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角色

教師角色

教師角色指社會對教師職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它規定了教師在教育情境中所應該表現的心理和行為方式。角色主要包括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學習的促進者、教學的設計者、家長的代言人、社會規範的象徵者以及人際關係的協調者等。 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教師在社會關係中的一種位置,因社會分工而具有對年輕一代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思想情操和行為習慣者的身份。

角色要求

教師角色體現著社會期望年輕一代成為繼承、發揚年長一代的事業的人才。

“育人”是它的行為的基本準則。履行這一準則者,才具有這一身份,居有這一位置。凡具有這一身份者,無論他對其身份的理解如何,都在一定的程度上,照此準則行事。隨著他對社會的上述期望的認同程度的加深,他“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誨人不倦,期望學生成才”的基本心理特徵就更為明顯。這認同程度與其“育人”實踐的廣度、深度成正相關。具有此身份者,在其他的社會關係的位置上,又有另外的身份,如父(母)、兄(姐)、朋友,等等。但他作為教師,對於學生,始終是個“育人”角色。他對學生做的一切,都是期望學生成才,體現社會的要求。

具體內容

教書育人的角色

這是教師最基本與最突出的角色。教師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技能一要“博”。即給學生以豐富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二要“深”,即給學生以帶有規律性的知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三要“新”,即給學生以帶有時代感的知識,幫助學生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知識。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必須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並通過管理、組織活動和個人言行對學生施加巨大的影響,塑造學生的個性。因此,要扮演好這種角色,教師就必須尊重個性發展規律及有關知識,十分重視智育並舉的德育,加強自我修養,成為學生的的榜樣。

學生團體的領導角色

由於教師的地位、知識、年齡等原因,人們普遍認為教師就是學生集體的領導者。這些具體表現在:

從班級中選拔學生幹部,培養積極分析,正確地分配集體的職務,形成以積極分子為核心的班級、團隊和學習小組,培養學生高尚的精神面貌和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等,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教師的領導作風對學生團體影響頗大,而民主型的領導效果最佳。

家長的代理人角色

教師與其他職員的一個重要區別是,他們經常扮演家長的角色。學生對待教師的態度很像對待自己父母的態度,迫切希望教師能像父母那樣對他們。特別是年齡小的學生經常把教師當作父母的化身,而教師在扮演家長代理人的角色時有優於父母的地方,這就是教師既扮演了父母溫暖與關懷的角色,又扮演了一般父母所不具備的嚴格要求的角色。

心理工作者的角色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隨時隨地幫助學生講究心理衛生,保持心理健康。這就要求教師還應該是一位心理衛生工作者。

當好這一角色,教師應該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健康地生活,克服種種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礙。如幫助學生擺脫過度的焦慮、羞怯、嫉妒、自卑、衝動等,以發展正常心理,防止各種心理問題發生。另一方面,在學生遭受心理挫折後,教師又要設法創設一種諒解和寬容的氣氛,減輕受挫折的痛苦,及時提供幫助、諮詢和診斷,治療學生的心理創傷。

勞動特點

教師勞動的複雜性和創造性

學校教育是以教學為中心的育人活動,教師的勞動對象是有能動性的人,是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他們千差萬別,既表現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年齡特徵,也表現在同一年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具有不同的個性差異。

而且,教師的勞動任務還具有全面性,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增強他們進行美的薰陶。這種全面性的勞動任務,加大了教師勞動的難度。由於教師勞動具有複雜性,決定了教師必須進行創造性的工作。沒有統一模式,沒有固定辦法,只有創造性的調節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規律,才能創造性地培養人才。

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合作性

教育從投入到產出的周期長,就決定著教師勞動的長期性、育人績效的長期性。但其過程的各階段是連續的,並構成整體系統;每一階段的諸環節,也具有連續性。教育的成果,也不是單人努力或單項工作的結果,而是教師個體和集體共同勤奮工作以及多方面影響的綜合結果。總之,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合力奮鬥的育人工程。因此,教育上需要教師團結共事,並肩進取,發揚不屈不撓的精神,善於最佳化人際關係,樹立育人的一盤棋的思想,為育人事業做貢獻。

教師勞動的示範性、感染性

教師只要是以自身的知識、才幹、學風、品德、風格作為直接影響學生的教育手段。

學生不只是聽教師的說教,更要看教師的行為。教師的言行,經常這樣或那樣地為學生在學習和品德修養方面提供著效仿的樣式並感染他們,激勵和引導他們不斷進取。正如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概括的那樣,“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有教益的模範,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沒有教師給學生個人的直接影響,深入到學生性格中的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教師要不斷地提高“為人師表”的角色意識,扎紮實實地充實、完善自己,以適應迅速發展著的教育事業的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