟造型中的運用
關於日本古建築的保護——訪日回憶
甘肅石窟考察雜記——我參加過的幾次石窟考察
莫高窟的上寺和中寺——國立敦煌芝術研究所基地回顧
我的敦煌生涯——踏上敦煌之路
發蘊鉤沉搜劫燼 長將心力護春華——常書鴻所長與石窟保護
後記

文摘

莫高窟壁畫保護的若干問題
莫高窟現存492個石窟(北區沒有造像的洞窟不在此數之內),保存著約45000平方米壁畫。這些壁畫上起十六國,下止元代,上下綿延1000年,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珍寶。這些藝術珍品能保存到今天。除地方偏僻外,還有賴於敦煌地區的乾燥氣候這一有利條件。在歷史長河中,壁畫經受了多種自然的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損壞嚴重。為了使敦煌壁畫儘可能長遠地保存下去,除了研究壁畫的製作方法及製作材料之外,還應調查石窟內外大氣的溫度、濕度、日照、通風等自然因素,認識壁畫保存的客觀條件及病害產生的原因。下面是我們對壁畫保護有關問題的粗淺認識。
一 自然環境與壁畫保存
莫高窟位於敦煌盆地的邊沿,在三危山與鳴沙山之間,石窟坐西向東,南區窟前為大泉溝一級台地。寬150-200米,石窟開鑿在台地西側的陡岩上,陡岩系第四紀酒泉系礫石層,高約15-20米,是石窟開鑿的集中區域。礫石層表面風化嚴重,用手觸摸即行散落。但在石窟內部,因為受氣候的影響較小,礫石層表面,開鑿洞窟時的錘鑿痕跡猶新,說明這種礫石層的耐候性還是比較好的。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西端,坐標位置在北緯40°,東經94°49 `,莫高窟海拔在1320-1380之間,地處荒漠戈壁腹地,離敦煌縣城25公里,小區域氣候與敦煌相似。根據敦煌文物研究所1962-1965年問的觀測,年平均溫度10℃,最低-22℃。年平均相對濕度約35%,年平均風速4米/秒,以西南、東北風為多,集中在夏秋二季。年平均降雨量20-35毫米,而蒸發量高達4200多毫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