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些領導幹部的“政績觀”出現了問題和偏差,患上“政績饑渴症”,其突出表現:一是重“顯”輕“潛”。專乾“顯山露水”、“表面風光”的事,對百姓疾苦、民眾困難卻漠不關心;二是重近輕遠。熱衷於“短、平、快”項目,“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事不願乾;三是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擺花架子。總之,對容易看得見的政績“大幹快上”,對打基礎的艱苦工作卻不願投入精力。
表現
例如:人得了病,總要在臨床上有所表現。領導幹部的“政績觀”如果出了問題,患上“政績饑渴症”,眼睛盯住某個位子,就會搞些“噱頭”式的政績工程,或給日本開拓團立個碑,或用水滸反個腐,或辦“龍蝦節”吸個眼球,或縣幹部齊上陣拍個電影等等,想用此種方式要民眾的掌聲,卻不想弄巧成拙,自己畫上的那些“彩繪”,成了“不乾正事”的標誌。這種“政績饑渴症”,實際上是五種“落後政績觀”的集中表現。
方式
指標式“指標式”政績觀。把“政績”簡單理解為各類經濟指標的增長,特別是GDP、財政收入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把GDP視為“指揮棒”,只求速度,不求質量;只求快,不求穩;只求外在,不求內涵,忽略精神文明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忽略農村和民生事業的發展,忽略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結果,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幾年的發展要以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修復,這樣的代價不可謂不沉重。避免“指標政績觀”帶來的惡果,就要從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入手,不以GDP論英雄,運好“幹部考核”這根指揮棒,對一個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正確評價。
衛星式“衛星式”政績觀。追求此類政績觀的幹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一味追求“大幹快上”。今天大規劃,明天新思路,一把火接一把火地放,對當地實際情況不調查、不研究,有礦挖礦,有山採石,有林砍樹,有水挖沙,吃子孫飯,斷子孫路,恨不得一口把天吞下去。這種政績觀,只重當前、不重長遠,把發展的“好”和“快”對立起來,實在是危害不淺。
臉面式“臉面式”政績觀。追求此類政績觀的幹部,以“胭脂要擦在臉上”為原則,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今天建公園,明天建商場,後天修高標準外環路,哪裡引人注目,就在哪裡開刀,至於民生問題,只要不在表面上,就懶得過問。比如偏遠地區民眾生活,比如困難人群救助等等,動輒曰“事關形象”、“改變面貌”,動輒曰要分清“輕重緩急”,敦不知民眾才是天,民眾的事才是要事、急事,民眾的口碑才是衡量領導幹部政績的第一標準。
喇叭式“喇叭式”政績觀。有些領導幹部對“名”和“利”十分看重, “不怕民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善於“包裝”自己的政績,追求廣播有聲音、電視有圖像、報刊有文字,哪怕有一丁點成績,就大宣傳大造勢,狂吹“喇叭”,生怕上級聽不到,卻獨獨忘記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為官之責。這種“耍花腔”的政績,偏偏有的上級喜歡,造成了“會幹的”不如“會吹的”,讓老實人吃了虧、流了淚,喇叭政績,流毒甚深。
概念式“概念式”政績觀。有的領導幹部一味求新,專門精於概念炒作,今天這個“城”,明天那個“灣”,號稱“提升品位”,變來變去卻無實質性進展。持這種政績觀的幹部,實際上是把“無過便是功”奉為法則,玩“概念”,不動真格,不願承擔風險,不願付出辛苦,不把工作落實到實際中去,而是“落實”到紙上、“落實”到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