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人物:(蘇)巴班斯基(1927—1987)國際:二戰以來世界各國進行了一輪教育改革,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包括重組課程體系,加寬知識的廣度和加深難度,強調“高難度”和“高速度”的原則;對學生的學習潛力有較高的估計,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學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等;密切了教育學與心理學、生理學等的聯繫。但是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如教師不能適應新教材教法的要求,學生學業負擔很重;由於任何一種方法本身的成效及片面的實施,學生的才智及個性並未得到全面的發展和良好的陶冶。到了70年代,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人們越來越感到需要尋求一種教學與教育的最佳方案。
國內:50、60年代,教育理論的探索和實驗研究十分活躍。“尋求新的教學突進”、“教學過程積極化”是當時蘇聯教育學界比較流行的口號。這種思路湧現出了一些具有獨創性的教學經驗,但是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片面的特點。加上一味的求新、求變,不注意原來良好教學傳統的保持,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形式主義,影響了教學和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
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理論的要點
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理論是建立在系統方法論的基礎上的。系統觀點就是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都是自成系統,有互為系統。系統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織部分結合而成的有機整體。教學過程最最佳化思想就是把教學過程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研究,並且由構成該系統的各個有機聯繫的組成部分進行綜合考察的。把教學過程中的人(教師和學生)、條件(教學物質條件、教學衛生條件、教學的道德心理調節)、教學過程結構(包括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結果)以及教學實施的基本環節形成教學的系統。
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概念和標準
最最佳化指選擇在給定條件下解決任何一種任務的最佳方案的過程。最優的教學過程,一般來說不是最好的教學過程,即並非理想的教學過程。最優是指在現有條件下,對學生和教師在當時的實際可能性來說,以及從一定的準則來看是最好的。巴班斯基認為,在現代條件下,最優地組織教學過程,“應該是使各個班級在每一個學生,在掌握教學內容方面,達到他當時實際可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優、良或合格),同時在可能的範圍內,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發展水平。”具體而言,他認為,教學最最佳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耗費最少的必要時間;耗費最少的必要精力;花費最少的經費。巴班斯基認為,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標準有兩個。第一個準則是“每一個學生在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面都達到他在該時期內實際可能達到的水平。”第二個準則是“學生和教師都遵守有關課堂教學和家庭作業的時數規定。”
由此可見,最最佳化的概念是相對的,開放的。
教學過程最最佳化的方法體系
在巴班斯基看來,教授最最佳化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個方法是綜合規劃和確定學生的教育教育和發展任務。根據這條原則,只有考慮整體任務,而不是個別任務,教學活動就能進行得更迅速、更順利。第二個方法是使教學內容符合於教學任務,突出教學內容中主要的、本質的東西。第三個方法是選擇最適當的課堂教學結構:即提問、學習新教材、聯繫、鞏固、家庭作業、小結等的順序。第四個方法是教師自覺地為完成一定教學教育任務選擇最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第五個方法是對學生採取區別對待和個別對待的辦法,把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教學形式最優的結合起來。第六個方法是為教學創造良好的教學物質條件、學校衛生條件、道德心理條件和美化條件。第七個方法是採取專門的措施來節省教師和學生的時間,選擇最優的教學速度。第八個方法是按照最最佳化準則分析教學效果和師生的時間用量。巴班斯基指出,教學過程的雙邊性決定了教授最最佳化方法與學習最最佳化方法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因此,如果沒有沒有學生活動的特定自我組織,教學最最佳化是不可思議的。其中包括: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應當認清向他們提出的整個基本任務,把這些任務作為行動的指南,不斷地集中注意力於課題的主要問題上;設法找出完成學習任務的最合理方案,通過及時的自我檢查,力求逐步調整自己的活動,揚長避短;在保證學習活動高質量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時間並設法加快學習活動的速度;對工作效果和時間用量做自我分析。在教室的妥善指導下,學生按照以上的要求來組織學習活動,才符合學習最最佳化的準則。
教學內容的最最佳化
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修訂必須遵循以下準則:教學內容的完整性準則;教學內容各組成部分的科學價值和實踐價值準則;符合學生年齡的可能性準則;符合現規定學習該材料的時數準則;符合國際上設計學校教學內容的經驗準則;內容必須符合當前學校校友的教學方法和物質基礎的準則。教師在選擇最最佳化的課堂教學內容不限最小以下教學內容最最佳化準則:深入分析教科書的內容;從完整選擇出來的內容中找出最主要的、基本的、最本質的內容,以便在講解、練習時把注意力關注在這些內容上;進行科際協調時課堂教學內容最最佳化的一個重要手段;按照規定的教學時間安排課堂教學的內容;保證以區別對待的辦法來教育“優生”和“差生”,而且要保證他們學習的教材不低於和超出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方法的最最佳化
巴班斯基指出,要掌握選擇教學方法的方法,必須明確認識到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能有效的運用其中的每種方法。巴班斯基將教學方法分為三大類:組織學習認知活動的方法;激勵學習認知活動的方法;檢查學習認知活動效率的方法。每一類教學方法,都是由一系列具體的教學方法組成。
組織學習認知活動的方法:口述法(講述、講演、談話等)、直觀法(演示儀器、指示圖解等)、實踐法(練習、實驗室實驗、勞動活動等)。也可以分為歸納法和演繹法以及問題探索法與復現法。
激勵學習認知活動的方法:認知性遊戲的方法、學習討論法、鼓勵的方法、創造學習成功情境的方法、提出學習要求的方法等。
檢查學習認知活動效率的方法:檢查和自我檢查可以通過口頭檢查、書面檢查、實驗檢查、個別檢查、全班性檢查等方法進行。
巴班斯基指出,教師要對方法的多樣性有深刻認識,還要具體分析教育教學任務,具體分析教材內容,還要根據學習的具體階段,以及考慮學生學習的可能性等。總之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Tags: 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