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最最佳化理論

尤·康·巴班斯基(以下簡稱巴氏)的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理論是20世紀下半葉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的教育理論之一,對推動現代教育改革起了積極作用,但其存在的問題和歷史局限性也同樣影響著現代教育改革的發展。

概念

最最佳化是以最小的代價(資源、時間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滿意的效益(產量,質量等的產出)。
其中必須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最佳化理論中,“最優的”一詞具有特定的內涵,它不等於“理想的”,也不同於“最好的”。“最優的”是指一所學校、一個班級在具體條件制約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學生和教師在一定場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最佳化是相對一定條件而言的,在這些條件下是最優的,在另一些條件下未必是最優的。巴班斯基的最最佳化理論充分體現了辯證法的靈魂──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

組成成分

1 在教學任務上,最最佳化要做到明確教學和發展的目標,了解學生的準備狀態,把教學任務具體化。
2 在教學內容上,最最佳化要做到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教學內容。
3 在教學方法上,最最佳化要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完成教學任務的模式,針對不同的學習者,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4 在教學進度上, 最最佳化要做到確定適當的教學步調、速度,既完成教學任務又節省時間。
5 在分析教學效果上,最最佳化要做到對教學結果作科學的測評、分析、解釋
以上可以看到,要達到教學最最佳化的目的,就必須分析學生狀況和教學任務,明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模式,擬定教學進度,對教學結果加以測定和分析。所以說,沒有教學設計就不可能有教學的最最佳化,教學設計是教學邁向最最佳化理想境界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評價標準

評價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基本標準有兩條。一條是效果標準,即每個學生在教學、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面都達到他在該時期內實際可能達到的水平(但不得低於規定的及格水平)。這條標準包含三層意思。第一,要從學習成績、品德修養、智慧型發展三個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評價效果要有客觀標準,這就是國家規定的教學大綱等;第三,評價要依據具體條件和實際可能。
另一條標準是時間標準,即學生和教師都遵守規定的課堂教學和家庭作業的時間定額。把這兩條標準具體化,可以把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評價標準規定為:(1)在形成知識、技能和技巧的過程中,在形成某種個性特徵、提高每個學生的教育和發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師生用最少的必要時間取得一定的成果;(3)師生在一定的時間內花費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為在一定時間內取得一定的成績而消耗最少的物資和經費。

巴班斯基標準

(1)教學內容的完整性;

(2)教學內容的科學價值和實踐價值;

(3)突出主要的、本質的東西;

(4)教學內容必須符合各年級學生的可能性;

(5)教材安排必須符合規定給該教材的時數;

(6)考慮教學內容的國際水平;

(7)內容應符合當前教師的可能性和學校教學物質設備的可能性。巴班斯基又規定了教師在優選教學內容時的工作程式:(1)深入分析教科書內容,判斷它能否完成特定課題的教學、教育和發展任務,(2)從教學內容中劃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質的東西;(3)考慮學科之間的協調;(4)按照分配給本課題的教學時數安排教學內容;(5)保證區別對待差生和優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