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

當陶瓷、玉器、書畫、錢幣、紅木家具等紛紛流入收藏家、企業家等有閒、有錢人的囊中,一種與家族關聯、伴隨成長的並不遙遠的“記憶收藏”開始在普通百姓間悄然興起。
網友“天天都必須向上”在天涯論壇重慶版發帖稱,自己最喜歡收藏的就是以前用過的“舊東西”,“藏品”包括了小時候父母給自己買的筆記本、書籍,還有自己出生時家裡購買的電視機、電冰櫃、縫紉機等。他還保存著一個帶花的搪瓷臉盆,一張繡著“上海”字樣的花枕巾和一個木質的三角盆子架。帖子發出後,立即引來很多網友共鳴,大家爭相在網帖里曬出了自己的“收藏記憶”。
據調查發現,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生活用品、八十年代思想讀本、九十年代的家用電器等,都被普通居民列入收藏之愛,成為不少家庭新的生活方式。
收藏
收藏用過的舊東西
收藏1:百冊爸爸年輕時買的老書
發帖網友“天天都必須向上”,他今年24歲,喜歡收藏‘精神讀本’。在他家的陽台上一側雜物櫃的乳白色櫃門,裡面整整齊齊地擺著3排近百冊老書,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有《安娜·卡列尼娜》、《紅岩》等多部著名作品。他稱,每當自己看到這些書,都會浮現起小時候父母陪著自己一起看書的那段甜蜜的往事。
收藏2:老家電一樣也不扔
“這些電器的年紀跟我一樣大,雖然很舊了,但我都捨不得丟掉。”網友“結草藜”將他所收藏的電器都拿出來展現在記者面前。“這台電視是1986年購買的,是台帶天線的彩色電視機,在當時可時髦了。”他表示,後來家裡經濟條件開始好了,便先後購買冰櫃、洗衣機等家電。
目的
“收藏記憶”尋找精神寄託

社會心理學專家譚剛強表示,由於當今社會發展更加現代化、多元化,很多年輕人在精神上容易迷失,從而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精神寄託。同時,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家庭里都會出現書籍、電器等事物,對它們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於是“收藏記憶”便開始被一些年輕人所接受。
“這種行為表面上看似消極,但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譚剛強同時表示,年輕人通過這些自己曾經用過的物品,可以感受到很多曾經的純真與理想,讓自己尋求到一種精神、生活上的支撐。
樂趣
漸成生活樂趣
“這是1970年我在德州教數學用的課本、這是學生們的作業……看,作業本上總是粘滿紅墨水,是因為那個年代老師們都用‘蘸筆’,現在早已改用自動筆了。”64歲的退休教師郭大媽順手拿起一支“蘸筆”,在墨水瓶里快速蘸一下,筆尖便沾滿墨水,在紙上畫一會兒,筆尖就幹了。課本、作業本、“蘸筆”……這些承載著郭大媽個人工作生活經歷的碎片,成為她和家人的最初藏品。
郭大媽表示,2010年4月份,在整理落滿灰塵的書架時,發現幾乎每一件東西都寄託了自己的一段記憶。東西雖舊,但捨不得丟,就與老伴、兒子、女兒、兒媳、女婿一起收集,搞起了家庭收藏。在郭大媽家裡,上世紀七十年代教師最常用的書本、臉盆架、毛巾、書包、書本夾、小書桌、三角凳、單人床等用品有700多件,150多平方米的四居室被擠得滿滿當當。“有人收藏為升值,我收藏為樂趣。”郭大媽說,閒來無事,和家人把玩藏品,能喚醒沉睡的記憶,給生活增添不少樂趣。
與郭大媽一樣,已屆不惑之年的趙先生開始收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本土湧現出的思想讀本,諸如《恥辱者手記》、《觀察者說》、《膝蓋下的思想》、《精神檔案》等等,都在他的收藏之列。“現在看來,這些作品的思想顯得稚嫩、粗淺,且作者於傑、摩羅、申維等人的表達方式也有‘豁邊’,但他們善於思考、敢于思考,勇於表達的境界,無疑是那個時代文化思考者的群體映照,值得記憶。”趙先生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化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他的成長,作為那個時代的親歷者,他現在的業餘時間全部用於跑舊書攤、翻舊書庫,不足1年間,藏品已經堆滿了他那間闊大的屋子。
與陶瓷、玉器、銅器、書畫、石器、舊家具、錢幣、紅木家具、古董等大玩家的收藏不同,百姓收藏多由工作經歷、生活環境、家庭積澱引發開去,起初與興趣愛好有關,並非為升值賺錢。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0年12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