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採蓮令
月華收,雲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時情苦。翠娥執手送臨歧,軋軋開朱戶。千嬌面、盈盈佇立,無言有淚,斷腸爭忍回顧?
一葉蘭舟,便恁急槳凌波去。貪行色、豈知離緒。萬般方寸,但飲恨,脈脈同誰語。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隱隱兩三煙樹。
注釋譯文
語句注釋
①採蓮令:詞牌名。唐宋詞中,此調僅此一詞。
②月華收:指月亮落下,天氣將曉。月華:月光。收:收斂,逐漸暗淡。曙:天亮。
③西征客:西去的旅人。
④翠娥:女子的眉毛。這裡代指女子。臨歧:歧路分別。軋軋:象聲詞,開門聲。
⑤千嬌面:形容女子面容俏麗。盈盈:形容女子體態輕盈。佇立:久立。爭忍:怎忍,不忍。
⑥蘭舟:畫船的美稱。凌波:踏波。恁:如此。
⑦貪:貪顧。行色:出行的神態。
⑧方寸:指心。但:只。飲恨:含恨。脈脈:含情的意態。
⑨望更回首:再次回頭。重城:高城。
白話譯文
皎潔的明月收斂了光華,寒天又泛起灰色的曙光。將欲西行的遊子,此時的離別使我痛苦難當。一聲呀呀的 開門聲,心上的人兒緊拉著我的手,把我送到終有一別的路旁。她裊裊婷婷地站在那裡,那張千嬌百媚的面孔上淚水橫流,相視無言,淒淒楚楚,這令人腸斷的時刻,我哪裡還忍心將她回望? 乘著那一葉扁舟,它竟是如此匆忙地駛向遠方。似乎只知道向前趕路,哪裡知道我心中離恨重重,萬種憂傷。我只能暗暗飲恨,柔情蜜意,此刻能與誰相訴?回頭望去,城郭已經無法再見,隱隱約約能見到三兩棵綠樹,孤獨地挺立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英語譯文
Moonlight is dimming; it is dawn with pale cloud and thin frost. The fighter who will go west is full of sadness in his heart.His lover holds his hand in hers to see him off and opens the gateHer face is charming and her stature is graceful and slender.She says nothing only with tears in her eyes.She is too heartbroken to turn aroundHe leaves in a small boat in great hasteonly wants to go hurriedly without knowing her grief of partingWith thousands of words to say, she wonders sadly whom she would say to.When he turns round, the city has been out of sight.Only a few trees are indistinct on the faraway bank of the cold river.
作品鑑賞
柳永善寫羈旅行役之苦,但他與很多先前的詞人喜歡從女性的角度代言抒情不同的是,他總是毫不掩飾自己的情感,從不怕大膽地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就使得他的詞作中主體形象更加鮮明。作者是一位善於鋪敘的高手,所以把女主人公的千嬌百媚,自己的滿腹離愁都寫得十分細緻。
上片首二句寫明月欲沉,霜天欲曉,點出送別時間,“收”字精煉準確,以極冷靜的筆觸寫月色,渲染出一種淒清的氛圍。下句有人、有景,點出離情最苦。後五句寫依依惜別之景:征客欲行,美人執手相送,一個“淚眼盈盈”,一個“爭忍回顧”,雙方無言,生動的動作描寫,烘托出離別的愁苦。上片尾句以反問作結,使離愁更為深沉。
下片寫征客乘舟離去的惆悵和思念。以出發前行色匆匆不曾有離愁之感,襯托別後突然湧上心頭的離情與相思之苦。由於想早日再見到心上人,因此離別之後小船“急槳凌波”而去,匆匆趕路,一路上柔腸百結,心緒萬端。回首處,離別時的重城已經消失在視線之外,只能隱隱約約地看見兩三煙樹,使遊子的心境更加蒼茫。自始至終,作品中都浮動著一個情感真摯的抒情主人公鮮明的形象。
這首送別詞,既表現了送行者的無限依戀,也抒寫了行人的感懷。把送別和別後相思的情景,層層鋪開。深刻細緻地寫出了人物的感受。最後以景結情,倍覺有情。全詞鋪敘展衍,層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轉。不僅情景“妙合”,而且寫景、抒情、敘事自然融合,完美一致
斜月西沉,霜天破曉,執手相送,情何以堪!這首送別詞,既表現了送行者的無限依戀,也抒寫了行人的感懷。把送別和別後相思的情景,層層鋪開。深刻細緻地寫出了人物的感受。最後以景結情,倍覺有情。全詞鋪敘展衍,層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轉。不僅情景“妙合”,而且寫景、抒情、敘事自然融合,完美一致。體現了柳詞的特色。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其生卒年未見史籍明載,據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跡新證》,約生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於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 《雨霖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許。
人物評價
天性風流,才性高妙,由於父親柳宜身為降臣,所以科場上得意失意,眾紅裙爭相親近;他不屑與達官貴人相往來,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樓,寄情風月,醉臥花叢,憐香惜玉,直把群妓當倩娘……他是最風流卻又最坎坷的一代詞壇高手
柳永故里
柳永於雍熙四年(987)生於京東西路濟州任城縣,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許攜帶家眷前往。柳宜無奈將妻子與兒子柳永帶回福建崇安老家,請其繼母也就是柳永的繼祖母虞氏代養,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歲時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過其童年時代的,此後柳永終身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崇安。《建寧府志》中錄的那首寫在崇安中峰寺的《中峰寺》詩,就出於童年柳永之手,也可稱之為神童了。
柳永系崇安五夫里(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上梅鄉茶景村)人,那裡興植荷花,他家前是一片偌大的白蕖之象,鍾靈毓秀之山水,養育汲乃更塑造了柳永灑脫飄溢的人生情懷和浮世苦短,何來雲歸的經世之觀,故柳永一出家門,便沒再回來,那個美麗的家鄉,那蕖白荷只能留在他心於四方的純粹思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