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西夏文明

探尋西夏文明

《探尋西夏文明》,作者是吳峰雲,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描述的是西夏王朝,一個中國歷史上未有正史記載的朝代;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朝代;一個有自己文字和語言,充滿鮮明民族特色的朝代。

基本信息

導語


《探尋西夏文明》

西夏王朝,一個中國歷史上未有正史記載的朝代;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朝代;一個有自己文字和語言,充滿鮮明民族特色的朝代。西夏文明是中華文明史中的一支奇葩,以党項民族為主體由多民族共同創建的西夏文明是那樣富有活力,那樣神秘莫測。讓我們走進西夏人的世界,探尋一下西夏人的文明史。

前言

西夏是党項族建立的大夏國(或稱夏國)的別稱,是中國中古時期一個重要的王朝。它作為有宋一代中國的第三大勢力之一,不僅成就了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化,也對北宋、遼國(包括西遼)及南宋、金國的關係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起到制衡作用。欲了解中國中古時期的歷史,不可不關注西夏的歷史。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古到今發展成五十六個民族,統稱中華民族。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五千年來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更多,有的民族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一些消失的民族,在中國歷史舞台上曾經展示過威武、雄壯的場面,在中國的歷史畫卷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党項族就是有著自己豐富的歷史文化,且帶有神秘色彩的已消亡的民族之一。欲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不可不關注党項族及西夏的歷史。

在寧夏唯一建都的王朝是西夏,其都城興慶府(後改為中興府),即今天的銀川市。西夏從在靈州(今屬寧夏靈武)立府,到興慶府建都立國,歷經十二代帝王,前後二百多年,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對寧夏的影響至深至遠。“寧夏”這一地名啟用於元代,與夏國直接相關。因而,欲了解寧夏,不可不關注西夏的歷史。

距今七百多年的西夏,離我們似乎是那么遙遠和陌生。與西夏同時代的王朝相比,地處中原地區的宋朝,因其歷史文獻和文物的豐厚,似乎可以觸摸;同為少數民族王朝的遼、金兩國,也因有正史可據,而顯得具體生動。傳世至今的西夏的歷史文獻,就是比起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甚至兩千年前的漢朝,也顯露出記載粗疏和面目模糊。中國有後朝修前代歷史的傳統,在世界歷史文化中獨具風采。但元朝作為宋、遼、夏、金的後朝,卻僅修了《宋史》《遼史》《金史》,而未修夏國史,這就使很多西夏歷史資料未能通過正史保留下來。蒙古軍隊武力滅亡西夏時,對西夏文物典籍進行了大規模破壞,僅存的西夏資料也逐漸被湮沒在歷史塵埃之中,使西夏的歷史變得蒙嚨而神秘。

隨著近代大量西夏文文獻的發現和逐步解讀,隨著眾多西夏文物的出土和研究,西夏的歷史資料越來越豐富,研究西夏的著述越來越多,西夏的歷史面貌越來越清晰。與此同時,一門新興的學科——西夏學誕生了。然而,近代以來有關西夏歷史文化的書籍,大多篇幅較長,且多帶有很濃的書卷氣。不少關心西夏歷史文化的社會各界人士。切盼能有篇幅不大、通俗易曉地介紹西夏歷史文化的著作。吳峰雲和楊秀山同志的這部新作《探尋西夏文明》就是大家期望的這種著作。

峰雲同志從事西夏文物考古和西夏研究已有三十多年。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他就讀於西北大學時,就鍾情西夏考古。峰雲同志深知研究西夏考古,要懂得西夏文,因此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利用大學的暑假,專程自費到北京請教專家,學習西夏文字,收集歷史資料,其用心之良苦,實為難得。那時,我第一次和他相識。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就對著名的西夏文——漢文對照詞語集《番漢合時掌中珠》進行校勘,成績斐然。他在寧夏博物館長期從事西夏文物考古工作,參加了包括西夏帝陵發掘在內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實踐,有很多重要考古項目由他主持,他對寧夏的文物、考古和博物館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峰雲同志還和我有多次合作。一次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寧夏博物館發掘西夏陵園的108號陪葬墓,出土了若干西夏文、漢文碑文殘片。那時峰雲同志從寧夏攜來碑文拓片若干,交我譯釋,看能否確定墓主人和時代。當時我翻譯、揣摩,竟將部分殘碎碑文拼接起來,不僅確定了墓主人是官職為尚父、太師、尚書令、知樞密院事的梁國正王嵬名安惠,而且確定了他生活的時代和相關的事跡,寫成簡短文稿交峰雲同志。另一次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一起去安徽等地調查西夏後裔,在合肥、安慶一帶遍訪党項後裔余闕的後人及余闕的住地、讀書地、墓地、祠堂,並搜尋到兩部珍貴的《余氏宗譜》,為這支西夏後裔的研究,找到了重要的資料。這是西夏學界第一次找到有確切資料依據的党項後裔。那次我們還順路到南京,尋找明代祁承蝶編纂的海內孤本《宋西事案》。當時南京大雨滂沱,我們冒雨前往南京圖書館抄錄文獻的情景,仍歷歷在目。還有一次是峰雲與我和白濱同志合作編寫《西夏文物》一書,他作為文物考古專業人員撰寫書稿、蒐集圖片,對此書的完成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和潛心研究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於峰雲同志長期的工作積累,他對國內外西夏文物了如指掌,對西夏研究也詳悉貫通,他廣博的閱歷和深厚的知識,顯然為他撰寫這部著作打牢了堅實的基礎。

我有幸先於他人閱讀了這部書稿,感到很欣喜。因為這部書以不太長的篇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西夏的歷史和文化,一方面資料翔實,言之有據,另一方面剪裁得體,通暢易讀,使人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下獲得有關西夏的主要知識。

我們可以隨著作者自如的筆觸,了解西夏開國皇帝元吳及其祖父李繼遷、其父李德明為創建大夏國金戈鐵馬、轟轟烈烈的精彩畫面,可以看到西夏王朝近兩個世紀的政局演變,還可以見到包括西夏儒學、佛教和民俗在內的多民族文化的接觸和交融,看到涉及西夏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多種經濟的發展和嬗變……總之,這本書可以成為打開西夏神秘大門的鑰匙。

本書不僅給讀者介紹了大量負載西夏歷史文化的文物,展現出西夏文物的多姿多彩,同時還披露出只有親歷者才能知曉的西夏考古的諸多動人內幕,如三十年前發掘西夏帝陵的艱辛和危險,考古專家們因陋就簡、想方設法完成發掘任務的執著和智慧,國寶級文物鎏金大銅牛出土時工作人員和民眾歡喜雀躍的場面,西夏重要佛教建築宏佛塔的考察和命名經過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都在作者的款款敘述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難以忘懷。

本書儘管通俗易懂,但也不乏學術的切磋和探討,有時以精闢而簡潔的論證把讀者帶入深邃的西夏文化殿堂之中。比如在銀川新華街發現的一批精美的鎏金青銅造像,究竟屬於哪一時代,撲朔迷離,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層層剖析,考訂異同,論證屬於西夏時期,持之有理,令人信服。

本書還在科學地介紹西夏考古時,插上豐富想像的翅膀,帶領讀者鳥瞰歷史的滄桑。比如挖掘西夏陵園108號陪葬墓時發現了三具屍骨,其中兩具確定為盜墓者。作者根據屍骨的鑑定和現場發掘情況,編織出一個三人盜墓的故事。這個看似虛構的情節,卻讓讀者看到盜墓者唯利是圖、破壞文物的醜惡行徑,自然地會聯想到現實社會存在並非虛構的盜竊文物的現象,在今天也有啟迪和教育作用。

通過本書還可以體會到一代一代西夏研究專家伏案面壁、窮經皓首、孜孜不倦、探索求真的精神;還可以看到西夏考古專家不畏冬天風沙,夏天烈日。在枯燥而煩瑣的平凡崗位上,為民族文化貢獻一生的可貴品質。正是這些專家再現了西夏文化的殿堂,使讀者能領略西夏文化的風采。

一百年前人們對西夏知之甚少,經過國內外幾代西夏學者的努力,特別是近三十年西夏研究的大踏步前進,我們已經能夠大致地描繪西夏的歷史和文化。但是和豐富、生動的西夏歷史相比,也許我們現在對西夏的了解還僅僅是拉開了序幕的一角。可以想見,二十年以後、五十年以後,我們對西夏的了解會更加豐富、厚實。這種推論是有根據的。近些年來,已經發現的大批西夏文獻陸續被刊布,整理、翻譯、利用、研究這些珍貴資料的工作,也將步步深入。特別是最近幾年在西夏文文獻中發現了大量直接反映西夏社會的文書,如戶籍、糧賬、借貸和買賣契約、軍抄冊、告牒、書信等,隨著這些文書的解讀,我們對西夏社會的認識會更加具體而深刻。另一方面國內很多地區,特別是西夏故地寧夏、甘肅、內蒙古、陝西一帶,不斷有新的西夏文物破土而出,幾乎每年都有振奮人心的訊息傳來。這些文物無疑都是透視西夏文化的第一手資料,它們會用無聲的語言敘述西夏的方方面面。而且這種無窮盡的地下寶藏只能出現在西夏的故土——中國,它們再也不會像過去那樣遭到流失海外的厄運。

西夏是中國的西夏,中國對西夏學的發展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有關部門應重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西夏文化研究,切實關注並促進西夏學的發展。目前大批西夏文文獻的問世和熟悉西夏文譯釋的人才的極端匱乏,是一對突出的矛盾。因此,重視和加強培養西夏研究人才,特別是通曉西夏文的人才和具有綜合研究能力的人才是當務之急。西夏文物的發掘、整理和刊布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設立重點課題,利用公布的文獻和文物資料進行深層次的開掘。重點研究過去未曾涉足或難以解決的重要課題,提倡啃硬骨頭的鑽研精神,注重論著的含金量,加強學風建設,避免重複甚至抄襲。反對急功近利,堅持正確的學術道德,以推動西夏研究向縱深發展。各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也應共同參與西夏學的研究,集思廣益,通力合作,使西夏資料在更為廣泛的領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社會對各種知識的廣泛需求,要求專家們既能寫嚴密論證的學術著作,也能寫科學的普及讀物。西夏學的知識需要鑽研和不斷創新,也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普及。期望有更多的西夏學家,能撰寫出百姓們喜聞樂讀、普及性較強、頗具特色的科學著作。

史金波

2005年10月25日

於北京太陽宮寓所

內容簡介

西夏王朝,一個中國歷史上未有正史記載的朝代;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朝代;一個有自己文字和語言,充滿鮮明民族特色的朝代。西夏文明是中華文明史中的一支奇葩,以党項民族為主體由多民族共同創建的西夏文明是那樣富有活力,那樣神秘莫測。讓我們走進西夏人的世界,探尋一下西夏人的文明史。

本書是打開西夏神秘大門的鑰匙。

它不僅給讀者介紹了大量負載西夏歷史文化的文物,展現出西夏文物的多姿多彩,同時還披露出只有親歷者才能知曉的西夏考古的諸多動人內幕,如三十年前發掘西夏帝陵的艱辛和危險,考古專家們因陋就簡、想方設法完成發掘任務的執著和智慧,國寶級文物鎏金大銅牛出土時工作人員和民眾歡喜雀躍的場面,西夏重要佛教建築宏佛塔的考察和命名經過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都在作者的款款敘述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難以忘懷。

本書儘管通俗易懂,但也不乏學術的切磋和探討,有時以精闢而簡潔的論證把讀者帶入深邃的西夏文化殿堂之中。比如在銀川新華街發現的一批精美的鎏金青銅造像,究竟屬於哪一時代,撲朔迷離,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層層剖析,考訂異同,論證屬於西夏時期,持之有理,令人信服。

本書還在科學地介紹西夏考古時,插上豐富想像的翅膀,帶領讀者鳥瞰歷史的滄桑。比如挖掘西夏陵園108號陪葬墓時發現了三具屍骨,其中兩具確定為盜墓者。作者根據屍骨的鑑定和現場發掘情況,編織出一個三人盜墓的故事。這個看似虛構的情節,卻讓讀者看到盜墓者唯利是圖、破壞文物的醜惡行徑,自然地會聯想到現實社會存在並非虛構的盜竊文物的現象,在今天也有啟迪和教育作用。

通過本書還可以體會到一代一代西夏研究專家伏案面壁、窮經皓首、孜孜不倦、探索求真的精神;還可以看到西夏考古專家不畏冬天風沙,夏天烈日。在枯燥而煩瑣的平凡崗位上,為民族文化貢獻一生的可貴品質。正是這些專家再現了西夏文化的殿堂,使讀者能領略西夏文化的風采。

本書目錄

序一/001

序二/005

東方的金字塔/001

賀蘭山下古冢稠/003

在東方金字塔下考古發掘/008

墓室中發掘出盜墓人的屍骨/012

從這裡出土了國寶/019

崇尚白色的古老民族/025

他們起名“白高大夏國”/027

自河流域是古老的家鄉/030

党項人喜好白釉瓷器/032

白窄衫白褫襉/035

統萬城·靈州城·興慶府/037

赫連勃勃曾在這裡建都/039

唐肅宗登基過的地方/045

東有黃河環繞西有賀蘭山據險/051

遷徙使民族生存和發展/057

青藏高原上的遊牧民族/059

漫長的遷徙之路/061

從遊牧走向農耕/064

沉睡數百年的石碑問世/067

清代史地學家張澍的重要發現/069

解讀感通塔碑/071

“絕學”研究的開始/077

傳說埋藏了寶藏的黑水城/081

黑水城守將黑將軍的故事/083

貪婪的外國探險家/086

這裡就像一座書庫/089

屈曲盤迴的蕃書/091

蕃書是“天書”嗎?/093

誰創製了蕃書?/096

蕃書是一種廣泛套用的文字/099

敦煌石窟中的精彩壁畫/103

中國最早的唐僧取經圖/105

別具匠心的童子飛天/108

壁畫中的社會生產圖/110

五彩繽紛的石窟藻井/111

神態各異的供養人/113

造型各異的寺廟和佛塔/115

造型別致的宏佛塔/117

排列有序的一百零八塔/120

藏在深山之中的拜寺溝方塔/123

裝飾華麗的拜寺口雙塔/124

塑有中國最大臥佛的大佛寺/127

西夏皇家寺院——承天寺/130

在都城內出土的婆金銅造像/133

意想不到的重要發現/135

鎏金銅造像出土後的年代爭議/141

西夏人有能力造出精美銅造像/144

方孔圓錢透出的輝煌與夢想/147

識別西夏文錢幣的第一人/149

西夏也行年號錢/151

錢幣流通促進經濟輝煌/159

西夏滅亡後党項族去可何方175

戰爭不能使民族消亡/177

明代還有人在使用西夏文字/179

党項族人被其他民族所融合/182

參考書目/18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