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實現通電、通路、通水,無路燈,全村有53戶開通自來水,有53戶通電,有29戶擁有電視機,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3戶,其中有擁有行動電話的農13戶。該村到鄉的道路為柏油路,進村的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截止2009年底,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4公里,距離最近的農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拖拉機1輛,有機車9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3戶。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5萬元,占總收入的63.22%;畜牧業收入27萬元,占總收入的31.03%;第二、三產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3.45%。工資性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2.30%,農民人均純收入267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人,在雲南省內務工3人,在雲南省外務工5人。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大田壩國小,中學生就讀於舊城中學,截止2009年底,該村距離村國小2公里,距離鄉中學5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人,其中小學生15人,中學生3人。人口衛生
截止2009年底,該村有農戶53戶,共有鄉村人口220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100人,其中農業人口220人,勞動力人口97人。其中漢族人族188人,其他民族32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全作醫療205人,參合率達93.18%,享受底保2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距離村衛生室2公里,距離鄉衛生院4公里。村務公開
2009年底,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64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97個(勞均1個)。基層組織
截止2009年底,該村有中共黨員1人,團員1人。有中共黨員1人,團員1人。發展重點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該村無水田,需解決破改梯工程;建立一個集體垃圾場;進村道路彈石硬化。發展思路和重點:1、最佳化產業布局,提高甘蔗單產;2、加大畜牧業發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