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性波狀熱

接觸性波狀熱(Brncella erythema),又名接觸性布氏菌病(contact brucellosis)是一種急性紅斑樣損害性皮膚病。

概述

多見於獸醫或其正常布氏桿菌感染動物接觸的人,主要傳染源為病羊、病牛,其分泌物傳染性較強,飲用未消毒的病畜乳品可經口感染,人傳染給人的機會較少。患者在接觸感染布氏桿菌動物的分泌物以後幾小時內,在接觸部位發生瘙癢性紅斑點,丘疹或風團,幾天后可自行消退。較重者在48h內出現多數散在性毛囊性丘疹,並演變成水皰和膿皰,以後水皰或膿皰結痂,痂下方的組織壞死,經10~14天后痊癒,遺留微小瘢痕,非接觸部位也可出現繼發性多形性紅斑。若皮膚擦傷後感染布氏桿菌,尚可引起無痛性潰瘍。患者不伴發熱等全身症狀。

疾病名稱

接觸性波狀熱

英文名稱

brncella erythema

別名

contact brucellosis;布氏桿菌紅斑;接觸性布魯桿菌病;接觸性布氏菌病

分類

皮膚科 > 紅斑性皮膚病

ICD號

L54.8*

流行病學

全世界均有本病發生,國內主要見於牧區如內蒙東北和西北,以羊型為主,牛型散見於較大城市,豬型少見;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可能是緣於接觸病畜機會較多,主要傳染源為病羊、病牛,其分泌物傳染性較強,飲用未消毒的病畜乳品可經口感染,人傳染給人的機會較少。

病因

多見於獸醫或其正常布氏桿菌感染動物接觸的人,提示布氏桿菌為本病病因,布氏桿菌分羊型、牛型及豬型,是一類Gram陰性短桿菌,以本型最多見。但在患者皮損中未發現有布氏桿菌,故人們提出本病是對布氏桿菌抗原發生的超敏反應。

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很清楚,在患者皮損中未發現有布氏桿菌,有人提出本病是對布氏桿菌抗原發生的超敏反應。

接觸性波狀熱的臨床表現

患者在接觸感染布氏桿菌動物的分泌物以後幾小時內,在接觸部位發生瘙癢性紅斑點,丘疹或風團,幾天后可自行消退。較重者在48h內出現多數散在性毛囊性丘疹,並演變成水皰和膿皰,以後水皰或膿皰結痂,痂下方的組織壞死,經10~14天后痊癒,遺留微小瘢痕,非接觸部位也可出現繼發性多形性紅斑。若皮膚擦傷後感染布氏桿菌,尚可引起無痛性潰瘍。患者不伴發熱等全身症狀。

接觸性波狀熱的併發症

若皮膚擦傷後感染布氏桿菌,尚可引起無痛性潰瘍。

實驗室檢查

以布氏桿菌抗原做皮試,為強陽性。

診斷

根據易發病人群特點及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檢查可以診斷;實驗室檢查:以布氏桿菌抗原做皮試,為強陽性。

接觸性波狀熱的治療

1.避免接觸患病動物,避免搔抓,肥皂水洗及熱水燙洗,不使用刺激藥物。

2.內用藥以止癢,脫敏為主。可用抗組胺藥,維生素C,葡萄糖酸酸酸鈣,重症者可短期套用皮質類固醇激素。

3.中醫療法 原則為清熱、解毒,方用紅斑解毒湯加減。

4.局部療法 無滲液時,可用爐甘石洗洗劑,加用適量苯酚(石炭酸),樟腦,或薄荷腦止癢。紅腫、水皰、滲液不多時可外用氧化化鋅化鋅油,合併感染時可加用依沙吖啶(利凡諾)。

預後

經10~14天后痊癒,遺留微小瘢痕,非接觸部位也可出現繼發性多形性紅斑。

接觸性波狀熱的預防

1.及時處置病畜。

2.加強肉乳製品檢疫,居民應熟食肉乳製品。

3.長期接觸牲畜的有關人員應定期進行布氏菌苗預防接種。

相關藥品

組胺、維生素C、葡萄糖、葡萄糖酸鈣、爐甘石、爐甘石洗劑、苯酚、樟腦、薄荷腦、氧、氧化鋅、氧化鋅油、依沙吖啶

相關檢查

維生素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