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幾千年的行政區劃一直未曾劃定精確的界線。直到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加強法制化建設,逐步對全國範圍內各級行政區進行勘界。本書主要是從政治地理的角度,以民國時期為背景,以省級行政區域界線為基礎,復原民國時期安徽省界變動的過程,歸納變動的類型,探究在省界變動中政治過程對地理區域的影響。明確的邊界是行政區劃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中國幾千年的行政區劃史中,同一層級的行政區域之間逐漸從模糊的區分過渡到相對明確的界限,但卻未曾劃定精確的界線。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加強法制化建設,制定並頒布了《省市縣勘界條例》,逐步對全國範圍內各級行政區進行勘界。
本書將安徽省界變遷歸納為四種類型,第一類為整縣改隸,展現了縣級政區變動過程中自然、行政、文化、經濟等各類因素所起的作用。第二類為模糊界限向精確界線的轉變過程,這其中包括兩種形式,其一為兩省之間共有的湖泊如何劃分界線;其二為兩省之間以山為界,如何進行具體的界線劃分。第三類為兩省之間劃出一定的相鄰地域所設定的新縣,應該歸屬哪一省以及依省界而設的新縣對省界區域政治控制的影響。第四類為整理長江沿岸的插花飛地,對以長江為省界的沿江提防建設及管理所帶來的利弊。
作者簡介
徐建平,男,1979年生,浙江海鹽人,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歷史地理,尤為關注近代政治地理學,兼及近代城市地理。
圖書目錄
序
摘要
前言
一、問題的提出
1.選題緣由及思路
2.學術史回顧
二、民國時期勘界興起的背景及相關法令
1.政區邊界劃定的兩個基本原則
2.時代背景及勘界法令
三、本文的材料與結構
1.資料評述
2.章節安排
第一章 縣級政區隸屬關係調整過程中的背景因素——以婺源、英山政區隸屬關係變動為例
第一節 婺源改隸江西
一、概述
二、隸贛:戰區的需要
三、背景:自然區域的歸屬
四、回皖(上):文化區之趨向
1.回皖運動
2.文化:傳統的精神寄託與現實的利益衝突
五、回皖(下):經濟區之實際
六、結果:多種區域類型的互動作用
第二節 英山改隸湖北
一、“吳楚咽喉”——英山縣之自然區域
二、行政區——英山設縣及其隸屬關係
三、軍事需求——行政區與自然區的統一
四、文化區與經濟區——英山改隸未受阻力的背景
第三節 小結
第二章 湖灘開發與省界的成型——從界限到界線(上)
第一節 皖南湖灘與省界成型——以丹陽湖為例
一、丹陽湖概況
二、與水爭地:丹陽湖圍墾糾紛之由來
1.民國以前之丹陽湖劃界糾紛
2.湖產的爭奪與水利之間的矛盾
三、與民爭利:民國時期丹陽湖墾務與省界糾紛(上)
1.背景
2.緣起
3.第一次會勘
4.第二次會勘
5.第三次會勘
6.行政院之最後裁定
7.豎立界碑,繪製界圖
8.仲裁背後的隱患
四、與民爭利:民國時期丹陽湖墾務與省界糾紛(下)
1.寶豐墾務公司的一紙訴狀
2.小花灘血案——丹陽湖大灘開發引起的糾紛
3.劃界是否有必要
五、結果與現狀
第二節 皖北湖灘與省界成型——以青冢湖為例
一、背景
1.青冢湖糾紛的時空背景
2.青冢湖周邊政區變遷
二、民國時期青冢湖省界糾紛
1.緣起和初次劃界
2.隱患和糾紛
3.屬人主義的劃界原則——江蘇省
4.屬地主義的劃界原則——安徽省
5.結局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山區開發與省界成型——從界限到界線(下)
第一節 省界地區的插花地整理——以荊州、上塘為例
一、背景
二、區域歸屬糾紛的產生
三、荊州復界運動與邊界的第一次調整
四、不合作與無政府
五、荊州回昌運動
六、尾聲
第二節 省界地區的微觀利益之爭一以休寧、開化界爭為例
一、史籍記載中休寧、開化之邊界
二、糾紛的起因和雙方的述求
三、內政部的處理以及皖浙兩省的應對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省界內外——跨省界與依省界設縣及其相關問題
第一節 跨省界設縣及其歸屬——以立煌縣為例
一、設縣背景
二、設立新縣
三、歸屬問題
第二節 以省界為縣界——新設縣與老省界
一、嘉山設縣
1.設治緣由
2.設治經過
二、岳西設縣
1.設縣緣由及經過
2.縣境之區域形勢
三、臨泉設縣
1.設治緣由及經過
2.設縣之後邊界之調整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權利與義務:鄂皖贛三省邊界調整與江堤維護
一、鄂皖贛三省沿江邊界形勢及問題
1.鄂贛兩省邊界犬牙交錯的成因及問題
2.皖贛兩省邊界的參差情形
3.鄂皖兩省邊界糾紛地點及原因
二、鄂皖贛三省省界調整前有關江堤之維護職責
1.江堤之組成及其受益範圍
2.三省關於江堤維護之責任分配
3.問題的根源
三、以江為界方案的提出及其劃定
1.1930年代初期的大水災
2.三省邊界調整方案的提出及劃分經過
四、結論
結語
附錄一
附錄二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