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成本有兩層意思,制度變遷主體的政治風險和制度變遷所造成的社會政治風險,這種成本必須內部化。因為成本內部化是與改革收益內部化相對應的,作為誘導性制度變遷的主體,其改革是為了追求潛在的利潤,當然其政治成本應內部化。作為強制性制度變遷的主體,只要制度安排成功就可獲得最大的租金,還可獲得支持和巨大的政績,甚至職位的提升,因此其改革成本理應由改革主體自行承擔。
簡介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業面臨著與會計數據明顯正相關的嚴格管制和監控,一旦財務成果高於或低於一定的界限,企業就會招致嚴厲的政策限制,從而影響正常的生產經營。內容
企業面臨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調整當期報告盈餘。特別是戰略性產業、特大型企業、壟斷性公司,其報告盈餘較高時,會引起媒介或消費者的注意,政府迫於壓力,往往會對其開徵新稅,進行管理或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為了避免發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會採用那些將其利潤遞延至未來的會計政策,設法降低報告盈餘,以非暴利的形象出現在社會公眾面前。而與此相反,一些國有企業為達到矇騙上級主管和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往往會調增利潤,以避免企業及管理層受到的政策管制和行政處罰。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共同激發了企業在財務報告中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
政治成本與會計政策的關係
會計政策的制訂過程實質上是一種由多方利益集團參與的政治活動,需要以“充分程式”來體現其政策制訂過程的決策民主性,政治活動就要產生政治成本,主要包括尋租成本、稅費管制成本和社會契約成本等。政治活動對企業管理當局選擇會計政策的影響也是實證會計研究的內容之一,因為政治活動是一種為轉移財富而進行的競爭,政治家和政府官員作為一個利益集團,自利性決定了其參與政治活動的動機是為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們會通過制訂包括會計準則在內的各種管制性的規章,將社會資源的控制權轉移到政府手中
政治成本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尋租成本。公共選擇理論認為,現代社會中的尋租行為主要是尋租者從政府手中尋求某種特權如對現有政策的干預或變通,以此來獲得較高的利潤。
(2)規模效應與政治敏感性。根據實證會計研究中的企業規模假設,大企業的政治敏感性和所承受的財富轉移額(即政治成本,如稅收支出等)均大於小企業,可得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規模越大,其管理當局就越有可能選擇那些能夠將當期會計收益遞延到下期的會計政策,亦即政治成本的存在會使大企業選擇降低收益的會計政策。
(3)稅負和收費管制。企業會計政策對稅收的影響,一是表現為對資產計價的選擇上,二是表現在對損益的期間確定及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對損益的調整上,在這兩方面企業都會選擇稅負最小化的會計政策。
(4)社會契約成本。會計準則作為規範企業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活動的制度安排,是社會相關利益集團就會計處理程式與方法達成的一組公共契約,是參與者各方反覆博弈後達成“一致意見”的結果,是一種特殊的公共產品。企業會計政策作為一組社會公共契約,其制訂和實施必定要產生交易成本即存在社會契約成本,如何節約契約成本,增進全社會的福利是與會計準則有關的一個政治成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