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子兵法

揭子兵法

揭子兵法,原名《揭子兵經》、《兵經百篇》和《兵經百言》,是明末江西籍軍事家、數學家、天文學家揭暄的力作。他是英才輩出的揭氏一脈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揭子兵法》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兵學著作,將軍事上各方面的問題概括歸納為一百個字目,按目闡述要旨,並附自注和評語,全書分智、法、術三卷,內容豐富、立論平實、結構嚴謹、精見迭出,極富辯證思維和哲理,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與《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同為兵書之瑰寶。該書不僅對軍事研究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都具有一定借鑑作用。

基本信息

由來

300多年前,江西廣昌一位飽讀詩書的先賢揭暄在經歷了明室覆亡後,毅然奮起發動抗清鬥爭,後見國事匡復無望,他便隱居起來致力於科技、軍事的研究和著述。經過數十年的嘔心瀝血,揭暄結合自己的經驗寫下了影響中國軍事思想史的《兵經百篇》,被後人稱為《揭子兵法》。

《揭子兵經》又名《兵經》、《兵經百篇》,與孫子兵法同為兵書之瑰寶,是歷史上較為完整的一部兵法奇書。書中100個智慧謀略,體現了揭子博大的軍事思想、哲學思想、和諧思想。該書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哲學價值和科學價值,在中國軍事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發展了的孫子兵法。

作者揭暄(1613-1695)字子宣,號韋綸,一號緯紛,別名半齋。江西廣昌縣人。祖為郡庠生。父為邑廩生。揭暄自幼聰敏好學,一覽成誦。揭暄系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其軍事名著有《揭子兵經》和《揭子戰書》,其中《揭子兵經》分“智”、“法”、“術”三卷,亦稱《兵經百篇》、《兵鏡百篇》、《兵法百言》、《兵經百言》、《兵經百字》、《兵略》、《揭子兵書》、《兵法圓機》等,是清代的一部重要兵書。《璇璣遺述》是他耗費50年精力於康熙二十八年(1684)完成的一部天文力作,該書共十卷,不僅闡發了他在天文學方面的驚人創見,還體現了淵博的數學知識。其著述還有:《揭子性書》、《揭子昊書》、《揭子二懷篇》、《道書》、《射書》、《帝王紀年》、《揭方問答》、《周易得天解》、《星圖》、《星書》、《火書》、《輿地》、《水注》等,涉及天文、地理、歷史、哲學、數學各個領域。

要略

《揭子兵法》將軍事上各方面的問題概括歸納為一百個字,每字之下有一段論述,又大體按權謀、形勢、陰陽的分類標準,按內容屬性分為智、法、術三篇(有的版本“篇”作“部”)。

智篇主要講計謀方略,共收28字,即:先、機、勢、識、測、爭、讀、言、造、巧、謀、計、生、變、累、轉、活、疑、誤、左、拙、預、疊、周、謹、知、間、秘。

法篇主要講練兵用兵之法,共收44字,即:興、任、將、輯、材、能、鋒、結、馭、練、勵、勒、恤、較、銳、糧、行、移、住、趨、地、利、陣、肅、野、張、斂、順、發、拒、撼、戰、搏、分、更、延、速、牽、勾、委、鎮、勝、全、隱。術篇主要講天文、術數、偵察通信等用兵的輔助條件,共收28字,即:天、數、辟(一作閉)、妄、女、文、借、傳、對、蹙、眼(一作目)、聲、捱(一作持)、混、回、半、一、影、空、無、陰、靜、閒、忘、威、繇(一作由)、自、如(一作藏)。

思想

《揭子兵法》是一部理論性較強的兵書,繼承了古代優秀軍事思想,並結合了明末清初軍事實踐,用當時較為通俗的語言進行了闡述,對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它被稱為是對中國古典兵學的繼承和發展,有人說“讀完《兵經百篇》(即《揭子兵法》——記者注),中國其他的古代兵書就不用再讀了。”這部兵書涵蓋了古典兵學的內容,注入了當時最進步的思想。

在戰爭觀方面,《揭子兵法》對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進行了具體發揮,主張“於無爭止爭,以不戰弭戰,當未然而寢消之。”(《智篇·先》)“無功之功乃為至功。”(《智篇·爭》)此外,該書還在治軍方面提出以將制將,重視軍隊團結;揭暄還提出了“勝天下者用天下”的觀點,認為不管是本國,還是鄰國、敵國,凡可用之材,都要充分利用;重視愛護士兵,對愛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書特彆強調糧餉在戰爭中的作用,認為對糧餉必須做到取之不盡,運輸暢通,嚴密守護,節約使用。《揭子兵法》在軍事哲學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它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解釋古代的天文術數。所以,它反對觀天意,主張觀天象而用兵。對通過觀察自然界的現象來推測人、軍隊和國家的氣數命運持否定態度,它認為戰爭勝負與術數無關,是人決定“氣數”,而非“氣數”決定人。所以,它反對以占卜的結果決定軍事行動。

影響

《揭子兵法》思想內容豐富,語言簡練,是清代的一部重要兵書,具有很高的軍事學術價值,在清代後期有較大影響。《揭子兵法》初以抄本傳世,後被賀長齡、魏源收入《皇朝經世文編》,李鴻章 收入《兵法七種》刊行。光緒年間浙江學堂教員侯榮逐字釋義,並引戰例相參證,於光緒三十四年由齊國璜整理出版。民國年間又有多種鉛印本行世。人們正在逐步認識《揭子兵法》及其對中國軍事理論的重要性。

直到今天,中國軍事界對《揭子兵法》的研究和探討仍在繼續進行。2007年7月份,數十名高級將領和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充分肯定了揭子兵法在中國軍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張廷發將軍率先提出揭子兵法蘊含三個重要思想,即軍事思想、哲學思想與和諧思想。劉亞洲中將也強調,“揭子兵法在中國軍事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和諧是貫穿揭子兵法的重要思想。揭子兵法重視國家和睦軍隊團結,強調將帥要有惜兵愛兵之心,主張慎以行師和不戰而屈,倡導全民全軍和世界太平。”

漢英對照

2013年4月26日中國兵法走向世界邁出可喜一步。由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作序的《揭子兵法漢英對照》一書,2013年4月由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

該書是由空軍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副師職創作員揭曉大校歷時二年主編自費出版的,共53萬字。至此,《揭子兵法系列叢書》已經出版了7部,即《揭子兵法》、《揭子戰法》、《揭子兵略》、《揭子問天》、《揭子道性》、《揭子兵法研究文集》、《揭子兵法漢英對照》,共173萬字。

2013年是《揭子兵法》作者揭暄誕辰400周年,有關部門擬在北京舉行“紀念中國傑出的軍事家、哲學家、科學家揭暄誕辰400周年——《揭子兵法漢英對照》一書首發式暨向世界四大著名軍事院校贈書儀式”,旨在讓《揭子兵法》進一步走向世界,為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服務。

專家評論

北京市書協副主席丁嘉耕論揭子兵法與書法

在中國,《孫子兵法》可謂家喻戶曉,明末揭暄所著的《揭子兵法》相對有些陌生,但《揭子兵法》是我國軍事學領域一部不可多得的理論著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兵學秘籍,在軍事理論界有著很高的地位。他撰寫的《兵經》一書,將兵家韜略概括為一百個字,字字皆是制勝指南。難怪當時的學者吳炳讀了此書後拍案叫絕:“此異人異書也!”,《兵經》一書使揭子流芳千古。

著名軍旅書法家揭曉在軍事博物館舉辦以揭子兵法為題材的全國名家書法展,將書法與兵法水乳交融到一起,對人們認識、了解和弘揚《揭子兵法》將具有重要意義。

書法與兵法,一文一武,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軍事一度成為社會生活推進書法藝術的重大媒介,特別是由秦漢至唐代的草創和發展階段,影響更是深遠。諸葛亮在《心書—將誡》中說,用兵的要務,要“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古之兵法要求人們的智慧和氣質達到文武雙全,武中有文才是將才,書法及其理論一度成為文武的結合體。

一個優秀的書家,好比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用筆如用兵,布局如布陣,書法用筆優與劣、布局巧與拙和軍事上的用兵同樣事關成敗。

揭子在他的《兵經一》中的第一個字,就是:“先”。他說:“兵有先天、有先機、有先手、有先聲。說的都是用兵要以“先”奪人,以“先”制勝。書法也是講究一個“先”字,所謂:“意在筆先”。書法用筆意在筆先。謀篇布局也要構思在先。不能寫完了才恍然大悟。書法創作能否做到“先”事關成敗。

揭子在《兵經三》中強調“勢”。“故用兵務度勢”。“能力軍勢,善之以技,戰無不利。”揭子這裡說,一個將領如果能創造對自己有利的軍勢,同時善於運用謀略,那么戰爭沒有取得不了勝利的。其實書法中講的所謂“筆勢”,其實就是借用的軍事用語。古今書法家論書勢的著作頗豐,如:漢代崔瑗的《草書勢》、晉代王羲之 《筆勢論》、衛恆《四體書勢》、蔡邕《篆勢》、《九勢》都在論勢。蔡邕在《篆勢》中所論述的審美理想推崇書法的“勢欲凌雲”,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勢”是一種動態的感覺,他在《九勢》中專論“勢”的運作,上下之勢、左右之勢、點畫起止之勢、映帶之勢、疾澀之勢,都在闡明勢的運動。書體不同,“勢”也不同,運勢造型也不同,像揭子用兵一樣地“度勢”。清代書法理論家康有為就有一段論軍事之“勢”與書法之“勢”關係的精彩論述:“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論九勢,衛恆論書勢,羲之論筆勢。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家亦重撲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已操勝算。”他還說:“古之書論,猶古兵法也。古碑,猶古陣圖也。”這些經典論述都是在闡述一個優秀的書家和兵家一樣都不能不重視“勢”。我們從東晉王羲之父子的法帖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化靜態為動態的過程,處理每個字的結體,都是因勢利導,隨勢生髮,其豐富複雜多變的筆勢節奏,幾乎莫可名狀。

揭子在《兵經四》中論說戰爭中將領的“識”對戰勝敵人的作用不可抵估。他說:“一世之智,昭察無遺,後代之能,逆觀於前,識至此,綦渺也。” 意思是說,絕世聰明的將帥,能夠明察秋毫,沒有失誤,成為後世兵家學習的榜樣。有如此的洞察力,真是高深莫測。書家之“識”也是成就大家的必備條件。書家之識就是要在浩如煙海的名家碑帖中以高超的識見選帖,以高超的識見取法,以高超的識見熔百家於一爐,創作出既有嚴謹的傳統法度又有顯明時代風格和獨特書風的作品。一個書家如果離開了“識”,對古人法帖生吞活剝,眉毛鬍子一把抓,終將一事無成。

揭子在《兵經六》用“爭”字論兵:“站者,爭事也。兵爭交,將爭謀,將將爭機。”意思是戰爭,就是爭奪。軍隊在交戰中爭勝,將領在謀略上爭勝。書法謀篇布局時也講究一個“爭”字,古人在論書法時就有“柴夫爭道”之說,通過線條與線條內部之爭與讓、字與字上下之爭與讓、行與行左右之間的爭與讓,達到整幅書法的一脈相承、抑揚頓挫和和諧統一。

揭子在《兵經之十三》論述“生”在兵法的運用,這段論述很精彩,他說:“故善計者,因敵而生,因己而生,因古而生,因書而生,因天時、地利、事物而生,對法而生,反勘而生。陡設者,無也;象情者,有也,皆生也。” 意思是,卓越的計謀因敵情而產生,因己方的軍情而產生,根據古人的經驗而產生,根據兵書戰策而產生,根據天時、地利和具體的事物而產生,對照兵法而產生,通過對反常用兵的研究而產生。憑空構想的計謀沒有用,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戰略戰術才有效,這是“生”的原理的運用。書法家在謀篇布局時講究因字生形,因地制宜地謀篇布局與兵法不謀而合。一個書家要根據創作時性情去布局,因字而“生”,因情而“生”任情恣性,妙巧入神,通過“臨場表現”,通過字“生”情,情“生”字,情景合一,去表現動態之美,錯落之美,蘊蓄之美,這樣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而不應當按照預先構想的布局去臨場生搬硬套。

揭子在《兵經十四》中說的“變”既是兵法和秘籍,也是書法的通則。他說:“事幻於不定,亦幻於有定。以常行者而變之,復以常變者而變之,變乃無窮。可行則再,再即窮,以其擬變不變也。不可行則變,變即再,以其識變而復變也。萬雲一氣,千波一浪,是此也,非此也。”他是說,事情往往變幻不定,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對常規常法加以變化,然後對變化了的再加以變化,這樣變化著直到無窮。行得通就再行,再行又有行不通的時候,只要認識了變化的規律,就可以再變化了。萬朵雲彩都不過是由水蒸氣變化而成,千頃波濤都不過是由一種水浪推演而成,它們既是某個東西,又不是某個東西。書法變化是書家的常識。用筆的變化,結構的變化,章法的變化,方與圓的變化,曲與直的變化,輕與重的變化,遲與速的變化,巧與拙的變化,奇與正變化,虛與實的變化,可以說兵家離“變”無以論戰,書家離“變”無以成書。

這裡列舉的只是揭子兵法的片言隻語,僅憑本文淺表的述說難以闡明揭子兵法那深刻的軍事思想。發表於此,拋磚引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