撻粿

撻粿

撻粿是徽州地區最為古老的傳統麵食之一,早在唐代,徽州人遠行就會帶上撻粿作為乾糧,至明清時期,撻粿更是成為徽州人必備的食品,無論是外出經商、求學、上山下田甚至是平日裡的早餐,都是徽州人的首選。

基本信息

食品用料

撻粿大多用小麥粉、也有用米粉、玉米粉;各種菜蔬均可為餡,比較常見的有香椿、竹筍、豇豆、豆黃、槐樹花、馬齒莧、蘿蔔絲、韭菜雞蛋、鹹菜等。

製作方法

製作撻粿 製作撻粿

撻粿大多用小麥粉、也有用米粉、玉米粉;各種菜蔬均可為餡,比較常見的有香椿、竹筍、豇豆、豆黃、槐樹花、馬齒莧等。

用擀麵杖把麵團揉成麵皮,直徑約兩個手掌的圓。把要吃的餡放在中間,在捏住麵皮一角轉圈打褶包成一個圓團,用手一按就是撻粿。再放入油鍋中煎,兩面泛黃時即可食用。

已烤熟的撻粿,冷卻後,想要再吃,可以烘烤即可。

具體方法:

新鮮香椿芽用鹽醃製乾,大概需要晾曬2-3

天。也可以更換成新鮮的白蘿蔔絲或者雪裡紅等醃製都可以。 紅燒肉切小肉丁和香椿小段混合攪拌,因為紅燒肉和香椿都已經有鹽分了,可以不再放鹽,加少許香蔥沫。

富強粉涼水和面,面和的軟一些入餡料按壓成餅。

入油鍋正反兩面交替中國烤制,注意一邊烤一邊輕輕按壓受熱更均勻。 績溪人民用柴火鍋就不加油,超小火慢慢撻,到裡面的肉油滋出來更香,有條件有耐心的可以嘗試。

兩面深金黃色出鍋。

嫩的流油,可以咬上一大口了。

1.

新鮮香椿芽用鹽醃製乾,大概需要晾曬2-3

2.

天。也可以更換成新鮮的白蘿蔔絲或者雪裡紅等醃製都可以。 紅燒肉切小肉丁和香椿小段混合攪拌,因為紅燒肉和香椿都已經有鹽分了,可以不再放鹽,加少許香蔥沫。

3.

富強粉涼水和面,面和的軟一些入餡料按壓成餅。

4.

入油鍋正反兩面交替中國烤制,注意一邊烤一邊輕輕按壓受熱更均勻。 績溪人民用柴火鍋就不加油,超小火慢慢撻,到裡面的肉油滋出來更香,有條件有耐心的可以嘗試。

5.

兩面深金黃色出鍋。

6.

嫩的流油,可以咬上一大口了。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食品特點

撻粿味道隨餡而來,各種口味都有,香椿、豆黃、槐花香氣撲鼻;豇豆、韭菜、蘿蔔口味豐滿,刻根據個人口味調配鹹淡,老少皆宜。

營養價值

撻粿非油煎食品,是將上等豬油、菜油、麻油等混入餡中,放置鍋中油煎,避免了油的重複使用,較煎烤食品更為健康,各種餡料各有各的營養價值。

招財粿(香椿粿)

香椿是中國傳統食品之一,早在漢朝,就食用香椿的記載,曾與荔枝一起作為兩大貢品,深受皇上及宮廷貴人的喜愛。蘇軾《春菜》盛讚道:“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牙寒更茁”。

徽州人的最為鍾愛香椿粿,香椿是最早發芽的喬木,徽州人取其“早發”之意,將香椿粿美名為“招財粿”,丈夫外出經商時,妻子總會為他做好9個香椿粿當做路上的乾糧,希望丈夫早日發財,寓意“九(就)要早發”。

香椿又稱白椿、香椿芽,屬楝科,含鈣、磷、鉀、鈉等成分。有補虛壯陽固精、補腎養發生髮、消炎止血止痛、行氣理血健胃、滋陰潤燥,潤膚健美等功效。

相思粿(槐花粿)

槐樹是中國人最早種植的植物之一,其樹冠巨大,人們喜歡在槐樹蔭下乘涼,槐樹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周禮.秋官》記載: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見天子時,站在槐樹下面。

在江南一帶,槐樹還是愛情的象徵,黃梅戲經典曲目《天仙配》中,就有老槐樹開口說話,為董永和七仙女做媒的故事,槐樹蔭下更是青年人幽會的好地方。因此在古徽州,女人們用槐樹花為餡做成粿,送給男人們用以表達心中的愛意和相思,槐花粿即被稱為“相思粿”。槐花性涼味苦,有清熱涼血、清肝瀉火、止血的作用。它含蘆丁、槲皮素、槐二醇、維生素A等物質。蘆丁能改善毛細血管的功能,保持毛細血管正常的抵抗力,防止因毛細血管脆性過大,滲透性過高引起的出血、高血壓、糖尿病,服之可預防出血。

狀元粿(梅乾菜)

芝麻是我國四大食用油料作物的佼佼者。芝麻產品具較高的套用價值。它的種子含油量高達61%。我國自古就有許多用芝麻和芝麻油製作的名特食品和美味佳肴,一直著稱於世。芝麻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還有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E、卵磷脂、鈣、鐵、鎂等營養成分;芝麻中的亞油酸有調節膽固醇的作用;“八谷之中,唯此為良”。 芝麻可提供人體所需的維他命E、B1、鈣質,特別是它的“亞麻仁油酸”成份,可去除附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芝麻還有“美腿營養素”之稱。芝麻粿是將芝麻磨成粉,加上白糖作餡加以製作,這種粿香甜可口,吃過後唇齒留香。因有芝麻開花節節高之意,故而徽州女人將此粿做出來後先給未成年的兒童品嘗。希望他們在學業、事業上都如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

祈福粿(鮮筍鹹菜餡)

齊雲山是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乾隆皇帝稱讚為“天下無雙勝景,江南第一名山”。齊雲山與武當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當”之美稱。唐代元和年間,道教傳入齊雲山,宋、元兩朝,基業初奠。明代嘉靖和萬曆間,江西龍虎山嗣天師正一派張真人祖師三代奉旨駐留齊雲山,建醮祈禱、完善道規、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漸漸成為江南道教活動中心。自明清以來,齊雲山的香火更達鼎盛,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的善男信女們都上齊雲祈福求子。據史料記載:舊時齊雲山日進香者已逾3000之眾。而上齊雲山的徽州香客一路上為節省費用,都帶上自製的撻粿,這種撻粿大多用鮮筍鹹菜作餡,富裕一點的人家還加上火腿丁,味道更是鮮美香閨,後來,這種粿在香客之間流傳,一直傳到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因為是為了上齊雲山求神祈福時備用的,故而取名為祈福粿.

相關典故

據傳:紅頂商人胡雪岩,在14歲成親之後,根據徽州傳統,到杭州學習經商、臨行前,其妻為他擀制了十幾個撻粿,有香椿餡、雪裡蕻餡、豆黃餡等、還有一包自製的豆豉作為路上的乾糧。少年胡雪岩沿著新安江溯流而下,到了杭州一家錢莊做學徒,一進門,就看見了老闆的僅5歲的少東家,胡雪岩靈機一動,忙招呼少東家:少爺、我這裡有好吃的,你看!說著就將還沒全部吃完的兩個撻粿和一點豆豉遞給少東家吃。錢莊的少爺珍饈海味吃慣了,還真沒有吃過這種山里食品,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同時也喜歡上了這位山里來的少年,由於這種關係,胡雪岩得到了東家的賞識,別的夥計十年才能出徒滿師,而胡雪岩僅僅三年就升為錢莊“跑街”(相當於行銷部經理),從此一步步走上了輝煌的事業巔峰。胡雪岩發跡後,沒有忘記這位做的一手好粿的原配夫人,始終最為尊重她。

徽州的大學者胡適在北京大學任教時,常有徽州老鄉去他家作客,胡適夫人江冬秀常做徽州撻粿招待客人,人們都說冬秀的撻粿做得地道,吃了她做的撻粿一股思鄉之情悠然而生,從此,“秀嫂撻粿”譽滿京城。胡適對撻粿還有獨特的看法,他認為,徽州故地地少貧瘠,正是一代又一代徽商背著撻粿走四方創業,才有今日的徽州,是“大徽州喔”養活了“小徽州”,撻粿最能代表徽商的徽駱駝精神。

撻粿因使用場合不同而各有俗名。這中作日常食品用統稱“撻粿”,上山下田勞作所帶的稱“冷飯果”,徽商出門做生意帶的又稱“盤纏果”,徽商出門前留下的稱“記家果”。

撻粿還隨著徽菜廚師的足跡傳遍大江南北。清、民時期,績溪人在上海開了徽菜館170多家,在全國八大菜系中,最先將徽菜打入上海市場,並在十里洋場獨占鰲頭,獨領風騷近百年。徽館經營以徽面徽菜為主,也經營麵食小點,撻粿便是其中一種。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地處上海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大世界附近的著名徽菜館大中樓的經理邵亦群是經營徽館的行家,他潛心研究食客求鮮求新的消費心理,在主營湯麵、菜餚的同時,又聘了幾位徽商婦女經營撻粿,還特地請來當時的上海《新聞報》著名專欄作家余空我為撻粿采寫報導,大造輿論。果然,績溪撻粿剛上市,就備受顧客的青睞,居然還驚動了堂堂的京劇名旦梅蘭芳。他慕名而至大中樓品嘗撻粿,並為該店題寫了“徽州撻粿,古風古味,名不虛傳”的贊語。大中樓也因此生意興隆,聲譽鵲起。

直到現在,徽州家家戶戶還有做撻粿的習慣,民間更是有“腳踏一爐火、手捧一撻粿,除了皇帝就是我!”之說,足見撻粿在徽州人飲食中的地位,而且結了婚的小媳婦、大嫂之間更是有著互相攀比的習俗,誰家的粿做的最好吃、誰家的日子就會越紅火,就會越來越興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