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瑤古寨
然後瑤民陸續搬遷下山居住,現排內還有250多戶,1000多人口,保存有許多明清時期修建的紅磚青瓦房屋。 排左邊山沖有水源多處,合流成河,由排前流過。 山寨鼎盛時有500多戶,4000多人,現還有150多戶,500多人,尚保存有許多明清時期修建的房屋。
排瑤簡介
排瑤祖先經過長期的遷徙,於隋唐時期先後進入連南山區居住。由於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瑤民在險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山寨四處設防,壁壘森嚴,以抗禦外侮。其中規模最大、勢力最強的是南崗排、油嶺排、橫坑排、軍寮排、馬箭排、里八峒、火燒排(排,即大山寨),其他小排均為其支派,故連南排瑤又稱為“八排瑤”。新中國成立後,實行民族平等政策,瑤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國家的保護,瑤民不斷地自願遷移下山居住,聞名於世的八排大寨或衰弱或廢置,但其山寨舊址仍被瑤民視為聖地。瑤寨介紹
隨著時代的發展,聞名於世的八排瑤寨中,至今仍保留較好的僅剩下這3個:南崗排
南崗排。又稱行祥排,位於縣城西南21公里處。排坐西向東,奇峰矗立,瑤屋廬層疊居半山上。左密林,右深坑,地勢險要。山寨面積159畝。過去寨腳建有寨牆寨門,寨牆長426米,寨門用大石頭壘成,寬近2米,高6米餘,唯有這個門可進寨內。寨牆寨門始建於明代,其作用是阻止官兵、土匪侵擾,保護山寨安全。明末清初為山寨最鼎盛時期,傳說有民居700多幢,1000多戶,7000多人,因規模大,人口多,被稱譽為連南排瑤的“父母排”,今望佳嶺、馬頭沖、瑤龍、貓坑、吳公田、白浪、下坪等地的瑤民,大多數是從南崗排遷去的。上世紀的七、八、九十年代,因移民下山,古寨現只保留有200餘人和368幢明清時期修建的青磚瓦房。在排腳附近,有2座刻有楚文化色彩圖騰的明代石棺墓;在山腳有一座築於明代的石拱橋,均保存完好。2002年始,省政府先後撥款450萬元,縣政府先後投資1200萬元,修建了通往南崗排的公路,並對古寨進行修復,使之成為“廣東省民族風情游”的熱線之一。這裡自然風光秀麗,瑤民淳樸善良,民族風情奇特,民間藝術豐富多彩。遊客進入這千年瑤寨,即觀賞到原汁原味的瑤民風情,感受到瑤族歷史的悠久和頑強的生存精神,留下難忘的印象。油嶺排
油嶺排。位於縣城之東南19公里處,山寨面積128.4畝,坐西向東;兩山環合,地勢險要,瑤民依山次第居住。山寨頂端有股清泉水流出,瑤民以竹筧引入排內食用。過去在排頂的山墩建有一座盤古王廟,排腳下有一寨門,入排路小,僅通行人,排四周俱深山險崖。山寨鼎盛時有600多戶,5000多人口。因多次領頭反抗官府,屢遭官兵圍剿,兩次被焚。然後瑤民陸續搬遷下山居住,現排內還有250多戶,1000多人口,保存有許多明清時期修建的紅磚青瓦房屋。該排瑤民特別能歌善舞,排內民間藝人曾多次應邀到廣州、南寧、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和新加坡、香港等地表演瑤族歌舞,受到觀眾的好評,並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該排是連南瑤族傳統文化藝術保存最好的地方,1990年,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2002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大掌排
大掌排。位於縣城西南,相距21公里。山寨面積140.6畝,坐西南面東北,四面皆有石關,設險以守。地勢高峻,入排仰面而登,山路曲折,隘口險要。排中有三道山樑、二條沖水,瑤民散居梁側衝上。山中有良田。排左邊山沖有水源多處,合流成河,由排前流過。排後為天堂山,山頂有大水塘,長年流水不斷,瑤民稱之為“天塘”,可游泳或垂釣。山寨鼎盛時有500多戶,4000多人,現還有150多戶,500多人,尚保存有許多明清時期修建的房屋。站在山寨,極目遠眺,只見群山逶迤,峰巒起伏,雲霧漫漫,如履仙境。是攝影作畫和觀光旅遊的好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
排瑤人民在南嶺的這座大山里創造並傳承了獨特燦爛的文化——瑤族耍歌堂和瑤族長鼓舞,於2011年農曆十月十六日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