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則存

操則存

操則存,舍則亡 孟子曰:“牛山⑴之木 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⑵也,斧斤伐之, 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⑶,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⑷之生焉, 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5)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 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6)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7) 之所為,有梏亡之矣(8)。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9)惟心之謂與?” 作品注釋

操則存,舍則亡

《操則存,舍則亡》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把握住就存在,放棄就失去。

作品原文

操則存,舍則亡

孟子曰:“牛山⑴之木 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⑵也,斧斤伐之, 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⑶,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⑷之生焉, 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5)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 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6)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7) 之所為,有梏亡之矣(8)。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9)惟心之謂與?”

作品注釋

⑴牛山:齊國首都臨淄郊外的山。

⑵郊:此處作動詞用,在……郊. 大國:即大都市,指臨淄。

⑶息:生長。

⑷萌櫱(nie):新枝嫩芽。

(5)濯濯(Zhuo):沒有草木,光禿禿的樣子。

(6)平旦:黎明,天剛亮 時.

(7)旦晝:第一天。

(8)有:同“又”。梏(gu):拘禁,束縛。梏 亡指因受束縛而消亡。

(9)鄉:鄉里,“居”的意思。

作品譯文

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是很茂盛的,但是由於它在大都的郊外,經常遭到人們用斧子去砍伐,還有夠保持茂盛嗎?當然,山上的樹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長,雨水露珠也在滋潤著,並非沒有清枝嫩芽長出來,但隨即又有人趕著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這樣光禿禿的了。人們看見它光禿禿的,便以為牛山從來也不曾有 過高大的樹木,這難道是這山的本性嗎?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難道沒仁義之心嗎?他們的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頭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還可以保持茂盛嗎?他們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剛亮時的清明之氣,這些在他心裡所產生出來的好惡與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點點,可到了第二天,他們的所作所為,又把它們窒息而消亡了。反覆窒息的結果,便使他們夜晚的息養氣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養之氣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獸差不多了。人們見到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和禽獸差不多,還以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過天生的資質。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嗎?所以,假如得到滋養,沒有什麼東西不生長;假如失去滋養,沒有什麼東西不消亡。孔子說過:‘把握住就存在,放棄就失去;進出沒有一定的時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作品讀解

還是說性本善,只不過側重於後天的滋養保持一方面罷了。

人性雖然本來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養,而是放任良心失去, 那就會像用斧頭天天去砍伐樹木一樣,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會被砍成光禿禿的。而一旦良心失去,心靈失去把持,還會以為原本就不存在。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心靈的故鄉在哪裡呢?

現代人惶惑不安,不就正在到處尋找精神的家園、靈魂的故鄉嗎?

問聖人,聖人也只是回答“操則存,舍則亡”,至於它什麼時候出入,故鄉在哪裡,聖人也“莫知其鄉。”

實際上,按照孟子翻來覆去的闡述,精神的家園或故鄉根本就無它處可尋,而就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就在我們自己的本性之 中。

所以,關鍵是自我把持,自我滋養,加以發揚光大,而不要到身外去尋求。

一句話——

“還是回家種自己的園地要緊!” 伏爾泰筆下的老實人如是說。

作品出處

《操則存,舍則亡》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