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然而這種稀缺資源卻是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所必需的、起加速器作用的資源,它可以節約經濟過程中的交易成本、促進市場化進程;可以增強政府合法性基礎、推動法治國家的建設;能夠有效增進社會福利、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因此政府信用對於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全能政府由於其政府信用職責範圍的無限性和信用實現能力的有限性之間的內在矛盾,因而無法有效實現政府信用承諾;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責任政府必須嚴格限定政府信用的職責範圍,提高信用實現的能力,以有效地維護和提升政府信用。
政府信用是社會公眾對一個政府守約重諾的意願、能力和行為的評價,是在政治委託一代理關係中產生的代理人信用,反映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作為社會稀缺資源,政府信用的稀缺有著內在的根深蒂固的原因,最主要是由於委託一代理關係本身以及代理人和委託人各自存在的風險所造成的,對此稀缺性無法完全克服。
任何一個社會和政府都必須重視政府信用建設,為此就需要加強政府信用管理,在體制建設上需要轉變政府職能,建設現代服務型政府,建立和完善監督約束機制、政府信用激勵機制加強對政府官員的道德教育尤其是信用道德教育;由於政府信用與公眾對政府的動機和行為的了解程度密切相關,所以必須加快政府信息的公開化進程,促進雙方之間的了解以有效增進公眾對政府的信任。
對於當代中國的政府信用建設而言,除了強化政府信用的一般管理外,還需要注意中國的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揚棄中國傳統的政府觀念尤其是對於政府和公眾關係的傳統觀念;注意借鑑西方已開發國家和一些開發中國家政府信用建設的經驗;特別是要加大對腐敗這個政府信用的大敵的治理力度;建設中國現代政府公務員隊伍時,在借鑑已開發國家後官僚制建設經驗的同時,首要的任務還有儘快完善與工業化相適應的官僚體制建設。
編輯推薦
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即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我國恐怕是最要害的信用問題,這個問題不僅關涉整個社會的信用水準,而且關涉政治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問題:政治合法性。
目錄
序
內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信用與政府信用:問題的緣起
一、“信用”的含義
(一)信用含義探源
(二)信用含義辨析
(三)與信用相近的幾個概念
二、政府信用的厘定
(一)政府與信用的關係
(二)政府信用的定義及類型
三、政府信用的特點
(一)信用主體的特殊性
(二)政府信用的不對稱性
(三)政府信用影響的廣泛性
四、政府信用問題提出的原由
(一)實踐中政府信用的缺乏
(二)政府信用的重要意義
第二章政府信用:社會稀缺資源
一、政府信用缺失——世界性的難題
(一)政府信用缺失困擾各國政府
(二)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現
二、政府信用風險的內在機理
(一)信用的發生機理
(二)政府信用風險:政治委託一代理關係中的信用風險
三、政府信用風險的博弈論解讀
(一)從博弈論看利益與公共權力
(二)政府信用的博弈模型
第三章政府信用的效應:社會發展的加速器
一、政府信用的經濟效應
(一)市場經濟體制的兩大支柱
(二)政府信用與交易成本
(三)政府信用與市場化進程
二、政府信用的政治效應
(一)政府信用是政治合法性的根基
(二)政府信用與法治國家
三、政府信用的社會效應
(一)政府信用與社會福利
(二)政府信用與和諧社會的建立
第四章政府信用的變遷:從全能政府到責任政府
一、全能政府的信用困境
(一)全能政府及其基礎
(二)全能政府信用職責和信用能力的嚴重失衡
二、市場經濟體制的責任政府取向
(一)市場經濟體制與政府職能的變遷
(二)責任政府的價值取向
三、責任政府與政府信用
(一)責任政府
(二)責任政府的要義:信用政府
(三)責任政府的信用實現機制
第五章政府信用的管理:體制與道德
一、政府信用的結構分析
(一)體制化的政府信用
(二)人格化的政府信用
二、政府信用的體制化管理:體製革新
(一)體製革新
(二)建立政府信用監督約束機制
(三)政府官員信用激勵機制
三、政府信用的人格化管理:道德教化
(一)法治抑或德治
(二)強化政府官員的信用道德
四、政府信用與信息公開化
(一)資訊時代對政府信用的挑戰
(二)政府信息公開化是信用政府的必然選擇
第六章當代中國信用政府之路
一、傳統政府觀念分析
(一)中國社會傳統的政府觀念
(二)中國傳統政府觀念之成因
(三)中國傳統政府觀念之影響
二、國外政府信用建設的經驗
(一)西方國家政府信用建設的經驗
(二)開發中國家的經驗
(三)腐敗——政府信用的大敵
三、理性官僚制還是後官僚制
(一)理性官僚制與後官僚制
(二)中國官僚制度的缺陷
(三)首要的是儘快完善理性官僚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