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徐霞客遊記》對此作了如下記事:“過溪而東一里,由峰西北入其隘中,始知其山緣石崖盤峙,中剖而開,並夾而起,遠近不一,離立同形。隨路抵穹岩下,拾級而上,得一台,綴兩崖如掌。其南下之級,直垂澗底,其西之極,直繞山巔。先躋峰攀登里許,而至絕頂,則南瞰西華,東瞰夾壁,西看南溪,北瞰城邑,畢在指顧。復從前蹬南下一線天,則兩崖並夾而上,直南即從峰頂下剖者,是為下峽。路至峽中,忽轉而東,穿墜石之隙,復得橫峽,俱上下壁立,曲直線分。抵東而復出一塢,若非復入人世矣!由塢而南,望兩岩穿崖盤竇,往往而是。”
若春雨初晴,山水滲珠,飄然飛降,觸石一濺,飛沫萬千,晴霽光而映七色,化雨露而聚甘泉。明代學者汪俅以“碎滴天漿聲不斷”句贊其奇。
在一線天的石壁上,隱約可見題刻,其中有“潛谷洞”三字,系唐代名宦吳動、文學家吳武陵父子讀書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